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面具”、“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点。在“面具”转化为“人格”时,产生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真实面目。现代教育伦理学认为,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现的品格和行为程式。马克思也曾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由此可见,人格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某一部分(道德、文化关系)中形成和塑造的。所谓“学生人格”则是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出的品格特征和行为程式。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一种实践形态。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实践,是要受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才得以进行的。天人观,人性论、群已观和人格理想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人生观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哲学基础,也是中国古代“人的发展”的主要哲学思想基础,由于古代中国社会“人的发展”总体上是处于自发和萌芽状态,对其实践经验总结的“人的发展”思想虽然丰富,但毕竟是很零碎的,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故也只能是处于萌芽状态的观念形态。  相似文献   

3.
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一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在西方出现了大量的技术学院,传统的文科大学中也开始建立工程…  相似文献   

4.
人格是一个内涵复杂、外延不定的概念。这是由于人格的形成与类型跟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有着极其广泛而直接联系之故。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演进,愈来愈清楚地揭示了人格特征和心理机制与社会文化的愈来愈多的联系。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尤须探索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对人格的巨大影响作用。 一 人格多棱镜 对“人格”一词的诠释,自公元前一世纪被古罗马的演员采用以来,政治家、哲  相似文献   

5.
杜抒 《贵州教育》2005,(6):36-38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和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提升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人本教育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传承,使中华文明在新的文明发展中吸收、融合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得以完善.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令人担忧.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应当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语文教学应该科学指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放出眼光、运用脑髓”积极主动地“拿”;要找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结合点,巧妙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对寺庙音乐的探究,是廓清以寺庙为单位的音乐文化“元系统”构成状态的必要环节。寺庙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载了区域人类宗教社会实践的历史和现状,更重要的是在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成果,被寺庙文化生态循环系统悄然吸纳,并在寺庙文化生态循环中得以继承、得以改造、得以保护,长久储存至今,等待勤耕于民族文化园地的人们去发现、去挖掘,拂去历史的尘埃,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作用于区域人类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作用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塑。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正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上的现代化,同时也将伴随着人的变化发展.本文试以文化为背景,简单论述一下从传统人格到过渡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晓春。孙媛媛在《山东电大学报))2008年第1期撰文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之内顷,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这些有理想和德性的人。”可以说,个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必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标志设计教学相融合,使现代标志设计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大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需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形”、“意”、“势”三个角度进行提炼与运用,才能使标志设计作品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吴宓是学衡派的领军人物,贯穿吴宓一生文化思想的是他对传统伦理精神的坚守与弘扬。吴宓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道德,欲救世救国,就必须重塑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以人格而升国格,”才能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得以“重建民族的自尊”。吴宓伦理思想的构建,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资源,又得益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和柏拉图哲学思想,从而使其伦理思想带有浓郁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有了我们可以把握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2.
能体现一种文化的人格理想的行为模式,就是理想人格.在中西方的人格理论中,尽管各自文化传统所赋予的理想人格之内容各有不同,但认为理想人格是文化传统中能够经受时间检验的道德至境和行为典范,是一种人生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共同追求,则别无二致.西方的理想人格理论,是在医治和研究人的精神疾病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标示着人格成(?)与完善的未来走向,看到了理想人格的实现与社会文化条件具有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其理(?)逻辑又直接否定了理想人格实现的现实可能性.中国的传统思想理论,却没有陷入理想人格(?)(?)(?)路上的逻辑窘境.  相似文献   

13.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人们人为地赋予了玉石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其中就包括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德的内涵,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育的核心是对个体人格的唤醒.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片面重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传递,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价值,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造成学生人文教育素养的缺失,被认为是不断培养出高技能的“单面人”、“工具人”.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不仅给学生个人的成长带来困惑,也给社会的发展造成隐患.如何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于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的心理学始终无法从整体上很好的解释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心理活动规律。因此,中国心理学研究需要本土化,应该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应该解决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当前制约中国心理学研究本土化一个重要因素是唯科学主义的小科学观在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心理学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走出这个误区.在研究中树立“星丛武”的大科学观。  相似文献   

16.
周勤 《考试周刊》2010,(5):50-51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被传承和发展下来,如今人们的吃穿住用都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元素”味道,“中国传统元素”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骨髓里。如何认识传统中国元素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增加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意蕴.加强民族化的风格特点.已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迅速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一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所在。新课标尤其重视此点。在新时期的有关文件中,作文教学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尤其是对于促进学习个体人格的完善,新课标已经将之置于作文教学的核心地位。这将会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学习个体人格的完善,使学习个体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形成系统的宗教哲学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却可以形成一整套讲道理的心性言说,它扩展为伦理道德而被落实到“修身”过程,从而产生出巨大的人格力量。传统教育作为这种“修身”过程的社会形式,凸显了“德育唯一”。21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从体制和理念两个重要层面上走出传统,在现代公民社会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9.
金小红 《中国德育》2006,1(3):57-61
“赤岸文化”作为一种德育校本课程,重在人文熏陶,符合人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价值趋向;探索了一条以学校特有的“赤岸文化”为蓝本、发挥本土德育资源优势、把地方文化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实践研究的新路子。“赤岸文化”实施的途径与方法追求生活知识学科化、学科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情感得以升华,拓宽了师生学习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性问题上的缺陷张锴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人性的研究和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仁”,而仁讲的就是如何做人和如何待人的道理,所谓“仁者,人也。”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把人性问题,人伦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