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颜芳 《文教资料》2014,(1):72-7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产生一场教育论争。论争的焦点集中在知识分子是否应该下乡,以乡村教育为重点还是以城市教育为重点,乡村建设运动是否有前途等。平民教育派、独立评论派和中国农村派等各方的观点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对农村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领头人的爱国知识分子发起了乡村教育试验运动,他们抱定科学务实的态度,在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基础上,以各自乡村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开展以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改造为主旨的“乡村教育运动”.反观这段乡村教育运动史,结合当前新农村教育建设活动,对特岗教师和大学生村官的启示为:常怀悯民救世之情,激发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扎根农村教育建设;立足农村,农化自己,在与农民相结合的征程上谱写三农建设新篇章;抱定科学务实的实践态度,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改造发展新农村.  相似文献   

3.
张晓晴 《教育学报》2020,(1):108-119
陕甘宁边区乡村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曾严重阻碍了中国共产党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动员进程,加剧了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势力的双重围困而获取政权和民族独立的难度。在综合力量不足的条件约束下,中国共产党探索实施的“民办公助”教育政策,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方针,将乡村教育与政府工作、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牢牢掌握领导权和引导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自主性作用,形成了以文字下乡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教育。相对土地改革、民主选举、诉苦等组织动员方式,以文字下乡的柔性动员方式改造乡村、建设乡村,使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深入乡土社会,达到组织动员农民的目的。从社会动员的视角阐释“民办公助”教育政策,对全面、客观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乡村、农民的关系,乃至对当前“教育扶贫”工作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邹平教育模式是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践行,其实质是一场乡村文化重建的尝试.它促进了知识分子由城市向乡村流动,抑制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缔造了以道德精神为基础的新的乡村文明,对当时乡村学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当前乡村学校建设要突出知识分子的引导功能,重视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道德精神的辐射与熏陶作用,彰显邹平教育模式的现实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于20世纪30年代所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及提出乡村建设的种种主张,最终都未能获得成功。但是,其重视职业教育和生产教育、“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合起来作”、“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以教育解决社会问题”以及“将教育扩大至整个社会,将时间延长到成年乃至终身”等思想,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带来了极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人文知识分子在学术和社会分工上各自定位,形成了“国策派”、“学院派”、“文人派”、“社会抵制派”等基本类型,对中国改革的深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转型时期人文知识分子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敏感问题。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蔚然兴起的乡村教育是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也是现代农村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起点。陶行知作为其中“最中国化”的一位乡村教育家,对乡村教育素怀浓厚的情结。早在南高师任教期间.他就主张“设立师范学校.宜顾全农家子弟”.提倡“师范教育下乡”:在从事平民教育时期。他也曾经多次提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号召“平民教育下乡”。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育思潮产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渡及面十分广泛.教育家下乡创办教育试验区,形成乡村教育运动,把教育重点从城市转向了农村,扩大了教育民主,并取得了宝贵经验.今天在国家倡导科教兴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形势下,回顾这一教育思潮,会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时赟  李艳  翟广运 《成人教育》2009,29(8):10-11
在近代乡村教育运动中,高等农业院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三农”的道路。他们强化了高等农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培养农业技术专门人才,以科学研究推动近代农业经济发展。开展科技推广工作,促进了农业技术下乡。高等农业院校在乡村教育与建设运动中发挥了其他高校、其他学科、其他学者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肩负着新乡贤的角色期待,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基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迈向新乡贤的实践进路要求乡村教师在进行身份建构时要具备“有机性”,其具体表现为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外在联系性与内在先进性。然而,乡村教师“离土化”的思维倾向、“脱群化”的生活模式和“专门化”的职业体制所衍生的问题却制约着教师的公共意识、公共参与和公共身份的发展。构建乡村教师的“有机性”需要将教师的个体生活与公共生活、学校空间与公共空间、专业性与公共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助推乡村教师践行新乡贤的角色使命。  相似文献   

11.
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乡村学生的知识学习及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这一角色定位也存有淡化乡村教师“乡土色彩”,对乡村学生既有文化身份及其教学价值体认不足,其作为乡村场域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地位日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走向“文化建设者”,使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感知理解及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发挥作为乡村知识精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2.
“十一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探索推进乡村社会改造和建设的经验总结与系统化方案,是党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根据中国特殊国情坚持以农村为中心、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十一运动”以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文化运动和卫生运动为基础,按照群众迫切需要及其可能性,为乡村社会经济建设规划近、远景发展目标。“十一运动”从延安市开始,经过各级党政机关的号召及推动,在全边区蓬勃发展起来。该运动的宣传动员、安排部署,是通过召开各级党外人士座谈会及“一揽子会议”的民主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曾涌现出诸多积极投身于乡村运动与乡村建设的教育家。他们在领导乡村教育运动过程中形成了乡村教育家这一群体的精神特质,具体表现为他们以农为本,具有强国富民的教育理想;化民成俗,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投身乡村建设,具有浓郁的桑梓情怀;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具有探索研究的革新精神。以史为鉴,当代乡村教育家应具有引领乡村文化发展的开拓精神、涵育乡风的“乡贤”精神、革新乡村教育的探索精神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三下乡”即是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使之走进农村,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大学生“三下乡”不仅可以起到长见识、增才干,更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举措.本文以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分析“三下乡”活动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阐释,以期更好的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5.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运动形成的五四精神和革命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伟大意义,对以后的中国青年运动产生了导向性的引导.五四运动期间聚集知识分子,开始学习、接受、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带来知识分子世界观的转变,他们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历史回顾,阐述了运动影响知识分子革命思想的原因和表现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经历过不同形式的合村并居,每个时期的合村并居都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特征。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新世纪的合村并居具有多元动力机制,包括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双重政策引导,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直接刺激,地方财政紧缺下的“土地财政蛋糕”诱惑,以及资本下乡的助力。同时,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新世纪的合村并居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在新世纪以来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合村并居的动力机制及其不良后果的背后蕴含着“冲突-协调”的内在逻辑,它体现为多元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不同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在推进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实践中,合村并居正是多元政策目标、多元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现实产物。地方政府作为利益的综合体,在推进合村并居的过程中会在公共利益和地方私利之间摇摆不定,形成“利益钟摆”。整体来看,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合村并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不是基层治理唯一的发展方向。在遵循乡村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发展逻辑,合村并居是把双刃剑,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7.
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儒家民本思想及欧美新思潮影响下,20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率领同仁在河北定县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他们由社会调查出发找出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以及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乡村平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变动及社会改良均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史上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流派,对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乡村运动组织者.他将社会教育理论与乡村建设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近代乡村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梁漱溟社会教育思想的探究,从其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入手,分析这一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思想对当前终身教育观念和学习型社会形成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与当代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在对象和宗旨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开展为“三农”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需要从这场教育运动中获得借鉴,应该坚持全面、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农民与知识分子的人格平等,注重调查、试验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乡村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从“文字下乡”转向“文字上移”的变革,乡村学校发展举步维艰.乡村学校作为政治系统的子单元日渐边缘化,作为文化系统子单元与乡村文明断裂,作为教育系统子单元与城镇学校角逐中失利.乡村学校亟需寻求共生单元并建构出各子系统之间共生性的发展模式:与孕育乡村学校的乡村社会共生,与乡村学校竞争并存的城镇学校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