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问: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系何官职,苏轼在黄州处境如何? 答: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被逮入狱.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苏轼的正式官衔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水部员外郎为水部(工部第四司)副长官,检校有寄衔之意,非实授之官,团练副使系地方军中助理,但也只是挂名而已.  相似文献   

2.
<正>人们都说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天赋好,能"过目成诵"。其实并不是如此,而是另有其奥秘的。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朋友很不高兴。苏轼解释道:"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反而很不理解。凭苏轼的天赋和"过目成诵"的才能,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三遍了。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疑信参半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轼果然应声能背出有关段落,且一字不差。苏轼的"过目成诵"原来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啊。  相似文献   

3.
夜色也迷人     
黑夜是苏轼的背景。这是"乌台诗案"的不幸,谁说光明磊落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楚,谁说真挚的爱情就能天长地久?天地间并不是没有阳光,只是他被推到了阳光照不到的黑夜。然而,苏轼的  相似文献   

4.
这个人叫苏轼,就是那个站在船头吟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诗人、词人。这些妇孺皆知,可真正了解他的人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5.
对于苏轼贬寓惠州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历代都是有些争议的,主要表现在思想是否消极?艺术上是否平淡?上个世纪80年代后,研究苏轼寓惠的论文比较多,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文章从苏轼的寓惠生活、寓惠思想及文学创作等八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有关论文的主要观点,让读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苏轼寓惠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7.
元丰三年二月,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初到黄州,到元丰四年正月,在这不到一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一场十分严重的心理危机。这段时间苏轼的心理状态是:初到黄州时内心愁苦,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于世无用",并且有意地与世俗保持距离。之后他结交黄州友人,借助庄禅智慧走出了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苏轼赴黄州途中所写的红梅诗以及一年之后写下的关于红梅的诗作可相互映照。后者是苏轼走出心灵危机的标志作品。  相似文献   

8.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经典作品之一。成文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已近四年。苏轼一生几度起伏,历经生活磨砺,遍尝人生况味。文章深刻而精彩地阐释了人生哲理,启迪数辈人的心智。数百年而下它依然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生服膺儒释道三家,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佛老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世人往往注意到苏轼诗和文中体现的佛禅思想,却忽视了佛禅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现从苏轼词"梦"的意象上来看佛禅"空"、"无常"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凡论述苏轼词作的古今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他的这个特点:以诗为词。 那么,以诗为词,究竟给苏轼的词作带来了哪些优点呢?在词的发展上又具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上所选的苏轼词作,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宋代"南方凡病皆谓瘴".苏轼逝世前谪贬之地谓"瘴海"、"瘴乡".所患之病,中医谓之髓枯(急痨)症,西医谓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苏轼疗疾所用之药成为中医名单验方,比西医发现首例患者早787年,比命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早803年.其验方以苏轼名字命名并收入1997年版《中药大辞典》.苏轼病重及病故时所卧之榻,为现代医院病床之肇始.  相似文献   

12.
桃李 《初中生之友》2008,(Z1):48-50
<正>有个关于苏轼的有趣故事:苏轼小时候和弟弟苏辙在母亲的教导下,曾经一段时间天天吃"三白饭",即"日享三白"。后来入朝为官,和同僚加好友的刘贡父说起此事。苏轼故意添油加醋地把  相似文献   

13.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正>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年少聪颖,广读诗书,自以为博学多才,于是在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不料某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捧书登门"求教"。苏轼接过书卷,一番审视也只能识其一二,顿觉无地自容,老翁见状,拍拍其肩,含笑不语,苏轼哪里还顾得上矜持?连忙执笔在原联上各添二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尔后,苏轼常以此自勉,终成一代学问大家。明初大学士解缙自幼即有"神童"之誉,  相似文献   

15.
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文章可以无关学问,学问不妨作成文章.若志不在学问,而在"水与月"之间,那么,《前赤壁赋》已为后人垂范.众所周知,苏轼泛舟之地虽名"赤壁",却不是周郎纵火的三国赤壁,两地除了共享一个名字,别无共同之处,论距离,也有四百里之遥.但没有人指责苏轼不学无术,相反,我们沉浸在苏轼妙笔营造的山光水色之间,一任文字"清风徐来",且"不知东方之既白".话说回来,质疑时任黄州团练副使的苏大学士连黄州赤壁都分不清楚,也过于唐突了.再则,借题发挥虽然不是做学问的正途,却历来不失为作文章的曲径.  相似文献   

16.
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号斜川居士,是苏轼晚年南贬瘴荒之地只身侍行的唯一亲人,史料极称其侍父的孝行,使老境遭贬的苏轼在心灵上和生活上得到很大慰藉。不唯如此,苏过又是苏轼三子中文学艺术成就最大的一位,且因其文采最与东坡相类,历来有“小坡”之号。这小坡的称号,最早盖得到其父苏轼的认可。苏轼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作《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其一云:“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赵次公注曰:“小坡,言过也。过,时谓小东坡”。可见当苏轼在世时,时人就称苏过为小坡,苏轼本人也对此表示赞同。那么,时人称苏过为小东坡的根据是什么?苏轼赞同这种叫法的根据又是什么呢?从上引的诗句中,已经部分地获得答案,即以擅长作枯木怪石著称于时的苏轼,认为其幼子苏过最得其画笔命意所在,善于  相似文献   

17.
一得之见     
苏轼生于何年?中学语文课本及现行许多注本,多认为苏轼生于公元一○三六年,这是不确的。历史记载,苏轼生于宋仁宗(赵祯)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景  相似文献   

18.
王亦川 《初中生》2013,(5):12-13
苏轼认为,学习写作的过程有"三先三后"的规律。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一、先奔放后收敛。为什么要这样,苏轼打了个比喻:古代选拔人才,很难十全十美。选风流倜傥的吧,不缺乏才华但往往放荡不羁;选中规中矩的吧,又往往拘束而无所作为。取士如此,作文亦然。那么该怎么具体实践呢?他又有一个比喻:那就要像处置水一样,先让它放开地流,"极其所至",然后待"霜降水落,自见涯涘"。(据《答李荐书》等)颜之推则用了另外  相似文献   

19.
正《但愿人长久》一文中,苏轼的感情经历了"思念——埋怨——宽慰"的变化。当我讲到"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埋怨月亮时,却正是那一轮圆月让他的内心得到了宽慰",学生表现出不解。正当他们眉头紧锁时,我讲述了一些苏轼与苏辙的故事,并提醒他们去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苏轼看着明月会想起些什么?当学生了解了课文背后的故事,目光再次与图中景象交会时,思维的火花就在瞬间迸发了: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两次路经雷州,又寓居儋州三年有余,直接引发了雷州文明书院和儋州载酒堂的兴建。二者皆因苏轼而兴,因苏轼而名,亦皆被世人习称为东坡书院。随着东坡书院的诞生与发展,雷州、儋州两地文教渐开,原先被视为畏途的"蛮夷之地",终有"海滨邹鲁"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