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2,(1):72
正观点:《人民日报》转引外媒评论:没有中国制造,美国人将活得很昂贵2011年12月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的日子。人民日报报道转载了一些国际主流媒体和专家学者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积极评论。美国《纽约时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成为名列前茅的贸易伙伴,世界各地的公司和消费者均从中受益。新加坡《联合早报》:一名美国记者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中指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是距离中南海最近的媒体“看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通常在第一时间通过人民日报传播到全国.人民日报评论以很强的针对性与权威性,成为外国解读中国政治的风向标,以及国内各界判断时局的重要参考.人民日报评论被视为中国官方舆论的代表,是中国主流评论的“重器”.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报评论工作也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曾就党报评论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于2002年和2004年在《中国记者》及人民网两次对话交流。近来本刊就党报评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及评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等问题,再次与他进行了探讨。党报评论的定位:《人民日报》社论是党报评论中的著名品牌,人们提到报纸评论首先想到的是它,那么《人民日报》评论的定位是什么?米博华:可以从《人民日报》评论的特性方面,归纳出它的基本定位:权威性——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央指定《人民日报》是重要发言人。公信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分析了<人民日报>评论在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平衡统一的特点.文章具体探讨了<人民日报>评论在解释中国,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用事物自身逻辑说服人,用情感感染人等方面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5.
邵华泽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33年6月生于浙江省淳安县,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1964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在解放军报社先后任评论、理论编辑、副主编,1981年2月任副社长。1985年2月任总政宣传部部长。1989年6月起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主要著作有《生活与哲学》、《历史转变中的思索》、《前进中的思索》、《新闻评论写作漫谈》、《新闻评论概要》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你好,明天"和"微评论"的349个样本为基础,对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的选题内容、呈现方式、发布时机、评论视角、评论意图、高频词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在选题上突出"执政意识"和"民生意识",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在时机选择上具备敏锐的新闻意识,"病毒式"传播使评论产生裂变效应是其显性特征;而始终关注中国现代性转型,坚持公民视角发表观点和意见,注重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与粉丝结成弱交互关系等则是其隐含逻辑。  相似文献   

7.
杨林 《现代传播》2003,(6):99-101
20 0 3年 10月 3日至 4日 ,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主办的“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来自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同济大学、兰州大学、广西大学、新疆财经学院等评论教育界和实践界的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者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硕士生、新闻评论特长生等共计 6 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加入WTO使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其中新闻传播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的新闻传媒也必须适应这种形势需要…  相似文献   

8.
陈叶 《新闻战线》2013,(1):9-11
"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这是2013年元旦人民日报《新年致读者》中对即将推出的《评论》版的定位;"在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传递‘中国好声音’,谋求最大公约数",这是1月4日人民日报第一块《评论》版面世时的自我期许。  相似文献   

9.
书讯     
由人民日报总编室编印的《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1991)》一书,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获1991年人民日报优秀新闻一等奖的50多篇作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文章、标题、版面、专栏、内参稿等),以及人民日报获第一届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0.
林小玲 《新闻通讯》2013,(10):26-27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在中国的媒体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它的评论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向公众传达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平台和场所。在《人民日报》的多个评论栏目中,“任仲平”文章可谓出类拔萃。它是由报社记者、编辑等组成创作团体,共同创作的一种集体评论文章。相对于《人民日报》其他社论文章和诸如“今日谈”等短评而言,“任仲平”文章在选题和语言风格上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国庆前后,笔者浏览了中央级和省级党报、都市报的国庆评论,以下为几篇比较出色的评论,不分先后。◆人民日报:《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点评国庆评论,不得不先说说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  相似文献   

12.
胡冬芳 《新闻世界》2014,(3):116-117
本文以电子版《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版块为对象来研究《人民日报》有关民生新闻评论的特点。随机选择《人民时评》板块的评论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认为该评论板块的评论文章体现了批判性思维、民主意识和宽容精神。这对于新闻评论者撰写新闻评论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历来为媒体所看重,被视为报纸的旗帜,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期浏览《人民日报》及华东版、《工人日报》、《扬子晚报》等报纸的评论栏目,细细品读有关评论,感受到了新闻评论的“新鲜气息”:报纸评论从形式到内容正在悄悄地“创新”。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4)
<正>《人民日报》近几年改进不小,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各类评论明显增多。以前,《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主要出自评论部,从评论部升到报社级的干部也最多。现在,评论几乎遍及编辑部各部门或版面,对于帮助读者深刻地理解新闻很有益处,也体现了党报具有的思想性特点。这方面,大众化报纸需要像《人民日报》学习,改进目前报纸评论集中在2-3版的模式十几年不变的惯性。翻看《人民日报》的版面,感觉评论文章一是多,二是版面编排较好,一些  相似文献   

15.
叶铁桥 《新闻界》2014,(2):23-24
<正>新闻评论引发评论,其深度和广度甚至远远超过新闻评论本身,这也从侧面展现了《人民日报》评论的影响力。1月初,《人民日报》刊发的题为《公务员养老,制度并轨不是平均主义》的新闻评论,引发了轩然大波。指责来自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使得这篇居于  相似文献   

16.
邵华泽同志一贯十分重 视新闻评论工作,他在担任 人民日报主要领导期间,不 但亲自策划、组织、撰写和 修改了大量社论、评论,而 且非常重视新闻评论人才的 培养。他在繁忙的工作中, 不辞辛劳,受聘担任中国社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在新闻系讲授新闻评论课。 《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一 书,便是根据他1990年10 月至1996年1月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这本书立足点高,视野开阔,理论性、概括性强,是他几十年丰富的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和对新闻评论工作深湛思考的宝贵结晶。 我在人民日报从事评论工作10多年,自1989…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信息     
人民日报评论数据库建成人民日报评论数据库6月份建成。该库目前存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的全部社论和评论员、特约评论员、观察家文章及短评。该数据库可按年、月、日、版,也可按类、主题和各种专指名称(人名、地名、机构名、文件法规等)检索近10年来的评论。今后发表的评论,可以后续,也可溯补。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主要由新闻、评论、理论、文艺四大块组成,因新闻而亮,因评论而响,因理论而强,因文艺而广.也有人说,人民日报是评论当家、理论看家.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和核心优势,是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的关键之一.思想定则天下定,思想理论强促进党强国强民强.人民日报理论宣传属于人民日报和新闻传媒界,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一部分,是兴党兴国的重要理论资源,是强党强国的优质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9.
王一彪 《新闻战线》2023,(21):17-18
<正>评论是媒体的灵魂,体现着思想导向、价值追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有机组成部分,党报评论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养成读人民日报时政报道和重要评论”的习惯,这是对领导干部的明确要求,也对包括人民日报评论在内的党报评论提出更高期许。进一步做好党报评论工作、高质量写好党报“楷体字”,我们使命光荣、重任在肩。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于党报评论,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这些年来,人民日报评论把握“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向着“政治家写评论”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闻评论理论研讨会暨中国新闻评论学会筹委会于4月18日至24日在武汉和长江轮上召开。与会者分析了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认为是危机与希望并存的局面。全国著名新闻评论员、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同志说,我国的报纸一向是以评论有力著称的,然而近40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闻评论的“轰动效应”却渐趋弱化。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