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凯 《学语文》2005,(4):37-37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了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但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句中“或”的解释却不尽人意。文中把“或异二者之为”解释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笔者认为.“或”不当作“或许”来讲。而应释为“常常”。  相似文献   

2.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善于总结,让学生掌握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或优化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而“一半”或“中值”在解题过程中的灵活运用可以优化解题过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明朗化。可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下面结合例题说明“一半”或“中值”在解物理题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和作业中,经常用到语中的关联词“和”、“或”、“且”,但它们的实质却不同,初学时往往容易混淆,应用时又模棱两可.作为帮助同学们准确理解和运用三个关联词,现结合初一内容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并配合例、习题,仅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期话题限制较多.要写出“雾霾天”或“蓝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有叙述和描写,有一定的评价。可能是感同身受的缘故,同学们的来稿比以往任何一期都多,并且紧扣要求,观察仔细,感受细腻,描述细致,手法多样。  相似文献   

5.
“趣”或“趣味”是因人的好奇心为一定事物所激活而产生的快乐;是自由思想的魅力;是知识上升为智慧,形成健全的人生意识的表现。它又须玩物而不役于物,达到对文明生活本身的尊重;精细体物,用心玩味和殷勤爱惜人生的赐予;节制激情,以一种明净的观照对待生活.它是一种修养、一种造诣,是雅致与生机的表现;而在力与深刻两方面难免有所不足,缺乏猛烈的、狂放不羁的冲决力,但它依靠高尚和静穆而达于伟大的极境.与现代媒体做趣的节目相比,它所体现的古典和近代注重人本和精神品位的特征就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学生认“为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一句中“的杜鹃”就“是映山红”。把另一“处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一句中“的或浓或淡”“的或”理解“为或者”。正当学生洋洋得意的时候,我否定了他们。学生露出了惊诧的目光,充满了疑惑。为此,我进行了补充解释。其一,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这样理解不准确。《辞源》中“杜鹃”的解释为:常绿灌木,高三、四尺,叶椭圆深绿,茎叶都有毛,春日开红紫花,间有白色者。花冠为漏斗状,边缘五裂甚深。每于杜鹃鸟啼时盛开,…  相似文献   

7.
《小读者》2012,(3):8-8
中国历来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在教育子女时,也主张丈夫扮红脸、妻子唱白脸。但如今。这些差异却越来越模糊。在很多孩子心中.妈妈严格约束了自己的生活,父亲则比较开明、宽容。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正在被“严母慈父”所替代。  相似文献   

8.
一天,康康路过一学校门口,在一个告示牌前停了下来,那上面写着:“从今天起,本校师生员工一律凭学生证和工作证出入。”康康找到门卫问:“这是谁写的?”门卫说:“校长拿来,我抄上去的。”康康问:“你抄错了吧?”门卫说:“不会错的,我抄完后还检查过呢!”康康说:“告示的文字肯定  相似文献   

9.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冀君实或见恕也”一句,一般都译成“希望你或许谅解我。”“或”训“或许”义,是一表猜测估量的副词,而此句全无猜测估量的语气,而是带有希望语气的句子。因此将句中的“或”诠释为表猜测估量的副词“或许”义是欠妥当的。笔者认为“或”字在句中是个助动词,它与“恕”  相似文献   

10.
管宏斌 《数学教学》2004,(4):28-29,25
在函数、数列等章节中,常常会涉及到求若干项的和或积之类的问题,如果我们遵循思维常规,逐项去求和或求积,这种做法虽无不可,但运算起来往往显得复杂而冗长,有的甚至无法操作.其实,我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大可不必“循规蹈矩”,完全可以变换思维视角,突破常规的做法,来个“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1.
“和”与“或”都常用作连词。在一些方言里,读音又相近,故有时容易因混用而弄错。如:一次语文考试,有一题是:“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有的同学对所列每一词语,既写同义词又写反义词。结果,多花费了时间,还因审题不准、部分答非所问而影响了成绩。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对“和”与“或”的不同用法不甚明了或有所忽略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课标”在分阶段内容里.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可是.在我看到的课堂教学中.几乎看不到口算训练,尤其是低年级要求基本的口算.似乎已被打入“冷宫”了.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这样下去.东方学生计算的强项将会消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口算的训练.对于他们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高一新教材第一章“简易逻辑”时,不少教师与同学在理解命题“P或q”的真值表时常有两点疑问.  相似文献   

14.
贵刊1988年第二期和第十期上先后刊登了《“和”与“或”》、《“和”不应改为“或”》、《用“和”何错之有?》等三篇文章,对六年制小学教学课本第十册的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以下简称《规律》)中的“2和5”里的“和”一词应否改为“或”进行了有益的讨论。笔者认为,《规律》的第一层意思的表述中用“2和“5”是错误的,应改为“2或5”;第二层意思的表述中用“2和5”是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5.
“不可或缺”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很广,而且也不会用错,但是其中的“或”字是什么意思各种词典的解释却并不一致。有的将其解释为“稍微”,有的解释为“倘若”,作副词。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李将军列传》,其中“军无导,或失道”,注为“军中没有向导,因而迷失路途”。“或”字释为“因而”,不妥。按“或”,“惑”也,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17.
一、“或” 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读作“p或q”,记作“p∨q”.  相似文献   

18.
以往,我们在教学“三种圆锥曲线(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统一定义”,以及“三种圆锥曲线的统一的极坐标方程”时,常常要问:能不能让三种圆锥曲线“同时生成”或“连续变化”?现在,用《几何画板》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性质和数学题里,时常出现“且”和“或”,由于同学们没有很好理解其真正含意,因此在理解性质和做题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障碍。正确理解“且”和“或”的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举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一、性质中的“且”和“或”(1)对“且”的理解例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上述性质中,“且”的含意是:递进加肯定,“有且只有”的含意是:存在、唯一、肯定,也就是说,上述性质只有一种情形,绝不会有第二种情形。(2)对“或”的理解例2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久违的新鲜气象。但有些教师谈“新”雀跃,有些教师却谈“新”色变,这是为何?据我分析,“雀跃”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讲什么由学生作主,怎么讲也由学生作主,觉得自己可以无担一身轻,故而“雀跃”“;色变”的教师认为新课堂不能再讲教本教参了,形式和内容都要堂堂出新,节节有异,故而谈之“色变”。其实这两种非常态的心理都是被课改实施中的几个误区诱导的。走出了这几个误区,就会发现:新课改,其实并不难。误区之一:课堂形式化观摩现在的课改课,动辄声光电,课堂形式花里胡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