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只要肯登攀     
1997年3月,美俄首脑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第12次会晤,ZI00多名各国记者前去采访,展开了激烈的新闻大战。历来,这类重大国际新闻的摄影报道都被西方大通讯社垄断,我国新华社所发的有关图片,多为美联社提供。而这一次,美联社反过来向我新华拉索要现场图片,这是极为罕见的。新华社现场摄影记者赵长春为此撰写了一篇拍摄记(载(中国记者)杂志1997年第6期),读后令我振奋,也启人思索。应该承认,在重大国际新闻的摄影报道方面,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西方大通讯社,凭借其政治、外交、经济、设备与技术诸方面的优势,抢到了不少内…  相似文献   

2.
3月2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发的一则报道——“新闻秘书:”人大江苏代表团设了个“新闻秘书”的专职,由省报记者马健充任,因为熟门熟路,使得代表团与首都新闻界的联络秩序井然。马健还要为自己的报纸写稿,好在许多采访他一  相似文献   

3.
2003年8月5日.印尼首都雅加达万豪酒店遭遇恐怖炸弹袭击。各路媒体记倾城而出,直扑爆炸现场。作为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的摄影记.我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由于事件突然,现场混乱,以至于现场的摄影记很多激动不已。第一次采访重大爆炸新闻的法新社摄影记巴勇说:“我太兴奋、太紧张了.这摩托车头盔戴了一天居然忘了。”现场面对“热新闻”的摄影记并非人人有所收获.例如美国自由摄影师理查,因未能在现场拍到令自己满意的好照片而十分懊丧。  相似文献   

4.
新闻摄影究竟是什么?怎么给它定义?我理解,新闻摄影是“现在进行时”的新闻事实的现场形象截取。这里的重点在“现在进行时”上。这个概念是从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南振中对新闻摄影的定义演  相似文献   

5.
1955年4月11日,参加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的我国代表团工作人员、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和随同前往采访的中外记者11人,从香港乘坐由代表团包用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的星座式客机前往雅加达转赴万隆。该客机在飞越北婆罗洲沙捞越附近的海面上空时爆炸起火,代表团成员全部丧生,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在这次事件中丧生的有沈建图、黄作梅、杜宏、李平、郝凤格五位著名记者。其实,从香港出发前往万隆的中国记者团成员还有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原因,躲过了这场灾难。他们就是新华社高级记者钱嗣杰和新华社参编部主任编辑刘茂俭。我与刘茂俭相识多年。也知道他曾参与了1951年  相似文献   

6.
陆莹 《新闻界》2002,(5):50-51
新华社原社长、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穆青,不仅是我国新闻界著名的领导人,还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家。10多年前穆青在新华社的新闻摄影工作会上曾经讲到:“从年龄上讲,我是一个真正的‘过期胶卷’,但我愿意加大一级光圈,调整快门速度,发出鲜艳的色彩,反映我们时代的灿烂风姿。”穆老这番动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他对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一片深情,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和摄影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他博大的胸襟和对新闻摄影事业的执著追求。1993年,穆老从新华社社长岗位上…  相似文献   

7.
聚焦台湾     
4月6日,我作为祖国大陆派出的首位轮流驻点摄影记者,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访。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祖国大陆新闻摄影界,特别是对新华社来说,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采访。 同祖同根 血脉相通: 摄影报道的第一主题 赴台之前,找更多考虑的是首次宝岛之行应该拍什么。在学习领会了党和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了解有关台湾的自然  相似文献   

8.
作为陕西日报记者,我连续五年随陕西“两会”代表团赴京采访,亲历全国“两会”新闻战,可谓是“惊心动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连轴运转”,常常令我在每次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劲来。 回想静思,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每次接待来陕西代表团采访的国内外记者都在三百多人次以上,其次还加班向陕报写新闻稿二十篇左右。尤其是今年会上涌起的西部大开发热,陕西代表团成为众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来团采访的各路记者达六百多人次,陕西代表被采访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频频刊播,形成“西部热”带来宣传“陕西热”…  相似文献   

9.
中国摄影记者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是中国记者的光荣,将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今年3月24日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科索沃危机悍然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空袭,震惊了世界。空袭行动一开始,中国新华社迅速作出反应,派出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赶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几乎天天向国内、国外发出战地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在外国战地采访,这是中国记者的光荣,是中国新闻事业、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的标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大家讲到“荷赛”,讲到中国新闻摄影如何走向世…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24日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借科索沃危机悍然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空袭,空袭行动一开始,中国新华社迅速作出反应,立即派出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赶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几乎天天向国内、国外发出战地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在外国战地采访,这是中国记者的光荣,是中国新闻事业、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标志。想那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大家讲到“荷赛”,讲到中国新闻摄影如何走向世界的话题时总是望洋兴叹。那时每当世界上发生地区冲突、发生战争时,我们国内的报纸采用的照片大部分是通过新华社播…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会议决定撤销新华社记者李锦的金牌奖和论文奖“真实性是对新闻摄影记者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是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再次升温的话题。根据群众揭发和有关方面的调查证实,新华社主任记者李锦1987年夏天在大别山采访期间,违背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制造假新闻照片,选送全国新闻摄影展览。当时,评委会对他的假照片没有察觉,使他一组包括《小夫妻》在内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最近在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中,讨论了新华社上海分社关于“我们怎样改进采访写作”的第一部分“新闻题材从那里来”(刊“新闻业务”1956年第五期),对大家有很大的启发。上海是大城市,浙江则除了几个中小城市以外,还有广大的农村。一个大城市分社和一个省分社的记者在采访活动的方式上虽有某些不同,但在掌握地方情况,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作为从事科技采访的文字记者,我从来不敢轻视从事科技报道的摄影记者。 我高看科技新闻摄影,是受益于实践。自1987年以来,我连续从事科学探险采访,远走南沙群岛、闯进南极大陆,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这些科学探险中,由于我每一次都是作为新华社单独派出的记者从事采访,为完成好报道任务,必须兼顾摄影。否则,待文字报道播发时,没有新闻照片,那会大大削弱报道效果的。 也因此,我每次远行采访,都要带上两部相机、长短镜头,数十个或近百个胶卷,再穿上一件摄影背心,俨然摄影记者。大量胶卷的消耗,镜头对准的又是人迹罕至的景观,加上对构图和光线的选择也动了不少心思,基本满足了野外科考新闻摄影发稿的需要;《中国记者》杂志曾在封面、封底及中心彩页  相似文献   

14.
《细说消息写作及其他》一书,现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北京市新闻学会顾问、新华社高级记者孙世恺撰写的第六本新闻专业书。全书55万多字,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说说新闻写作“十八般武艺”中的“常规武器”——消息写作,即一条消息从头到尾及其“组成零件”怎样写作。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谈谈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15.
沈文 《新闻实践》2009,(12):53-54
一个成功的摄影记者被人们记住,通常是一幅触发读者心灵激荡的照片,它往往通过反映人物命运的典型瞬间而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怀。当我捧读大学好友、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卫兵记录他20年新闻摄影生涯的纪实作品《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时,  相似文献   

16.
多年从事新闻工作,认识了许多同仁,使我最忘不了的是新华社记者老宋、老李和周老。老宋叫宋熙文,他是我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新华社记者。1979年阳春三月,老宋听说乐陵县(现为市)在农业生产中实行了“五定一奖”(定任务、定措施、定质量、定时间、定计酬,实行奖罚)责任制,前来采访。当时我在县委宣传部当新闻干事,陪他一起活动。他找了县委领导谈情况,而后又到公社、农村走访调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信息     
新华社江苏分社连云港采访站成立新华社江苏分社在江苏省辖市设立的第一个采访机构——连云港采访站于1月21日成立。这是新华社江苏分社与地方共同搞好新闻报道所采取的一个措施。采访站的主要任务是采写报道当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新情况,为新华社提供信息、组织稿件,协助江苏分社做好连云港地区的新闻采访和其他业务工作。连云港采访站实行市委、新华  相似文献   

18.
新春伊始,《新华社新闻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了。举办这样规模的新闻影展在新华社还是第一次,但它是成功的。那些既有新闻价值,又有艺术魅力的新闻照片,深深地吸引了各界观众。这次共展出110位新华社记者的214幅(组)作品,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廊,表明我们国家在改革中前进,新华社的新闻摄影水平也在改革中提高,新闻摄影的内容正向生活的深度、广度开掘,表现手法和风格正向多样化求索。这个影展也显示了新华社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相当好的新闻摄影队伍。他们在长期的采访实践中,拍摄出大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相统一的优秀新闻照片。看了这些照片,能激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报道中,能否改变重文轻图的观念,使新闻摄影真正成为“独立兵种”?实践证明,关键在总编辑。 1987年,我从新华社社长穆青的《新闻摄闻是报纸通讯社新闻事业的“一翼”》一文中得知,新影摄影是报纸新闻事业的“一翼”和“特种部队”、“一个方面军”的观点,但未去实行。我们报社新闻摄影轻于文字新闻的状态未受到任何触动。在省新闻摄影学会举办的好新闻照片评选中,我们报社拿去的照片不少,评上的却是零,只在最后,一个地区照顾1个优  相似文献   

20.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应中国乒乓球协会的邀请,几位美国朋友——当年首次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又一次在春天里访问了北京,使我又获得了与他们交谈和采访的机会,随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乒乓外交”见证中国微笑》,5月被评为人民日报好新闻。屈指算来,我采访“乒乓外交”已经有20年了,是《乒乓外交幕后》一书的作者,参与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的“乒乓外交”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