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迁址后,在升旗台旁种下了两株梅花,伴随国旗的升起,已度过了十几载。我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山村读书,山村从教。在我的记忆中,山村多的是野花,认识梅花始于书中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画中也曾见过铮铮傲骨的梅花,还有那歌中的吟唱:“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  相似文献   

2.
学校迁址后,在升旗台旁种下了两株梅花,伴随国旗的升起,已度过了十几载.我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山村读书,山村从教.在我的记忆中,山村多的是野花,认识梅花始于书中的"梅花香自苦寒来".  相似文献   

3.
校园散文《有月亮的晚上》,载1999年第1期《人民教育》杂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她。通篇流溢着“我”对山村、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使“我”体味出山村的美、孩子们的美;而又正是因为山村和孩子们的美,加浓了“我”对山村和孩子们的挚爱与深情。文章中的“我?..  相似文献   

4.
迟开的梅花     
1966年到1976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动荡的10年。在这个历史非常时期,照片中的“五朵梅花”还是傲雪绽放了,可是还有一朵照片之外的“梅花”却遇到了挫折,迟迟没有吐露芬芳。照片中胸戴毛主席像章的“五朵梅花”(前左起:张春梅、安秀梅、马桂梅;后左起:宋喜梅、栗季梅)朝气蓬勃,遗憾的是,缺了她们的好姊妹,我的妈妈“赵玉梅”。正因为没有妈妈,才使得这张照片尤为珍贵。是她让我懂得了“宝剑锋从磨砺出,妈妈上中学时和这五位“梅阿姨”是好朋友。在即将升高中时,由于家境贫寒等原因,成绩一向很好的妈妈不得不辍学回乡…  相似文献   

5.
多年的词语教学,让我切实感受到词语是具有一定的“磁性”的,每个词语都能营造一片“磁场”,只有让词语焕发“磁场效应”,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怎样才能唤醒词语的“磁性”呢?在教学《早》中的“冰清玉洁”时,我是这样做的:师:同学们,这里描写了“三味书屋”后园的梅花,谁来说说你眼前的梅花?生:这儿的梅花艳丽多姿。生:梅花纯净疏淡的清香,沁人心脾。生:我最欣赏梅花成为“东风第一枝”。……师:其实,这里作者仅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所说的内容,是……(生:冰清玉洁。)用得多好!请写下来。(生写在黑板上)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上体会到梅…  相似文献   

6.
梦中花     
飞舞在梦中的花朵,撒满了我的全身。一枝寒梅倚腊月。儿时的我在冰天雪地中,看见梅树上那一朵朵梅花好似冬的精灵,与白雪做伴,与寒风争斗。我问一位看梅的老人:“梅花为何会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老人笑了笑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一语道破天机。梅花与世无争,她只在寒风大雪中摇曳自己的舞姿,而春天来临时,她却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梦中的冬天,多了经霜傲雪的寒梅。百合,山野中的精灵,到处都有百合在绽放自己的缤纷。百合原本像一株野草,当她努力进取时,却受到鄙夷。意志坚强的百合,没有放弃希望的曙光,因为她有着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按进程还不该上作文课,作文训练应安排在学完《梅花魂》后的基础训练中进行。所以这节课我做好了学习新课的准备,先放幻灯,以美丽的梅花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切入新课,在学生的表情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梅花的精神“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展开讨论:梅花的精神代表着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你知道哪些中华民族的“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英雄人物?使学生在朗读与讨论中受到思想教育,培养优秀的人格。一上课,我便用幻灯放出梅花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美丽的梅花色彩鲜艳,高雅清纯,使学生受到艺…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密歇根州一所山村小学里,一天,唐娜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把“我不能……”写出来,比如“我不能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我不能聚精会神地听课”……她也跟学生一样写。  相似文献   

9.
解读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词人,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书法、音乐无不精善。姜夔词中。触目尽是“梅花”意象。遍检《白石诗词集》,可寻得以梅花为题或关涉梅花的作品有二十八首。词人在作品中频繁地使用“梅花”意象。并非出于偶然。是有其中的原目所在的。笔者在拙文中。以此视角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出姜词“梅花”意象的多重内涵。笔者认为:姜词中的“梅花”意象。既是作者冷僻、孤傲人格的比附,又与萦绕作者心头的“西湖意情结”和“恋人情结”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异香沁人、独俏寒枝的梅花,曾经吸引了无数墨客诗人的题咏,无论是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是朱淑真的“横枝清瘦只如无,但空里,疏花几点”,梅花已负载着中国文人的高洁情怀成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正因为“常见”,要出“新”出“奇”便实属不易。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说:“咏物诗最难工,而梅尤不易”。易安居士李清照这首《孤雁儿》确是咏梅词中的佳品,以其深婉曲折的笔调、低沉谐美的音律,一唱三叹地将咏梅与怀人深挚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教室的窗口     
为走进这扇窗口,不知多少次向爸爸哀(。i)求。爸爸终于用治病的药钱,咬牙把我送了进来。坐在教室的窗口,我高声朗(!6ng)读课文,我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也不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惠卜乍音飞出窗口,飞向我的爸爸,它变成一句感恩的语言:“谢谢爸爸!爸爸,爸爸谢谢!”声音飞出窗口,飞向我的山村,它变成一句坚定的誓“山村要变!山村要变(s川)言:教室的窗口@金本~~  相似文献   

12.
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相似文献   

13.
宋升会 《云南教育》2007,(12X):10-10
我是一名普通的特岗教师。当我走进山村学校,真正融入到山村教师队伍中时,我才知道,山村教师是山村教育的脊梁,是大山深处的丰碑。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上,我出示了《春到梅花山》中的一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晶莹透亮,发出淡淡的清香,”让孩子们在充分阅读后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最美取芙     
于桂芬 《学前教育》2009,(10):53-53
12年前,20岁的我,带着几分憧憬,带着几许不安,踏上梨乡这片土地,来到了心中已经默念了许久的“梅花街25号”。一切都好像与我想像中的不同。曾经我以为这里的道路两旁一定会有许多梅花,曾经我以为这里的冬天一定很冷,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里不仅没有梅花,而且这里的每个冬天都不曾让我感到丝毫寒冷。这里虽然没有梅花,却有着许多比梅花更美的人和景色。在这个温暖如春的大家庭中,我与美人们同行,用心感悟,不断寻求着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在咏梅诗史上,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稼轩长短句》中的两句“:全无花气息,都是雪精神。”赞花而言其非花,英雄口吻毕竟不凡。说梅花,“讲汀浪”,我们关注的是梅花带来的感动与欣喜,我们探寻的是梅花不绝的传说佳话,我们注重的是梅花熏陶的英雄人物风度的伟岸与不凡!博大精深的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中的‘梅花”’一课是读写结合的综合课,是主题学习系列课程中的一节.本课从人文、艺术、科学三个层面探讨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意象——梅花.语文、生物、美术三个学科的四位教师先后授课,在跨界混搭中达成了对梅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前我这个山村穷学生,靠母亲卖了一篮子香椿芽作盘费,到百里之外考入师范学校,后来教书成了终生职业。系于斯,息于斯,辗转于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匆匆忙忙中猛回首,“春风不染白髭须”,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因学历不达标,至今未评上中教高级职称,可是一想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又坦然起来。近几年来,看见那些过去高喊“无私奉献”的人,而今瞄准了名、权、利,拼命萦取,又使我“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也有人劝我向市里的编辑送“那个”,论文和“那个”,就能破格评上高级职称。我听了像吃了…  相似文献   

20.
父亲·书·我     
当我提笔写下“父亲·书·我”这个题目时,酸甜苦辣尽上心头,悠悠往事历历在目。自打懂事起,我就特别崇拜父亲。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知识匮乏的贫困山村,村里虽然出过几个大学生,可都耐不住山村的贫穷落后,远走高飞了。剩下的大多是“睁眼瞎”,目不识丁。因此,才小学毕业的父亲在村民们眼中便成了人才。更何况,父亲看过《红楼梦》,读过《水浒传》,还会在夏日纳凉、冬日烤火时,给大家说上几段《大唐传奇》、讲上几回《三国演义》。每次父亲说书,我都听得入迷。从父亲那儿,我知道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贤明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