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王昌龄是完整而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确立意境范畴的第一人。他不仅深入分析了意境重要的审美特征,而且还以其“三境说”,揭示了意境的深层特点,并又在其“三格说”中探讨了意境营造的方法和途径,为形成和丰富这一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意境理论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三境"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一词乃王昌龄首提。王昌龄“三境”说之“意境”概念的内涵已经构成了我们现在’意境说之“意境”的基本内涵。准确、全面理解王昌龄之“三境”说,对于我们把握规范“意境”内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郜林涛 《天中学刊》2003,18(4):55-59
“大历之风尚浮”是大历诗风的基本特点,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大历之风尚浮”有三层含义:境敛而实;气骨顿衰;浅易平熟。  相似文献   

6.
长使此身适其“境”“境”字组成的词有虚实之分。实指的,如边境、环境、处境;虚言的,如梦境、情境、意境。人皆处其“境”,人亦有其“境”。“家境”是说经济状况,“心境”是说心理情绪,“境界”是说思想觉悟。如此,一个人总得受其“境”的制约。“境”可以造就人...  相似文献   

7.
侯化荣 《山东教育》2005,(19):59-59
《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的一首诗歌。它清新活泼,朗朗上口。可爱的孩子们在老师窗前栽下了一株紫丁香,四溢的芳香散发着孩子们纯真的尊师之情。感情朗读诗歌.融入诗境,以心感受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达到心灵互动是学习的重点。突破它的关键是充分的、个性的感情朗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以“情”入“境”,以“境”激“情”.在“情”“境”交融中,师生心灵共振,情感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8.
比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意象组合的两种形式即“错综”和“叠加”中,比兴分别起着映衬、对比和引发的作用;在情随境生、移情入境和物我情融等意、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中,比兴更是意境生成的主要因素。从比兴介入意象构成和意境创造的视角来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成为解析古典诗歌迷人魅力内因的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两界”与“三界”夏守柱清人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11.
作文要有“三境”,这是中外名家经验的总结,即“物境、情境、意境”。①说来,那是学问的高境界,还不是目前小学生所要追求的,但要求“题材鲜活,感情真挚,结构精巧”的三境,看似平常,实质也是作文的境界之颠,我们应努力指导学生逐步达到。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思想与感情的结晶,也是语言操作的成果。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习作必须逐步达到此“三境”。一篇成功之作,应是三境较为完美的体现。请看2000年南通地区某重点小学作文毕业测试时一位考生的现场作文。一、根据下面内容写一篇作文。今天,来到学校参加毕业考试,看到远处…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朝的王之涣在《诗格》中写道: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作了通俗而深刻的阐述,他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把文学情境论迁移到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就是课堂情境化和情境课堂化。  相似文献   

13.
在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论的研究中,存在着某种化定位偏差:人们多用叔本华哲学去印证王国维意境论,又多以客观色彩多于主观色彩这一论断给“无我之境”下定义,而很少从中华化这一背景着眼,去揭示“无我之境”的禅思意蕴。本从“观”与“得”二角度,对“无我之境”论的思辩进行了探讨。笔认为,无我这境的理论价值,在于王国维在华夏化这个大背景上,揭示了中国艺术意境精深微妙的创作心理,显示出无我之境的艺术思维与禅宗哲学思辩的某种内在联系,从而突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感知论是学创作的主要论题,唐代王昌龄对感知的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指出了它在学创作理论上的开拓意义,以求艺理论界对“三境说”的重视,并赋予应有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入神”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审美评价依据的重要标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先生在探讨诗词创作构建的意境时提出的重要概念,陶渊明以其任真自得的人格和悠远空灵的诗心创作了大量浑然自成一体的诗篇,无论创作的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其毫无斧凿之痕的率真自然的诗风都印证了诗歌“入神”境界的深远.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下面就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感受和心得,谈谈自己对七年级作丈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真”的审美观是王国维“境界(意境)说的核心审美观念,就作者而言是对”情“和” “景”的真实感受和真实再现;就作品而言是对是对“真景物”和“真感情”的真实表现。这是澄清向来众说纷纭的“境界”(意境)涵义,并从中发现王国维“化合”中学西学的契合点的关键,而且,由此能从现代性的视域反思性地考察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在其发生阶段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庄子意境论出发,从中、西方文论不同角度进一步探讨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中有关“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等三个美学概念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通篇都是对古典词章的涵咏体察,他在谈起了做学问的经验时,提出了后来非常有名的所谓治学三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说苏诗“长于趣”,姚莹更称赞说:“眉山绝趣苦难追”。选取传诵中的34首,分“谐趣”、“奇趣”、“理趣”三部分,略探眉山之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