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城镇品牌根植于城镇特色,如特殊区位、特色风光、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等;城镇品牌与企业品牌、产业品牌、服务品牌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目前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制度性障碍的存在,城镇生产要素还不能在城乡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城市与城镇之间顺畅地流动,从而制约了品牌城镇的产生和城镇品牌的经营。城镇政府只有充分发挥城镇居民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的积极性,经过长期悉心经营,才能创出城镇品牌、维护和发展城镇品牌,增加城镇价值。  相似文献   

2.
城市历史的形成和文化的提升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城镇建设和改造不仅受着传统历史和当地文化的影响,还受着外来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只有强化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和城市文化的提升,才能切实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城镇建设和改造一定要走出无序扩张和追求规模的误区,注重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走内涵式发展的方向,切实强化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和城市文化的提升,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西方历史城镇保护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二十年以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为传统城镇的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了更为尖锐的挑战。在与传统城镇历史保护相关文献的讨论中,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经济学、房地产开发和历史城镇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保护政策的演变、文化社会角度的城镇更新问题以及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系统的关于传统城镇历史保护基础理论的研究较为缺乏。西方历史城镇分析方法对发展中国传统保护理论体系,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4.
钱塘江流域是中国现代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在东汉前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而从东汉三国开始该流域城镇建设快速崛起,逐渐缩小了与中原地区的差距,为成为当今中国最发达的区域奠定了坚实基础.运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秦汉三国各时期钱塘江流域城镇的空间分布、发展过程与形成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揭示其分布规律及其动力机制,对我国现代城镇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影响南六县城镇体系形成的因素入手,运用现代城市地理学的方法,对南六县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南六县城镇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和城镇体系是城市地理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城。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的规模化与城镇体系化的过程中。一系列相关理论具有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经营城镇,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模式。它以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具有形成的必然性和现实性。当前在经营观念、经营体制、经营对象等方面,我们仍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尽快树立“经营城镇”观念,创新城镇特色品牌;强化城镇基础设施是“特殊商品”意识;进一步加大城镇土地经营力度;探索城镇建设项目投融资新模式;有效实施对城镇建设的资产运营;加快提高经营城镇的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并以四会市为例,作了一些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镇是统治广大农村地区的堡垒,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域和单独的城市政权机构。从19世纪中至20世纪30年代,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完成了向近代化的转变,形成了城市地方政府和城市型行政区。传统的城镇管理观念在现今仍有反映,这就是忽视城市型行政区与地域型行政区的差异,有城市型政区地域化的倾向,容易造成虚假城市化现象。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城市型政区地域化倾向的蔓延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作为本世纪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以我国新型城镇综合体建设为视角,分析新型城镇综合体建设与现代物流业高效融合的内在需求、内在驱动、内在联盟和内在激励的互动发展机理。研究表明:新型城镇综合体建设与现代物流业的高效融合,不仅使新型城镇综合体建设获得现代物流业的支撑和保障,而且使现代物流业也随着新型城镇综合体发展而实现创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联动发展,这不仅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实践道路创新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
浙江小城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浙江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多、规模小,小城镇城市化水平低,聚集功能弱等。进一步促进浙江小城镇发展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条件下,为适应中国国企改革和“九五”扶贫攻坚及全世界城镇反贫困斗争的需要,中国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经济应用性边缘新学科——城镇贫困经济学。文章对贫困理论研究的基本轨迹、建立城镇贫困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城镇贫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构建河南省生态型小城镇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在建设生态型村庄、小城镇、城市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显著成果。我国对建设生态城镇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生态镇、生态县、生态市等不同层次建立了一批很有推广价值的示范点。运用循环经济原理构建河南省生态型小城镇问题探讨,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现实基础,目的在于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河南省生态型小城镇的构想,为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前,唐山市城镇化水平尽管居于河北省首位,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必须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找准城镇化的切入点;科学规划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此带动城镇化进程;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体制,逐步完善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优秀的小城镇小说《新星》《矮凳桥风情》《古船》和《浮躁》,呈现出共同的精神走向:对小城镇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回应。对小城镇小说精神向度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中国乡镇逐渐城市化的过渡脉络,更好地见证与研究中国逐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的进行,城镇贫困问题已凸现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镇贫困问题虽然在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发展,但它也给现代化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可能会抑制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动摇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危及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实现,并影响国家的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17.
辽宁城镇发展具有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区域发展能力增强,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来自城市等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的消耗、沿海重化工业为主的布局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二元体制带来的城乡差距扩大等成为制约辽宁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要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多元化城市环保投资体系,促进辽宁城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小城镇发展的特殊性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滨  李泉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2):107-110
小城镇发展水平低既是甘肃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显特征,又是导致形成这种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甘肃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特殊性,规定了甘肃小城镇在发展目标和模式选择上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必须从理论认识、制度安排、经济结构等层面上推进了小城镇发展,并对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做出前瞻性规划,才能顺利推进甘肃省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极大地促进甘肃社会经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择应遵循分阶段、多元化与综合发展;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城镇发展之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针对内蒙各地区的经济特色与发展潜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工矿主导型、加工主导型、农业基础型、商贸中心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城郊服务型及综合发展型等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黄冈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本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但随之而来的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规划问题。分析此类问题可以为当前的小城镇建设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