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汉语“缩略语/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语言浓缩现象。不同于英语“缩略语”主要产生和使用于书面形式.汉语“缩略语”既产生和使用于书面形式又产生和使用于口头表达。而且后者似乎更普遍。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缩略语”一般表现为双(偶)音节.尽管有时不乏有三音节等奇数音节词.  相似文献   

2.
缩略语是人们对已有语言的再创造、再加工,因此它应该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自然的节律属性。汉语中,双音节是韵律模型中的最佳单位,因此,人们在构造缩略语时,不管原式有几个音步,总是倾向于构造双音节音步,即使需要舍弃一些信息。单音节和三音节的出现条件是有限制的:单音节缩略语必须“组双”后才能出现,三音节缩略语则是在双音节不能满足表意要求下才出现,且有双音化的趋势;四音节构成复合韵律词,但不符合经济性原则,因此用例也较少。五音节以上为超复合韵律词,与四音节类似,也有悖经济性原则,用例较少。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有一部分词意义相同,但它们却以单双音节的形式出现。这种现象对学汉语的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同义的单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虽然占的数量不多,但其词性却涉及到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连词。而这些词中,同义的单双音节名词、连词。而这些词中,同义的单双音节名词、动词又比其它词数量多。怎样理解和解释同义的单双音节词?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中,已作了全面的、精辟的阐述。本文仅对汉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有关同义的单双音节词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少数带有量词性质的单音节名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一’的语法意义,如‘年年’、‘月月’、‘家家’、‘户户’等”(何世达、郭明玖、柴世森合编的《现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83年10月出版)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也持这一观点。事实上,有些不具量词性质的双音节名词是能重叠的,并且汉语早就有这类词重叠使用的现象。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匱也。(《列子·汤问篇》) “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直叫‘嗳哟!’……”(曹雪芹《红楼梦》)  相似文献   

5.
谈儿化的书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化是现代汉语里一个重要的语音现象,也是汉语所独具的一种构词方式,甚至在修辞上也是有其独特的功用的。因此,儿化不仅涉及到语音,而且牵涉到词汇和修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一般的论著只在语音部分谈到儿化的性质和在语音上的表示法,在词汇部分的构词法中论及“儿”作为后缀的作用。一般的辞书也根本不谈儿化的书写问题——书面上什么情况下要写“儿”,什么情况下不写“儿”(《现代汉语词典》只在所有的儿化词后加小字“儿”),只有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儿”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性成分或其它成分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做‘儿化’,书面上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家家"仅用于构词,可表多重感性义,构词能力不强,表名词词性,视为后缀更为合适。"家家"并非是音足调实的双音节形式,它与双音节名词搭配并未违背韵律词对音节的限定,又由于其叠音形式,"家家"倾向于选择表年龄小、偏女性语义的名词来搭配。"X家家"在句中可作主语、谓语,也可加"的"自成小句,搭配出现的"的"与"一个"均可发挥凸显感性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门”是一个新兴词缀,它来自英语后缀“-gate”,本义是“政治丑闻”。在引入汉语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其使用范围大为扩展,意义也大大泛化,一般表示“对当事人不利的事件”。现在,名词性或动词性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加后缀“-门”新造的名词性词族成员越来越多,并出现了进一步发展为普通名词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的缩略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略语有三种类型“简称、非名词性缩略语、和数词略语”,缩略语产生的主要方式有“压缩、省略、统括”。缩略语产生的主要成因.即“语言的经济机制”和“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趋势”,论述了缩略语的特点和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黎语的“女人”一词是个双音节联合型近义复合词,前音节主要是阴性前加成分pai-或mu(i)-,后音节主要是-khau,三个音节在黎语方言中都有语音变体.pai-与m(m)-分别与汉语的“妇”与“母”存在对应关系,-khau则可能来自南岛语表达“女人”这一概念的词.黎语的“男人”一词是个双音节联合型近义复合词,在各方言中存在两个普遍性的音节:pha-和-ma:n,pha-与汉语的“父”对应,-ma:n也是源自南岛语“男人”的侗台语底层词.黎语的“人”分为通什型(代表性音节“(?)a:u”)和加茂型(代表性音节“lai”),通什型为南岛语借词,加茂型为黎族自称即汉语“黎民”一词的“黎”.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名词性词尾经历了一个从古到今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性词尾分为改变所加之词词性和不改变所加之词词性两种类型。到了近代,受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影响产生了新型的名词性词尾。而随着网络的流行,现在又产生了以“客”为代表的新型名词性词尾。三种名词性词尾的产生方式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第二类,否定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否定判断句的构成方式是将否定副词“不”加在肯定判断句的判断谓语前面,而不直接加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文言文的否定判断句则不同,它可以直接将否定副词“非(匪)”放在作谓语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非(匪)”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也不是否定副词和判断词的结合。从语法作用上看,“非(匪)”只是一个一般的叙述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12.
汉语音节词是在殷商时期萌芽,周代大量产生,泰汉及唐宋持续发展,元明清时期渐踞汉语词汇的主导地位."五四"及建国后双音节词更大量涌现,至今已成为汉语词汇的绝大多数.汉语双音节词汇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增多的,并且成为汉语词汇的主流,代表着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有两方面:汉语词汇双音节化与社会发展和语言本身发展密不可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习惯爱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 ,有一种奇特的语词现象 ,即双音节的动词 ,如“盘算”倒置成名词“算盘”。这种语言现象虽为数不多 ,但值得探讨。究其结构模式 ,大约有四 :一、并列式动词倒置成一般名词。例如 :1.带领 领带 :由“带”和“领”两个表动作的词素合成的动词“带领”(在前头使后面的人跟随着 )” ,倒置成名词“领带 (计算数目的用具 )”。2 .巴结 结巴 :由“巴”和“结”两个表动作的词素合成的动词“巴结 (趋炎附势极力奉承 )” ,倒置成名词“结巴 (说话口吃的人 )”。3.师法 法师 :由“师”和“法”两个表动作意义的词素合成的动…  相似文献   

14.
汉语有表音的假借用字法和纯表音的连绵词,这使得外来词直接以音的形式进入汉语既有理据,也有现实可能,尤其是双音节外来词。双音节是现代汉语词汇构成的主要形式,它对外来词进入汉语产生了很大影响,双音节外来词也因此显现了其进入汉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语法     
《小学语文教学》2007,(7):59-59
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结构规律的学科,包括词、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则。古汉语词 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词以双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中的单纯词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为合成词。合成词有多种构词方式:并列式,如“语言”;偏正式,如“四季”;动宾式,如“司令”;  相似文献   

16.
词基本上是有定类的,它在句子中的用途也是相应有定的,但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也会随之起变化,这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词类活用。然而在古汉语中,名词的活用似乎较为常见,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很不一样,这给中学生尤其在初学文言文阶段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如何识别名词的活用,掌握它的一般规律,对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介词的不同说法有一类词,大多是从动词分化出来的,它的功能也跟一般动词有所区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名词或者名词性词语的前边;而且这种结构一般也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跟动词性(或形容词性)部分发生关系,才能成为谓语的组成部分。这一类词,现在的语法书大多叫它介词,有的也称为副动词或次动词,包括下述两批: 一批是完全符合上述特点的,如:“从、自(自从)、由”“往、朝、向”“顺着、沿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使用的普通话与现代汉语①不完全相同,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有+动词”的特殊用法.现代汉语中“有”的宾语一般应为名词,只有少数双音节动词可以做“有”的宾语,而且有诸多限制.可在台湾普通话中,却几乎所有的动词结构都可以用在“有”后面.此时的“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是“完成体”的标记.我们将这种句式的结构和表达的语法意义进行分析,并尝试分析这种句式产生的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联绵词都是单纯词”。(人教版卫电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语文基础知识》第二册第7页)这是现代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联绵词的概念和双声、叠韵词关系密切。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叫联绵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第223页)它有双声、叠韵和非双  相似文献   

20.
词语拆析     
《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中,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说:“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又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节词,现在却演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疾病”。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大多都是由古代两个单音节词演变组合而成的。对现代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双音节词拆开进行辨析比较,对我们理解这些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