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传媒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舆论监督从本质上说是大众传播媒体以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对偏离社会正常轨道的种种违法、违纪、违规现象的公开揭露和批评。大众传媒是舆论监督的实施者,在反映民意和形成、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有效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除了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给舆论监督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之外,关键在于大众传媒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所承担的使命、肩负的责任和担当的角色要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角色明确才能定位准确,定位准确才能监督有力。近年来围绕舆论监督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一些新闻纠纷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黄道弘 《新闻前哨》2009,(10):38-39
当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限制和阻碍。原因固然很多,但从媒体方面找问题,主要是缺乏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一味追求舆论监督的轰动效应。只有把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放在第一位,才能够顺利地开展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3.
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党内腐败现象实施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离开舆论监督这一基本功能,新闻媒体就会失去亮点,失去观众和读者,失去生机和活力。新闻工作者一定认清自己的社会职责,勇于拿起舆论监督的武器,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进行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舆论监督,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又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人员,特别是从事舆论监督工作同志的重大使命。要完成好这一使命,就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把为群众代言和服务作为舆论监督的重头戏,不断强化舆论监督的群众性和服务性,并把舆论监督的群众性和服务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舆论监督有社会舆论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但新闻舆论监督因其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倍受重视。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时代对新闻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达到纠正错误,改进工作的目的。否则,会事与愿违。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正确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是建立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也是树立党报形象和权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6.
张颖 《新闻前哨》2001,(9):38-39
马克思曾经指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并形象地称之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法庭”。舆论监督虽不像司法监督具有强制力和约柬力,但在大众的心目中它是一种威慑力的监督。开展舆论监督,针砭社会时弊,维护民主法制,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一项神圣权利。 新闻工作者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搞好舆论监督,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它包括: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事实意识、诉讼意识等。 一、责任意识 舆论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是一种代表人民利益的有效监督。要想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新闻…  相似文献   

7.
开展舆论监督,针砭时弊,维护民主法制,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利用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新闻媒体和编辑记者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坚持科学监督、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强化制度意识,不断巩固和完善舆论监督工作制度,健全记者采访权利保护机制,正确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报道。  相似文献   

9.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但新闻舆论监督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和网络舆论监督——兼论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事件纷至沓来,其频率和密度不同以往,预示着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的来临。从公民意识的角度现照网络舆论监督,把握二者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揭示网络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聚合效应”、“现实效应”和“蝴蝶效应”上。就未来发展而言,网络舆论监督不可能单独存在却又必然长期存在,但由于其“两面性”特点,需要对其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王广文 《视听界》2006,(2):89-90
一、“解决问题”的误区一些媒体在具体操作中,把该不该进行舆论监督和进行舆论监督以后问题能不能解决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混同起来;把舆论监督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演化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不能监督的问题,进而演化为不该监督的问题。舆论监督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舆论监督的确是为了解决问题。需要弄清楚的是,舆论监督要解决什么问题?舆论监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一般讲,舆论监督要解决的问题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促进或推动所监督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得以解决。这是舆论监督的直接目的,可称之为舆论监督的附带效应。第二个层面,通过监督…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往往通过问题性新闻的报道得以实现。不言而喻.重视研究问题性新闻报道.对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舆论监督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韩宁 《记者摇篮》2004,(1):24-25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之一。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中,舆论监督具有有效、快捷的特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舆论监督。近些年来,与一些重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报道力度不断加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  相似文献   

14.
今年,新闻舆论监督环境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一是深圳市已将法规草案《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列入人大立法规划,其中为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特别规定了新闻单位记者进行舆论监督的四项具体权利: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人身安全保障权,并规定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无过错合理怀疑权对新闻记者是一项新的权利,是舆论监督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一旦该条例通过,必将对全国立法产生深远影响,从更高层次法律上确立舆论监督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法制环境。二是通过了《党内监督条例》,这是一部党内大法,它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要同任何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作斗争。《党内监督条例》赋予舆论监督以特有的地位,正式载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  相似文献   

15.
利用报刊开展舆论监督,是党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报纸怎样用好批评的武器?作为报纸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个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以便使报纸的舆论监督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监督,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来,新闻舆论监督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6.
加强舆论监督是党报贯彻中央两个条例,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媒体参与民主监督,增强党报权威性,提高办报质量,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舆论监督的质量是媒体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而这种质量的高低,又与舆论监督的公信力紧密相连。具体地说,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有助于提高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报业市场的拓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报业意识到,舆论监督对报业发展的重要,但更多的媒体也意识到,搞好舆论监督报道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报道轻了,如同蜻蜒点水不起作用,报道重了,触及了隐私、夸大了事实等,轻者对方找上门来,与你纠缠,影响正常办公,重者引发新闻官司。因此说,舆论监督报道把握好尺度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搞好新闻舆论监督报道?怎样把握新闻舆论监督的尺度?这里笔者想就本人近年来从事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体会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肩负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记者,应该充分运用舆论监督的职能,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影响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舆论监督是否收到效果,暂且抛弃被批评对象故意刁难、指责不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素质的高低。而素质的高低又集中体现在从事舆论监督的过程之中。因为舆论监督不仅是批评某个人某件事,它还要对党和政府的决策、对各项政策的实施提出建议和意见。因此,记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发展的宏观规律,不为主观臆想所在右,使批评对象口服心服,这些都要求记者有着良好的思想意识。笔者在从事广播批评报道的实践中,深深…  相似文献   

19.
周潇 《新闻知识》2003,(8):68-70
近些年来,新闻侵权案件频频出现,新闻官司有增无减.那么,如何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避免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笔者认为,只有明确舆论监督主体和被监督者的权利以及出现新闻侵权事件的原因,才有可能避免新闻侵权,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权.  相似文献   

20.
"让民做主"还是"为民做主"——论舆论监督中的媒介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众媒介开办了不少舆论监督类的专栏和节目,但是由于对舆论监督的性质、任务、目的了解不够清楚,把握不够准确,常常发生媒介"越位"的现象.本文对这些现象作了理性的分析和深入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