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物通讯是一种重要的通讯体裁。它以写人为主,用详尽而生动的笔墨记录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描述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以感染和教育读者。 人物通讯的写法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写“全人全貌”,表现人物的一生,为人物全面“立传”,如长篇人物通讯《伟大的战士》就是这样,它鲜明而又重点突出地记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光辉一生;二是写人物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的事迹,为人物重点“素描”,如人物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以下简称《孔繁森通讯》)就是这样,重点记述了孔繁森两次进藏的先进模范事迹。这两种写法比较而言,后一种更为常见。 人物通讯在文体上属于记叙文,其写作要求与记叙文并没有很大区别。但是,人物通讯既然是一种独立的通讯体裁,其写作上也就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一般地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事写人,以事托人  相似文献   

2.
1995年1月7日,郑大凡同志在辽宁省本溪市病逝。他曾以撰写著名战地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和《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而闻名遐迩;他曾在淮海战役、西南剿匪、上甘岭战役中参加大小战斗70余次,身上多处挂花,曾被授予“一等战斗英雄”、“一等人民功臣”的荣誉称号;他的名字被载入1991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第二卷中。一、写英雄的英雄著名战地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问世已40多年了,读者依然记忆犹新,它已节录在全国小学语文课本里,作为保留性范文。然而,关于这篇通讯的作者郑大凡,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3月1日发表的《生命的支柱》,是一篇少见的好通讯。说它少见,是因为它不仅生动、深刻地写出了当代保尔张海迪的英雄事迹,而且不讳言英雄的弱点,如实地写了张海迪在坎坷道路上曾消沉、软弱、自杀过。特别是通讯着重写了她后来怎样战胜自己的弱点,成了生活的强者。写英雄,不讳忌英雄的弱点,这种写法能使读者对英雄的事迹更加真实可信。清华大  相似文献   

4.
人物通讯写作不拘一格。但细细品味起来,其基本结构方法无非是直缀与横切。了解和掌握了直缀与横切这两种基本结构方法,其他变种也就迎刃而解了。 何谓直缀 何谓横切 魏钢焰写于1963年的长篇通讯《红桃是怎么开的——记党的忠实女儿赵梦桃》,是人物通讯中的优秀作品。这篇通讯共分十一节。第一节为楔子,最后一节是尾声。中间九节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赵梦桃的少年时代及家庭状况;赵梦桃当上挡车工,并戴上绣有“郝建秀工作者”的红围腰;受到不公正批评后  相似文献   

5.
董强 《军事记者》2012,(3):54-55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解放军报》推荐的通讯《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获二等奖。这篇不足3000字的通讯,刊登在2010年11月16日一版头条位置.以“英雄树”为喻,精选感人故事,采用细节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生命禁区”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以独特的哲理传达和美文化表述.讴歌这个英雄群体特有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纵横合式通讯结构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采用“纵横交叉”的方式来安排层次。 王石、房树民采写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运用的就是这种结构形式。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而更多的事件,只有深入地挖掘之后,才能认识到它的本质意义。即使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的事,也有在认识上的深浅之别、宽窄之分。当时,报道抢救山西平陆61个中毒民工事件的,并非只有这么一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什么惟独这一篇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呢?那是因为这一篇不仅对事实挖掘得深,比其他的占有更多的材料,而且作者的视野广阔:把61个阶级弟兄的命运同全国人民的关注,把首都北京与出事地点,紧紧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把一个人发生了困难,就有成百上千乃至上万的人,向你伸  相似文献   

7.
人物通讯的结构,在写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体现时代精神的鲜明主题是“灵魂”,生动丰富的材料是“血肉”,匀称健美的结构则是“骨骼”。从美学角度讲,结构美也是形式美。尽可能完美的结构形式,是表现内容,显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下功夫钻研人物通讯的结构,在写作中着力追求尽可能精巧完美、别具风格的结构形式,是写好人物通讯的一项基本功。报纸上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一、纵式结构。即按照人物事迹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的结构方法。纵式结构的标志是时间上的纵深。同时,也要注意到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华山同志是以写战地通讯著名的。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他写的东北战场通讯,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一九四六年八月二十八日.我军撤出承德,华山很快就写了《我们还要回来的——承德撤退记》。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四日,延安《解放日报》第四版头条地位刊出了这篇通讯。今天重读这篇通讯,我们好象又回到了那内战阴霾笼罩中国上空的年代。从写作角度看,战争题材,进攻易写,撤退难写。然而难题出佳篇,华山恰恰成功地写了一个难写的題目。正如马铁丁一九六○年为华山的《远航集》写的序言中说的,“我们还要回来的”,“好象一个金属的锤子,轻轻地在读者心弦上一击,立即引起了共鸣。”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困惑不少记者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好短通讯。笔者也有数年的记者生涯,至今尚未写出一篇象样的短通讯。编辑和读者喜欢短通讯,不少记者写的却是洋洋数千言的长通讯。发回报社后,审签的部主任和老总们,都望文生畏,头皮发麻,所以,迟迟不能见报。结果,鲜菜拖成了黄菜,黄菜拖成了干菜。最后,虽无人“枪毙”,却自然“死亡”了。最近,再读1990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金马”征文《夜,静悄悄》(见报稿附后),使我感悟到选择最佳角度和典型材料,是写好短通讯的关键。过去,我们写通讯很少从横断面结构作品,从最感  相似文献   

10.
第7届新闻函授在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中,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学员评改习作。1995年3月15日和6月15日,我们在《函授通讯》先后登出了4篇学员的习作《谭长俊写的消息《搬出沙发请回木凳,某高炮团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边立波写的通讯《腊八粥》、秦泳写的言论《也不妨“倒过来想一想”》、曹少龙写的调查报告《战士探家心态录》。我们把这4种新闻体裁称为最常用的“四种武器”》,要求学员们评政。教务处在按语中提出:学员们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就稿改稿,也可以重新结构另起炉灶;如果感到素材不够,可以虚拟情节。但必须划清界限:新闻…  相似文献   

11.
在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上经常刊登记者写的通讯,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像李庄写的一系列朝鲜战地通讯,纪希晨写的旅行通讯《从宝鸡到成都》,田流写的人物通讯《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陈勇进写的地方通讯《在白山黑水间》,引人入胜,都曾在读者中产生过轰动效应。当时胡乔木对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很感兴趣,他说“我大部分是要读的。”正因为如此,他在颐园的报纸评读会上,或是在同新闻工作者谈话的时候,经常提到通讯的问题,他说“通讯这种文体不可缺,那种概括性强,鸟瞰式的通讯,  相似文献   

12.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丈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上)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为內容的一种报道,也是通讯体裁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写作。它同人物消息写作的区别,主要是用较详尽而形象的文字,描述人物的活动及其事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或启迪。从报道的内容来说,人物通讯可分为个体人物通讯和集体人物通讯。所谓个体人物通讯,即报道一个典型人物的事迹。比如,穆青等同志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见《中国优秀通讯选》(下)211页],集中写焦裕禄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后,带领全县人民为改变这个灾害连年的贫困地区面貌而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感人事迹,反映出一个优秀干部  相似文献   

14.
1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版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10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究竟谁是最早运用通讯体裁的记者?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最早运用通讯这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大致要算是第一个新闻记者王韬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运生为始”;或者说通讯体裁是黄远生“首创的”。有的文章则又把黄远生的通讯叫做“报刊通讯体裁的雏形。”主张王韬说的理由是:“王韬曾两次到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历,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1870年普法战争进行期间,他亲身目睹战争情况,执笔写成《普法观战记》一书。后来去日本,又写了《扶桑游记》。这新鲜的见闻,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据查,《普法观战记》实为《普法战记》。普法之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主张把通讯写短,并提出人物通讯最好只写其生平的一个最具特色的事例,所举的例证是《史记》中的曹沫传。但有的同志说,《史记》里那样写可以,报纸上那样写不行,只写一个事例太干瘪。撑不起来。我仍然坚持人物通讯“只写一例或数例”的主  相似文献   

17.
人物通讯以写人为主,用详尽而生动的笔墨记录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描述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从而感染和教育读者。 人物通讯的写法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写“全人全貌”,表现人物的一生,为人物全面“立传”,如长篇人物通讯《伟大的战士》就是这样,它鲜明而又重点突出地记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光辉一生;二是写人物的某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新闻工作半辈子,自(?)文思不足,自己动手写的通讯不多;更没有写过什么好的通讯. 但是,我爱读通讯(我相信广大的读者也会有同样的爱好),每当编发一篇好的通讯,总要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看到别人编的报刊上发表了好的通讯,我也总是乐于为它宣传,扩大影响,衷心地希望它能被更多的读者读到。通讯在新闻中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比起一般的新闻来,它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状物写人,使读者能够多侧面地进行观察,从事情的表象一直追溯到它的背景,从人物的行动一直深八到他的内心。因此,它也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从五十年代过来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不记得魏巍同志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八十年代的中国人认识张海迪、朱伯儒、华山抢险的英雄集体等等,也主要是通过报刊的通讯。  相似文献   

19.
第三个层次:以虚带实和就实论虚。 在着重论述了事件性报道的几种结构方法之后,我们再来研究非事件性报道的结构方法。这是新闻作品中把握结构最困难的部分了。 当确定要写一篇非事件性的深度报道,考虑如何具体结构它的时候,记者可以在两种方向性的模式中选择。一种是“以虚带实”式的,一种是“就实论虚”式的。  相似文献   

20.
把语言锤炼得更生动一些一篇通讯能不能写成功,除了主题要鲜明,事例要过硬,结构要巧妙外,还要看语言是否有特色。笔者十多年前曾经采写过一篇题为《邙山脚下稻谷香》的通讯,这篇通讯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后,几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他们说这篇通讯语言比较有特色,读起来能让人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回想当年采写这篇通讯时,第一稿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因为事例缺少情节,语言没有感情色彩,写完后读给几位同志听,大家都觉得太“平”了,感动不了人。这样的稿件若发回报社,当然只有挨“枪毙”的份。咋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