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家助学贷款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实施的一项扶助政策,以此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但是,从高校视角来看,在国家助学贷款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很容易引发信用风险。针对高校视角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高校视角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政府对学生的资助方式之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节约政府的财政开支.研究助学贷款的理论可以加深对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明确助学贷款的目标和方向,使助学贷款实践更加科学与合理,消除助学贷款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3.
从全球范围来看,学生贷款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就我国而言,政府支持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有其深层次的理论根源,主要表现为公共产品理论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人力资本理论与国家助学贷款的收益外溢、公共财政理论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市场失灵、政府的公共性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公益性四个方面.探究政府干预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点,对于引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践的有效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家助学贷款是面向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研究生,由政府贴息、商业银行出资并负责发放和回收的一种无需担保的信用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旨在帮助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是政府利用金融手段帮助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并完成学业的政策举措[1].由于它的级别高、政策性强、支持力度大、受益面广等原因,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欢迎.国家助学贷款自从1999年实施以来,贷款政策已经作了几次重大修订调整.从国家助学贷款的宗旨中不难看出,此政策主要是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业问题.本文以贫困生为核心,从高等教育公平的视角思考国家助学贷款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家助学贷款运作机制的视角,对2004年6月实行新的助学贷款制度以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运作机制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借鉴国际助学贷款运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1999年的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而美国的国家助学贷款经过长期的发展日臻成熟,取得了政府、银行和学生的“三赢”。通过中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相互比较,吸取美国在此方面比较成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制定出“三赢”的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细致剖析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制度创新,本研究认为该模式有效地明确了政府、高校、银行及被资助学生分别承担的责任、利益与风险,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此外,在深入探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困难和"河南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得到迅猛发展,在“奖、贷、助、补、减”等方式组成的资助体系中,已经起到了1/3强的作用。但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回收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国家关于助学贷款理论研究滞后、政府和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实际操作研究滞后是关键所在。加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完善信用系统;构建全方位的学生资助体系,增强学生还款能力;搭建助学贷款信息化交流平台,提高管理效能是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美国在重视国家助学贷款偿还、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减免制度、发挥高校还款教育及帮扶作用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同时,两国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偿还的方式方法、立法保障、惩罚强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对比,我们获得的经验启示是,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国家助学贷款偿还上的核心作用,实行多元化的还款方式,构建国家助学贷款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职能透视——基于政策演变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演变的分析,得出我国政府干预国家助学贷款的特点:过于依赖行政手段;开始重视财政手段,但力度依然较弱;立法手段始终缺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影响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运作实践。据此,我国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干预: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立法,实现贷款业务的有法可依;通过实施多种形式的财政干预,保障国家助学贷款运行的公平与效率;通过实施行政规制,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整体运作进行宏观调节。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更多的家境贫寒的优秀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校联合制作的国家助学贷款已经逐渐成为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的途径,国家助学贷款不但能帮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还对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了激励作用。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对贫困大学生的激励作用、新时期如何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以使其强化激励作用等三个方面对国家助学贷款对贫困大学生的激励作用问题进行了探究,希望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能够更加机制化、体系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高等教育的救助手段之一。由于政策方案规划不科学、政策主体利益追求不同、政策主体沟通缺乏、个人信用制度缺失和权威资源缺乏等原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梗阻现象,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效果不佳。为了消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梗阻现象,政府应该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担保体系和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制定助学贷款法,大力进行政策宣传,加强目标群体对于政策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自1999年启动以来,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强力推进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总体上处于不断探索、完善过程中.通过对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机制在经济学和制度学方面进行的理论分析发现,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准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和学生共同承担运行成本,从而得出国家助学贷款是政策性商业贷款的结论.正是在此结论下,对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管理、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并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机制设计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资助资金的主要渠道。辽宁省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继续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加快国家助学贷款立法工作,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一直缺乏有效的贷款跟踪管理手段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解决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瓶颈问题,必须构建政府、银行、高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学生“六位一体”的国家助学贷款还贷保障体系,其中,政府主导是关键,加强银行和高校双重管理是有效途径,疏通还贷渠道是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扶困助学体系基本建成,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已经纳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范围,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尚未建立。这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进一步推广。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视角分析助学贷款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资助资金的主要渠道。辽宁省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继续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加快国家助学贷款立法工作,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8.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扶困助学体系基本建成,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已经纳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范围,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尚未建立.这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进一步推广.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视角分析助学贷款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推进了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在维护高校稳定乃至社会稳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对日本、美国、韩国、印度四个国家的助学贷款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政府参与度高、外部运行环境良好、助学贷款定位准确、贷款偿还方式多元化等特点。提出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应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建立良好的运行环境、建立多元的学生还贷模式、积极开发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二级市场、引入市场保险机制、保证助学贷款的公平性等。  相似文献   

20.
浅析在国家助学贷款中银行、学校和政府的角色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资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银行、学校和政府在学生贷款实施中的作用和责任,以期在解决助学贷款实施难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