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告刊播与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多样,其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为最直接、最关键因素。刊播广告能够壮大媒介的经济实力,有助于提升媒介公信力。但是,刊播广告有可能造成广告商控制媒介,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刊播广告存在虚假广告、新闻广告、庸俗广告和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等问题,引起公众强烈不满,有损媒介公信力。珍惜媒介公信力,规范广告刊播行为,势在必需。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媒介形象是在大众传媒信息传播中形成的,它主要是生产者对公共政策认知结果,并对公众建立公共政策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及树立政府形象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政策制定程序的合理性和制定者的公信力、执行者素质和效能等方面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内在因素;适度的信息传播量、媒介报道框架、媒介类型和公众原有立场倾向是影响公共政策媒介形象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众媒介虚假、滞后、片面的报道为流言的流布留下了充足的传播渠道空间,这会降低媒介公信力导致媒体危机,甚至演变为公共危机、政治危机.因此,媒体要为公信力增减及其所带来的利益得失而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平复公众情绪.政府则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媒体开放信息源,建立科学、完备的公信力测评标准检测媒介公信力,规范媒介行为,使大众媒介占据信息传播渠道主导地位,阻滞流言流布.  相似文献   

4.
媒介信用或媒介公信力的问题,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热议的话题。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教学者用媒介公信力取代了媒介可信度的概念,更没有用媒介信用的理论来统领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众信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混乱。本文从概念的语义和理论来源入手,辨析了公众信任与可信度的意义区别,结合西方社会学和传播学关于信任、可信度、信用理论的历史发展,界定了媒介信用的逻辑起点是可信度而不是公信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信用理论体系的建构方式,论证了媒介公信力是一个误用的传播学概念,廓清了理论上的迷误。  相似文献   

5.
解读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新闻前哨》2007,(11):33-34
公信力评判标准与要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尽管我国媒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受众思想的多元化、利益的驱使、媒介自身的管理及激烈的竞争,公众对媒介呈现出越来越不信任的态势,媒介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分析,试图找出提高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媒介公信力     
所谓媒介公信力.就是新闻媒介在受众中形成威望而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景仰.包括媒介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受众的信赖程度。(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媒介公信力足指媒介赢得受众信赖的品质与能力,它是一种心理指标,反映公众对媒介的评价,是媒介市场化生存的重要根基.媒介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媒介是否能够满足公众的中心期待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9.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云海辉 《新闻界》2006,(4):31-31,29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媒介公信力是指媒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逐渐在受众和社会中积淀、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公信力集中体现了媒介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公信力已成为传播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力,是树立媒介品牌的关键”,①是衡量媒介“受众亲和力、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1.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解读媒介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军事记者》2008,(1):53-54
公信力评判标准与要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影响大众媒介公信力评价的有3个基本维度:即专业主义特质、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社会的感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13.
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龙 《现代传播》2004,53(4):26-29
中国社会虽然有多年改革开放的基础 ,但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文化进入 ,还是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全球化给文化消费带来很大的变化 ,对受众的影响自然也带有强制性。媒介技术的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市场化与媒介内容的变迁、媒介再现的浅化等问题都需要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在媒介知识结构与媒介功能观念、人格主体重塑、能力结构等方面做出顺应时代要求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生活在风险社会,也生活在媒介社会。媒介传播从媒介渠道类型、媒介信任、媒介内容框架三方面影响了公众的风险感知。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官方媒介与非官方媒介使不同背景的公众风险感知产生差异。较高的媒介总体信任度则可以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媒介呈现风险事件时正负性内容框架使风险感知呈现差异化结果。媒介因素对于风险感知的影响以情绪、知识两变量为中介。因此,在应对风险事件时,媒介应维护品牌信任度,结合自身属性与细分受众发布有效内容,稳定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在扩展了信息来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发布的乱象。伴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介公信力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自媒体平台中,对事实内容的呈现偏离与误导、媒介本位现象显现、媒介公信力败于影响力等问题日益突显,使媒介公信力下降。媒介公信力的缺失不仅使受众的权益受到损害,从长远来看对媒介自身也是百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16.
公信力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国家传播学发展较早、较充分,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与媒介自身、社会稳定、政府和受众都关系密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公信力又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媒介公信力"这一范畴变化的历史,探讨媒介公信力的测量指标以及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媒介、通讯、技术融合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凸显,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批判地考察了媒介融合的三位一体化,这种模式通过商业利益与媒介寡头的结合,引发了两个严重的后果:媒介权力成为传播交换的资源,进而助长了媒介与政治、商业和技术的垄断性联结;媒介逐渐背离了公众利益,背离公众利益的媒介成为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工具。研究认为,要改变这种负面影响,必须建立有效的市场化规则,创造信息流通的公共性,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德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大众媒介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社会也可以利用大众媒介对公众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一个媒介化的社会应当从提升大众媒介的公信力、加强媒介文化内的议程设置和开展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等多个方面来发挥大众媒介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于萍 《今传媒》2013,(6):19-20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是社会公众的重要信息来源。媒体肩负着信息传播、健康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功能,疫情报道、政府举措和健康知识是健康传播的重要内容。在流行性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媒体健康传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媒介健康传播的目的是减轻疾病所造成的危害和社会影响,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公众认知、公众态度和公众行为是评估媒介健康传播效果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时代,公众媒介信息素养的高低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产生直接的影响,原因在于公众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评估、理解和思辨,并将这些信息知识内容为己所用,高效地进行生产或创造。然而,当前我国公众的整体媒介信息素养均不高,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积极参与信息治理,提升公众媒介信息素养。文章简述了公众媒介信息素养的概念,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参与信息治理提升公众媒介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参与信息治理提升公众媒介信息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