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为基本内核的传统孝文化,奠定了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但是当前社会对孝文化的忽视,和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性,造成了大学生孝文化的缺失和推广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和如何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孝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5,(9):102-103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而构成的。直至今天孝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依然根深蒂固。然而,孝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古往今来很多圣贤学者给予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依据以往的研究将孝文化内涵分为追祀、养亲、敬亲、谏亲、尊老、光亲、延亲、移孝为忠等层次应予以阐释。同时对历史发展做出分期,通过理通历史脉络而对孝文化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李春艳 《科教文汇》2009,(22):222-223
“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孟子第一次提出了“孝”。本文尝试从孟子“孝”思想的积极内容和消极内容方面论述孟子的“孝”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孝的理解和做法,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所蕴含的政治伦理:政治事务着重于安全和权势,及其依此定义的政治利益;政治伦理是后果伦理,而非寻常道德那样的意图或动机伦理;现实主义政治伦理是责任伦理;必需与“国家理由”的关系.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自奥巴马上任以来所推出的维护其在亚太地区领导权的战略.这一战略在很多方面不符合现实主义的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5.
曹萍 《科教文汇》2009,(33):231-23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书中对儒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全书围绕“仁”的思想展开,涉及到政治、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该书中关于“孝”的思考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这部语录体散文对于我国以德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很深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论语》中的“孝”进行一番简要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它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利红 《科教文汇》2011,(25):17-18
从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的观点以来,涌现出了大量关于基督教、儒教之间的同异对比、彼此之间的融合和互补以及如何通过取己之长、补己之短构建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的一种普世伦理的论述。鉴于孝文化作为儒家与基督教文化共有的观念与实践,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儒家与基督教孝文化的渊源与实践作了对比,并同时探讨了构建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环境的一种新型孝文化,综合儒家基督教之长,以更好地应对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7.
吴芳 《金秋科苑》2010,(22):140-141
性善思想作为孟子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向来受到中外学者广泛关注,以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其观点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至今尚未获致统一的结论。本文通过对孟子与告子围绕“人性”问题的论争及其与杨、墨论争的具体分析,揭示了孟子所以提出性善思想的本旨,在于捍卫为孔子仁义之道所反映和服务的宗法等级制,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与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8.
于世刚 《科教文汇》2009,(13):199-199
肃清封建残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以小农经济思想、血缘宗法思想和专制集权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残余。是当前禁锢思想的主要因素;继续解放思想需要肃清附着在社会主义问题上、打着传统文化旗号的封建残余,肃清封建残余泛滥的思想基础,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理性国家学说是以自由意志为出发点,通过批判社会契约的个人主义的理论基础进行构建和论证的.在黑格尔看来,古典社会契约论以绝对个人主义立场为出发点,通过契约方式构建起的国家,只能是作为维护个人权利的纯粹工具而存在,无法揭示和把握市民社会的现代内涵和国家的伦理价值.黑格尔把国家问题置于“客观精神”的叙事位置,提出国家是最高的伦理实体,市民社会必须通过自我扬弃,上升到国家阶段,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特殊性与国家伦理的普遍性的统一,这也是社会政治学说本身所具有的哲学的理论旨趣.黑格尔坚持普遍物对特殊利益的优先、国家对市民社会优先的高远理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世界各国技术伦理评价的实践进行了考察.重点对伦理评价的组织机构--伦理委员会从其设立层次、设立时限、组织形态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级伦理委员会,改进伦理委员会人员的组成,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戴婧 《科教文汇》2014,(35):156-157
"孝道"精神是儒学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亦是作为人安身立命的内在修养。"敬养兼施"是儒学孝道的世俗涵义,表明了子女对父母不仅存在着供奉养育的责任,并且应当从心底里尊敬爱戴自己的父母;而当代"尚青爱幼"的思想成为父母与子女相处的主要法则,子女在父母的单向爱护下,缺失了"反哺"的渠道。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儒学孝道的精神内涵、实施孝道教育,重塑儒学孝道教育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杨 《科教文汇》2014,(30):12-13
为了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实现文化引领的价值,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和高校国防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互相作用。本文通过浅释"中国梦"来引导国防教育的发展和孝文化的传承,对国防教育的内涵和孝文化溯源都做了阐述,而对国防教育与孝文化互相耦合的作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国防教育和孝文化都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二是国防教育和孝文化都是增强大学生生理、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三是国防教育和孝文化都是为高校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务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方海霞  金新元 《科教文汇》2014,(16):115-116
中西孝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土壤,但它们的内涵既有差异也有相似。因此,有必要通过两种孝文化的比较,认清孝的本质,并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中国孝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耘 《科教文汇》2020,(5):38-39
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珍爱生命、敬养父母、承志立身、忠孝相通等多重含义,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孝文化。孝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继承和弘扬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牢责任意识。为更好地促进传统孝文化融入中学德育,要坚持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加强对孝文化的时代解读,以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增强学生孝文化意识,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支撑,促使孝文化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5.
德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德孝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运城德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意义,找出了当前运城德孝文化发展的困境,阐述了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德孝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德孝文化发展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德孝文化传承应与城市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谚道:“德为成事之本,孝为入德之门。”[1]孝对于每个人都具有深重而长远的意义。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青年人的代表,是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新生力量,更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将孝文化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7.
刘健 《科教文汇》2011,(4):69-70
春秋末期鲁国的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中很重要的一位,他以孝著称,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主张。相传《大学》为他所著,后来他被尊为"宗圣"。  相似文献   

18.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儒家的孝道让人很费解。孝道要求个人将资源优先分给父母,而非子女。我们试图为儒家文化中孝道思想体系的兴起和成功,提供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我们假设,孝道思想意在通过使父母从子女身上获取更多资源而让父母受益,父母这样获取的资源比亲子冲突理论所预测的要多。文章对孝道运用历史上有影响的早期儒家著作,表明孝道板具可塑性,而且孝道还衍生出关于生育习性和择偶的特殊义务。然后,文章分析了进化心理学最近一些实验的结论,证实了以下假设,即在子女的择偶问题上,子女和父母的偏好具有与亲子冲突理论相一致的不对称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把这些结果和几种跨文化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在东亚受儒家文明影响的文化中,子女在最重要的人生选择上——如何寻求配偶,与谁结婚——更频繁地顺从于父母。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是诉诸孔孟之道下的儒家孝道思想体系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有效传播。文章意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开启跨学科方法之先河,以求更好地理解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王汉宗 《科教文汇》2012,(18):23-24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吴霏 《科教文汇》2014,(29):22-24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它所践行的六艺教育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虽然这些教育内容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烙印,但也从不同方面反映出西周的教育目标,即德艺兼具、文武兼备的彬彬人才。六艺教育的形成表现了西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对其的探析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以古为镜为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