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在禁欲的年代还是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善良都与之格格不入。《兄弟》中的主人公宋钢的人生悲剧,揭示了不同时代里相同的残忍、冷漠与麻木;以及对“好人有好报”这一话语的怀疑。宋钢的失败,恰恰说明了善良是如何在疯狂和冷漠的社会中被利用、被摧残与被损害而一步步走向绝望与毁灭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是这样形容《渴望》感人之深的:“无法统计人们用多少吨语言去谈论她,用多少吨泪水去浇灌她……”一部演凡人凡事的电视剧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轰动效应呢?这是由于“它是整个民族灵魂的快照”,它好在“有咱中国味”,“它所褒奖的精神与人民大众追求善良纯真、倡导克己为人这一民族价值取向相契合”。这三种评论,都道出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渴望》中的传统文化特征。笔者拟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什么?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从古至今所形成,既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扬弃变化,而又具有延续性、群体认同性、潜意识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伦理哲学、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就是衣食住行中也渗透着传统文化。但无论传统文化的涵盖多么广,其核心或者说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思想观念及伦理哲学。这种体现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伦理哲学是时代的精髓,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  相似文献   

3.
试论《渴望》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论 90年代第一年的岁末、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股《渴望》热。在播映过这部片子的地方,到处都是街谈巷议。更有人将剧中的刘慧芳、刘大妈、宋大成、王沪生、王亚茹当成生活中的自己或某某;并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伤心动情,表现了极大的参与意识和认同心理,而完全忘记了《渴望》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在“演戏”……,人们这么关心《渴望》,议论《渴望》,形成了中国电视  相似文献   

4.
4月16日晴 人们都说,做人难,做一个好人更难。而我要说,做学生难,做一个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那就更难了。十五岁,是我们人生中最美丽的花季: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富于幻想……可现实生活和我们想象的大相径庭。十五岁,我渴望理解,我渴望父母、老师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因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让陈柏霖成为了台湾地区最抢手的艺人,活动、广告接不完,活动一路排到年底,陈柏霖笑说:“我宁愿接戏,拍戏还没那么忙要飞来飞去,只要专心演戏就好。”工作满档的陈柏霖甚至打破市场惯例,一口气接下三种饮料的广告,他说:“我都有特别告知厂商我已经接其他饮料广告了,但他们都不介意,我就觉得真的很荣幸啦。”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明天”像是一位穿着神秘丝绸的女人。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奇妙。人们啊,渴望未知。人们啊,渴望得到。人们盼望把握人生,成为“明天”的主宰者。因为他拥有着财富与幸福,他为全世界所期待。然而,明天又像是那样远,真是可望而不可即。有人说,“今天”像是一位穿着透明丝绸的女人。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女人换上“生活”的装束来面见人们,人们却不加任何理睬,因为“今天”,可以被人们把握,可以被人们接受,也可以被人们藐视和侮辱。对于人们来说,“今天”已不再新鲜。有人说,“昨天”像是一位全裸的女人,一切的一切都那么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7.
《渴望》所以能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一时形成《渴望》热的浪潮,从其艺术创作技巧方面看,原因主要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动人的人物形象,从而触动了广大观众善良的心,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了。这里要  相似文献   

8.
渴望     
“高二了。”父亲说。“高二了。”老师说。于是一份份试题填满我的时空,充塞青春的躯体,一切的一切都融进了对高考的拼搏和渴望中。网吧,与我绝缘;随身听已蒙上厚厚的尘埃。夜阑人静,走向阳台俯看县城,朦胧夜空,温馨的灯光透出一家家窗户,电影院、咖啡馆的音乐从远处游来。于是,一种隔世的孤独袭上心头,一种强烈的焦渴在年轻的血液里涌流。  相似文献   

9.
我渴望的“六一”是自由的,我能像小鸟那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为学习而烦恼;我渴望的“六一”是快乐的,爸爸妈妈都得听我的话,我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我渴望的“六一”是有意义的。为什么同在蓝天下,同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成长,山区里的孩子就不能读书呢?我希望能把平时的零花钱节约下来,买一些书捐给山区里的孩子,让他们能像我们一样快乐成长。我多么渴望属于我的“六一”能如我所愿,让我过个难忘而又美好的“六一节”,能令我有美好的回忆。我渴望的“六一”$上海市崇明县实验三年级@顾雯婕  相似文献   

10.
渴望友情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除了父母,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因此,我渴望有一位好朋友。不管他有什么缺点,只要真诚;不管他有什么才华,只要诚实;不管他的形象如何,只要善良。我渴望有这样一位知己。有了朋友,我就不必继续孤单,他会与我为伴;有了朋友,我就不必继续忧愁,他会为我排忧解难;有了朋友,我也不必再担心会被沉重的学习压倒,他会与我一起分担,共同进步。时间有去无回,转眼间,又过了一年。日子还要一样过,只是我们都长了一岁,只是我们一天天变得成熟,可我的知己何时才会出现?假如上帝真的赐给我一位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媒的发展,电视剧明显地占据了人们文化活动的中心位置。近些年,人们渴望看到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影视制作者便把眼光投向了文学名著,经过改编把它们搬上荧屏。然而,对于改编的原则历来就有“忠实说”与“创造说”的尖锐对立,电视剧《雷雨》便是一个改编的作品,它的播出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虽否定居多,但笔者却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评说了这部电视剧。  相似文献   

12.
关于善良     
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在黑灯瞎火的恐怖中,人们企盼它的光亮,企盼得如饥似渴、望穿秋水;但当光明降临的时候,它又被大家遗忘,就像遗忘掉小学老师、早年的邻居,遗忘得合情合理、无怨无悔。有时又会突然想起,在街市,在书房,在宗教场所,甚至在人烟稀少的茫茫旷野。然而如果要用口和笔来专门讨论,又觉得它很难构成一个独立的话题,正儿八经地讨论又常常会使原本轻松的气氛显得有点异样。“什么,善良?不就是说好人么,我们都是好人!”是,都是好人。但什么是好人?为什么是好人?这是孩子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经常…  相似文献   

13.
1935年鲁迅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介绍作品时提出了一个“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命题。他说:“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①生活在那样一个产生大规模悲剧的时代,社会责任感迫使着这位思想家对悲剧现实作出自己的思考。鲁迅1924年发表的《祝福》写一位中国农村受压迫,被损害的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悲惨遭遇,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悲剧美学思想的端倪。 几乎无事的冲突 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祥林嫂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二十六、七岁就死了比她还小十来的当…  相似文献   

14.
爱心与真情     
“世事茫茫难自料”,我们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遭遇不幸时,渴望温情的抚慰;为恶语中伤时,呼唤善良的回归;蒙受歧视时,企求平等……我们愿和谐的风将烦恼的云吹散,让天空永远一片蔚蓝,迎面而来的是一张张真诚的笑脸,每一个日子都不再平谈,人人都是童话里的好人,好人一生平安。这是人类的一个愿望,一个梦想,而使这愿望成为现实的办法只有一个:从我做起,献出爱心与真情。真情是寒冬里的万道霞光,能融解人们心头的积雪;真情是荒漠里的一抹绿云,能激起人们生命的火花;真情是无垠的大海里那座希望灯塔,能指引人们驶向正确的航…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这一人物的悲剧集中体现了作者哈代的悲剧观,即人物的欲望会带来自身的毁灭。本文将有选择地对小说情节与人物描写进行细致分析,探索苔丝渴望萌生的原因和其带来的后果,以进一步解读哈代的悲剧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6.
《孽债》演完了,来上海寻亲的孩子们能走的都走了。火车的汽笛一响,五出小小的悲剧便告落幕,除了心理上的一阵骚动,五个家庭都大略回到了过去的平静…… 1995年春天,沉寂多年的上海荧屏,猛然爆发出一个响雷——20集电视连续剧《孽债》以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使上海电视台覆盖的华东六省一市在每晚8:00,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随后,《孽债》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情况也甚是“抢眼”。有人称该剧是“上海的《渴望》”,“海派”影视界总算在电视剧“南北夹攻”的困境中扬眉吐气一回。  相似文献   

17.
与小女孩的相遇,让“我”发现《渴望的尽头亦渴望》;貌似严肃的爸爸,其实很在乎我们说一声《爸爸我爱您》;《听妈妈的话》,握妈妈的手,我们更爱我们的妈妈;有时我们很想《放我的爱心在您的手心》;有时我们会突发奇想,《假如我是一位父亲》我会怎么样;《那双眼……》、《网》和《可敬的手》,让我们《想起了那片废墟》,以及那《小雨中的回忆》……唯有真情,方能动人。真情需要表达,真情需要倾诉。其实,爸爸妈妈很在乎我们“爱的表白”,爷爷奶奶很希望我们“爱的回报”……当你用真诚的语言对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们”时,你会看到爸爸的惊喜和妈妈的激动,你会发现你的表白会让爸爸妈妈开心无限。不信你试试!  相似文献   

18.
一《寒夜》是巴金一九四六年底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九四四年冬至一九四五年冬,生活在国统区重庆的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悲剧。一九六一年,作者在《谈<寒夜>》一文中说:“从前一般的忠厚老实人都有这样一个信仰:‘好人好报’。可是在旧社会里好人偏偏得不到好报,‘坏人得志’倒是常见的现象。”作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家庭悲剧,为那些生活在国统区的小人物“伸冤”。让人们看见蒋介石国民党  相似文献   

19.
肖刚 《广东教育》2010,(12):1-1
电影《无间道》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只想做个好人!”当人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算计一场后。最终都返回到最原始的欲望,不约而同用这句话为自己的人生作结,想要做个好人。  相似文献   

20.
渴望是梦     
“我渴望在一片空灵的草原,抬头是蓝蓝的天空,低头是生气的小草。没有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一切都很平静,安静得可以听见牛儿啃草的声音;一切都详和,没有争吵,没有压抑。在这里,天和地是一体,地和人是一体。这儿,我甘愿只是一棵小草,甚至是一粒沙。”———梦境这是我从不曾逝去的梦,梦中有个女孩穿着蓝色的外衣,绿色的裙裾迎风飘扬。她的笑容没有一丝污染,晶莹的心可以包容一切。没有人真正知道她是谁,甚至包括她自己。也许她只是一个梦中的天使,是每个女孩子都渴望的自己。我曾听说无垠的渴望将成为召唤,我也曾听说无限的思念将会在梦里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