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唐末藩镇割据的状况下,沙陀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异军突起,并在唐末五代政治生活中表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沙陀人中,就有许多粟特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六胡州判叛乱之后而逐渐融入沙陀的,最初他们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于沙陀之中,此后这一部落逐渐演变为一地方行政机构,并最后消失,这一过程,体现出粟特人的沙陀化及最终与沙陀的融为一体,在五代后期,随着沙陀的汉化,这些粟特人也进一步融合于汉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2.
沙陀原是唐朝时期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弱小部族。沙陀没有记录本族历史的传统,而相关史料也缺乏准确、详细的记载,最终导致后世在沙陀来源认识上出现差异。笔者认为,学术界占主流的"沙陀源自西突厥别部处月"的观点是错误的,沙陀源自于射脾部。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篇史论,文中所引史实比较复杂,课本注释又较简要,成为教学难点之一。现据有关资料,对课文所涉史实作些介绍。一、梁燕契丹,晋王三恨。晋王即李克用,西突厥沙陀族人,本姓朱邪。因其父朱邪赤心助唐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赐姓名李国昌,其后代从此皆姓李。李克用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后,出任河东节度使,自此割据一方,不久又封为晋王,权势益彰。其子  相似文献   

4.
夏:舜死后,禹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所以,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后取名"夏"。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居于商(河南商丘一带),汤灭夏后以"商"为国名。后因汤的十世孙盘庚将都城西迁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靺鞨七部"的存在状态与历史迁徙存在较大争议。在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观点(民族观点)—时代观点—个人观点"三步历史研究方法,认为靺鞨七部乃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七个联合部落的合称,靺鞨七部不能完全涵盖隋唐时期‘靺鞨’名族的所有部落",并在其基础上探究了靺鞨七部的历史发展、演进及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据印度《商业标准报》2013年10月28日报道,在当日举行的东亚峰会上,印度与澳大利亚、柬埔寨、新加坡、文莱、新西兰、老挝和缅甸七国签署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的主要内容是"纳兰陀大学计划",即在古老的纳兰陀大学遗址附近———印度东北部比哈尔市,重建这所大学,将新建的纳兰陀大学打造成一所具有国际声望的学术机构,这些国家承诺将全力支持这项宏伟工程。会上,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向支持"纳兰陀大学计划"的国家表达了谢意。他说:"我要向本次东亚峰会中支持将纳兰陀大学重建为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苦难的史诗,让人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苦难,并告诉人们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中,应该怎样克服世界的荒诞和"卡拉马佐夫式的气质":那就是象基督一样为信仰受难。《卡拉马佐夫兄弟》并不是一部"复调小说",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特殊方式写成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8.
<正>"党中央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要去哪里,而且会饱含热情"。如同其他西迁教授一样,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西迁教师吴百诗先生在谈到西迁时,一样的义无反顾,一样的铮铮誓言溢于言表。在吴老眼里,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不仅体现在当年的师生响应党的号召,舍弃大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随校西迁,更体现为交大人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并指出,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他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早期留学生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们生于上世纪初内忧外患的中国,后求学于中西,深受中华文化和国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沙陀是西突厥的一支,唐初活动在西北地区,安史之乱后附于吐蕃,徙居甘州。宪宗元和年间,东迁归唐,开始发展壮大。本文对沙陀在此期间的活动及未明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汉书>较<史记>衍出秦汉时乌孙与大月氏"共在"敦煌之说,然"俱在祁连、敦煌间"仍本于"始张骞言",乃张骞被羁匈奴时所"闻",故其可靠性值得研究.中亚地区伊犁河流域(新疆及原苏联)大量乌孙考古遗存的考古学及人类体质学研究表明:乌孙系欧洲人种,自公元前3世纪至4世纪基本稳定地活动于伊犁河流域.难兜靡为西迁夺地的月氏所杀后其部东逸,后乌孙借助匈奴力量击败月氏复居"故地".  相似文献   

12.
他一岁的时候,父亲病故。贫寒无依的母亲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大户人家。他改姓为朱,名朱说。为了求学,年少的他寄住到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吃完继续读书。  相似文献   

13.
沙陀族首领、晋王李克用是唐朝沙陀汉化的关键人物和奠基者,他个人的汉化前后反差很大,也最具传奇色彩。文章从个人思想、个人官位、沙陀族军事角色、沙陀族民族身份地位四个变化过程来探讨李克用个人汉化的特点,揭示了他独特的汉化表现,诠释了他如何从桀骜不逊的少数民族豪酋汉化为忠心耿耿的唐臣,以此窥视此时期沙陀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匈奴的后裔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重创匈奴,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  相似文献   

15.
沙陀族首领、晋王李克用是唐朝沙陀汉化的关键人物和奠基者,他个人的汉化前后反差很大,也最具传奇色彩.文章从个人思想、个人官位、沙陀族军事角色、沙陀族民族身份葺地位四个变化过程来探讨李克用个人汉化的特点,揭示了他独特的汉化表现,诠释了他如何从桀骜不逊的少数民族豪酋汉化为忠心耿耿的唐臣,以此窥视此时期沙陀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与毛诗即《诗经》音系比较,三家诗异文表现出共同的韵部系统特点,反映汉代齐鲁方音特征:脂、微相混;歌部细音与支部细音合流,与脂微相近;鱼部一部分字读入麻,与歌戈合为一部;侯部三等与鱼部合流;侯部一等与幽部合口合流;幽部开口与宵部合流;后鼻音韵尾在中元音后演变为前元音韵尾,前鼻音韵尾在低元音后弱化或脱落;入声韵尾有大量的弱化和脱落的趋势。三家诗异文反映的语音特点,既有方音变化的性质,同时也有历时音变的性质,它们演变趋势很多地方代表汉语语音历史音变的趋势,因而可以与利用其他材料研究得到的结果相印证。  相似文献   

17.
唐末五代士人对沙陀政权的认同,是与他们的国家观、正统观、华夷观密切相关的,也是沙陀人汉化的结果。士人们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先秦儒家“用夏变夷”的思想,结合现实,提出了以儒家“礼义”、“仁义忠信”作为区别华、夷的最高乃至唯一标准;沙陀人则在内附后由“在蕃”到“入附”、“熟户”,成为唐朝的“王人”、“百姓”,并最终与汉族融合。沙陀政权由此也得到了汉族士人群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对女真族的统一,对全国的建立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猛安谋克制是在战争中产生的辽代女真有许多部落或部落联盟,据《辽史》记载,主要的有南女真、北女真、易苏馆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国女真、鸭绿江女真、长白山女真、生女真、东海女真、兀惹、铁骊等.《北风扬沙录》记载女真有“七十二部”,“完颜部凡十二部均以部为氏”①.十一世纪初,石鲁为部落长时,也就是辽圣宗统治北方时期(公元982年至1031年)完额部逐渐强盛起来,征服邻近话都,开始形成以生女真…  相似文献   

19.
黑车子是9世纪中期见诸史乘的室韦—达怛部落,同回鹘、唐关系密切。10世纪初,被契丹征服,在辽帝国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首先论述了黑车子的基本史实,认为它是9世纪中期至10世纪初期,诸室韦—达怛部落中较有实力的集团。其次,就与黑车子相关的史实和看法作了辨析。认为黑车子是指一些善做黑色车帐的室韦—达怛部落。回鹘乌介“依和解室韦下营”与“走投黑车子”不是一码事,和解与黑车子不是简单等同。黑车子不是沙陀李克用所投附的达怛,不是助辽抗金的阴山谟葛失部  相似文献   

20.
再论《蒙古秘史》的社会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族唐时称“蒙兀室韦”。这一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发源地在我国东北的额尔古纳河上游。约当公元八世纪开始西迁,游牧于斡难河和怯绿连河之间。公元十一世纪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广袤草原上,聚集着很多部族,有蒙兀部(即蒙古部)、克烈部、翁吉剌部、塔塔儿部、蔑儿乞部、乃蛮部等。当时蒙古还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待到蒙古部统一之后,蒙古之称就成为草原各部的通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