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裔美国作家黄玉雪被誉为“华裔文学之母”。本文借助阿特金森、莫顿与苏所提出的少数族裔认同发展模型,探讨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家庭教育、中文学校教育、美国学校教育等对其身份建构的影响及主人公在此模型的不同阶段如何不断调适身份。  相似文献   

2.
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八年磨一剑,于2013年发表其新作《惊奇山谷》,这部作品与以往的作品相比,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继承之处在于本书的主题仍然与谭恩美之前的创造主题相关。比如身份认同,母女关系,文化冲突等。创新之处在于主题在不断的深入。以往作品的主人公多为华裔女性,而本部作品的主人公为中美混血儿。创造地方也有原来的美国扩大到中国。  相似文献   

3.
汤亭亭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之一,她的处女作《女勇士》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困境,展现了华裔女性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女性的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颠覆这一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探寻汤亭亭在这部小说中对华裔女性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王刚 《考试周刊》2011,(79):20-21
离散是近年来族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离散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离散文化的特点。本文从离散理论的视角研究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梦娜在希望之乡》中主人公梦娜的身份建构,试图说明任碧莲用梦娜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质疑族裔与文化身份的固定化和唯一性,从而提出华裔离散者身份建构的流变性与混杂性。  相似文献   

5.
他与前苏联老电影《夏伯阳》里的主人公同名,但他不是英武的骁将,而一名印度华裔工程师。他出生在印度新德里。  相似文献   

6.
孙静波 《文教资料》2007,(19):87-89
华裔作家李建孙的小说《荣誉与责任》以西点军校为背景,记录了一个美籍华裔青年的成长故事。主人公与其父亲的关系反映出不同时代背景的两代人对文化认同和民族属性等问题的不同态度。本文将从家庭影响、西点经历和中美文化观照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解读父权消解的过程和随之而来的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以说明不同文化和家庭背景对美国少数族群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及其在此空间中的文化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的主人公莱拉如何在后殖民语境下、在"第三空间"中扮演文化翻译者的角色,以及文化翻译在其建构华裔美国女性身份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的黄玉雪通过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打破了华裔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集体"失声"的尴尬局面。在小说《华女阿五》中,主人公玉雪虽生存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夹缝中,饱受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但她通过观察、学习、反思和顿悟,最终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成长,成功构建了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10.
蔡青  王素洁 《文教资料》2008,(34):22-24
<接骨师之女>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对其的评论多集中在谭恩美母女关系背后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方面,却忽略了优美流畅的语言中蕴含着露丝和母亲之间单纯而复杂的感情,包括:远离、理解、救赎以及对生活的领悟.本文从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主人公的认知发展等方面分析主人公露丝通过对自身经历和对家族历史的了解.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代表性小说《唐老亚》以其独特的重新建构美国华裔历史的方式引起广泛关注。在弗洛伊德关于梦境显意和隐意分析理论视阈下,主人公唐老亚的梦境作为隐性表述一方面建构美国华裔历史的回归,另一方面解答唐老亚代表的新一代华裔的文化困惑。赵健秀用梦境来实现自我愿望的满足,颠覆文化霸权主义下的被扭曲的华裔历史;通过梦境和现实的穿插,唐老亚的文化困惑得到解答,勇于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自我觉醒。  相似文献   

12.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以女性形象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过程,展现了华裔女性在面临白人统治的美国社会的多重压迫、身份被边缘化时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本文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作品中华裔女性的失语、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重构自我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通过身份重构这一过程来构建华裔女性勇士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汤亭亭创作的《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女性所面临的种族与性别两方面的双重边缘困境,反映了主人公建立自己身份的艰难过程。加拿大文学理论家琳达·哈琴在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时,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女勇士》的文化移植、多重叙事等手段以及作品所呈现出的虚实结合的风格,符合典型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特点。也正是运用这样的方式对原有中心进行质疑,作者最终构建起自己独特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当代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成名作《典型的美国佬》被认为是新一代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着意刻画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物的身份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主人公自我的体现,即对中国传统价值的认同和对美国梦的不同理解与追求方式,来探讨自我与美国梦对人物流动身份的影响,同时关注了作品开放式结局的寓意所在。  相似文献   

15.
陈捷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2):117-118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劳燕》是华裔女作家张翎所著的一部以抗战为背景的小说。作者将小说命名为《劳燕》就是取自小说的女主人公"姚归燕",但是作者独具匠心地将小说女主人公的放在小说的幕后,采用陌生化的叙述视角来讲述关于"姚归燕"的故事,让与小说女主人相关的三个男性分别登场讲述他们与小说女主人公发生的故事。本文将主要从三位男性视角的叙述下来看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徐丽虹 《考试周刊》2011,(36):19-21
华裔美国作家黄忠雄的第一部小说《本垒》是对家园的很好阐释。本文集中讨论主人公兼叙述者雷恩斯福德·陈的旅行之路,通过一路旅行一路命名,目的在于寻找先辈们在美国的生活足迹,找到“根”的所在,从而揭示小说主人公申诉“还我美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洪伟  孟凡飞  蔡青 《文教资料》2007,(14):134-136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本文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成长小说理论的角度对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进行分析。《女勇士》中主人公的成长困惑和最后的觉醒,反映了华裔美国女性只要能以积极的态度勇敢地投身所处的环境,努力融合两种文化,就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身份。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背景下,少数族裔女性作家承担着既要反对性别歧视又要反对种族歧视的双重责任.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和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正是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在双重压迫下由沉默到觉醒的过程,揭示了作品主题所反映的妇女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少数裔妇女寻求解放与平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