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雅舍小品》作为梁实秋的散文代表作,题材丰富,视角独特,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透视人性弱点和生活陋习,嘲讽现实世象和丑行恶德,主张积极的人生态度,抒发深厚的思乡之情——对其进行概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其散文创作成就辉煌,别具一格,魅力无穷,是梁实秋先生非凡智慧的艺术结晶,是支撑中国文学殿堂的又一坚强柱石。本文从三方面入手评论:认为《雅舍小品》(合订本)重在“趣”字,其无所不谈且乐观旷达,幽默而书卷味特浓,是艺术的人生百科全书;雅舍怀旧重在“情”字,以真情胜,以细节胜,以史实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雅舍谈吃》是美食香味和“乡愁乡思”的有机融合,由饮食文化寄托乡思乡愁是其创作意蕴。以此评论欲达“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之效。  相似文献   

3.
整体把握 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台湾作家琦君故土难离,思乡的愁绪化作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回忆了故乡那些消逝了的风俗、曾经有过的童趣、不会再来的幸福——陈年的"春酒",以此寄托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醉倒了无数的读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永嘉,品一品作者心仪的美酒,感受其中氤氲的绵绵之情.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我国小品散文创作呈现成熟绰约的一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大家。梁实秋就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小品散文创作丰收期的杰出代表,其《雅舍小品》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在《雅舍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自然而儒雅淡泊的梁实秋。  相似文献   

5.
汤金梅 《高中生》2011,(6):12-13
《雅舍》是梁实秋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梁实秋随之迁至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夫妇在主湾山腰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成《雅舍小品》出版。《雅舍》是《雅舍小品》一书的首篇。  相似文献   

6.
《雅舍》是梁实秋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梁实秋随之迁至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夫妇在主湾山腰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他人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成《雅舍小品》出版。《雅舍》是《雅舍小品》一书的首篇。作者将文章取名为雅舍,自然有所寄托。那么,这舍到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20,(5):23-29
乡愁书写,素来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传统主题,泰华潮人散文也不例外。在散文创作中,泰国潮汕籍华文作家主要从食与情、美食记忆与现实矛盾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同时,通过探讨该类作品中潮汕美食的书写策略,能够为我们理解文本背后所蕴含的身份认同意识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忆旧的散文, 在“情”上,一般是很浓郁的,或追忆,或留恋,或余愁,或悔恨,给人以理智上的感悟。高尔基曾经说过,好的散文,它不是说教,而是“让思想饱和在生活之中”。《三分春色一分愁》就是这样的一篇好散文。作者借对三分春色的赞颂,勾思起对故乡的追念,表达期盼台湾回归,亲人相聚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追溯了梁实秋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苦旅,并从描写人性百态和揭示社会人生诸多丑陋现象、“雅舍谈吃”、怀旧之作三个层面归纳了梁实秋散文的思想积淀。  相似文献   

10.
栗子     
台湾作家柏杨说:“我爱吃荷包蛋,我对荷包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大师的笔下,美食不仅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更是接连着记忆,寄托着情感,别有一番情致在其中。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和友人的深深眷恋;汪曾祺的《吃食和文学》让我们了解其家乡的美食历史……读如此文章,焉能不叫人齿颊生香、大长见识?下面的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栗子、苦瓜、豆腐等寻常老百姓家的食品,菜虽然普通,却百吃不腻,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散文擅长于以旷达幽默的态度对日常事物、世相人情、人生境遇进行审美把握,从而在日常生活的顾眷中建立起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从中展示出作家乐生旷达、优雅风趣的自在情怀。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和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早就被人视为饮食散文的精品,读之深沉隽永,耐人寻味.它们同是谈吃,作品中常常有共通之处,都有故乡情怀、平民情怀、生活情怀蕴于其中,这与两们作家的士大夫情怀和自由主义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周作人的饮食散文,可以从淡淡的闲适中品味到苦味、涩味,而梁实秋却以乐生的态度去感悟人生三味.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一代宗师,其小品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或针砭时弊风情,或揭露人性弱点,或抒发生活感悟,或体察世态人生,诙谐幽默中展示着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这种幽默与讽刺并举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梁实秋先生的出身、经历、文学观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莎剧翻译,忠实委婉地反映了原文面貌,充分贴近原文。梁实秋在莎剧翻译中采用文白相间、散韵相糅的手段充分再现莎剧原作,选择充分性翻译策略是学习西方戏剧的需要,与译者尊重异域文化的心理倾向也不无关系。译者翻译策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翻译家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在感情方面一直是淡化的,对于故乡的描述也是平白的。可是正是这种平白才更加张显出周作人的故乡之情。本文通过周作人有关故乡的散文,从浙东人的气质、故乡的气息、文化描绘三个方面,来看周作人的故土之爱。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秋白的旧体诗词意蕴深厚、意境醇雅、形式多样、古色古香,别具艺术审美价值。从对传统古典韵文接受生态之视角看,其旧体诗词,包括集句诗、活剥诗、打油诗等等,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仿拟,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采铜于山”,“自铸伟词”,水乳交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及其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三千年诗歌花园中的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关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
能“说尽”莎士比亚,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众多翻译家的梦想,但中国几代翻译家呕心沥血,宿愿难成。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历经38年之久,终成大业。梁实秋的翻译本着“存其真”的态度,忠实于原著,无论在版本选择,还是在文体选择上不仅求全,而且求真。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抗战时期在重庆生活和创作达8年之久,其创作于重庆北碚的《雅舍小品》(初集)及之后完成的三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并具有世界影响。研究梁实秋与重庆文学的关系,是重庆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它对重庆文学和重庆学术研究的繁荣,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早年推崇浪漫主义,后来改为提倡古典主义,即新人文主义.正是其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以及他对人性的提倡,使他选择翻译充满人性光辉的<莎士比亚全集>.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是卓有成就的学和散家。他力主“崇真实、尚个性、贵简单”的散观;他的散或嘲讽针砭,或宽厚温和,或恋故土,恋亲朋,恋雅舍,均是他中西合璧式的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是他学养丰瞻的艺术再现;他旁征博引,收纵自如,幽默轻松,闲适雅致,具有丰厚的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