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的首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和悲剧意识彰显出"人的终极有限",从而宣告了"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时代的来临.①"人的自觉"的本质性内涵--"我会死"以及<十九首>的作者对它的感知;②<十九首>所表现的汉末知识分子种种"朝向死亡的自由"亦即对生命悲剧的超越,这种超越表现为一种"悲情现世主义的浪漫情怀";③在此间所产生的惶惑与绝望,彰显出对一种"伟大信仰"的渴求.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是诗人主观情感的真挚抒发,是真正的"缘情而发"的作品,其产生的原动力来自于诗人们对于生活的真实的体验.他们主动地用诗歌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生活,并且自觉地运用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于诗歌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创作,这种在艺术创作上的"穷情写物"是诗人们一种有意识的自觉创作行为,表现出一种"文的自觉",也成为后来的魏晋文学自觉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曹植作品引用<诗经>典故的统计、归纳,分析曹植对<古诗十九首>引用<诗经>的继承以及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追踪曹植艺术风格的渊源,探求文学观念的蝉变.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在唐代的阐释史呈现出多元取向:李善和五臣开创了后世<古诗十九首>研究的释"词、典"和释"义"两大模式,皎然则在其诗歌意境理论当中给予<古诗十九首>很高评价,而其他的批评家则各取所需对<古诗十九首>进行品评阐释.  相似文献   

5.
陈冬梅 《现代语文》2005,(3):28-29,27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古诗十九首>以其浓郁的抒情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曹旭说"<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陆时雍<古诗镜>亦评其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十九首>正是以五言诗的特有形式所抒发的作者内心那种凄凉哀怨悲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使"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这种悲凉凄怆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成熟的文人五言诗,其意象的选取与组合都有独到之处:在意象选取上,背离了汉代文学追求恢宏昂扬的巨丽之美的艺术追求,把目光转向真切的现实,并多融入时空观念;在意象组合上,对喻、寄托、点缀三种组合方式对后代诗作多有启发,唐律诗意象经营的诸多手法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借鉴<古诗十九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标志了文人五言新诗体的成熟,还应该包含了预示诗歌开始向审美意义上的文学转变这一层意思.因此,从审美角度来探讨<十九首>在"五言形式"、"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挖掘它蕴含的审美因素,对于了解文学成为文学的衍变过程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把审视的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人,从男性转向女性,着力塑造了思妇这一独特的审美形象.作者借助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丰富敏锐的内心情感世界,充分彰显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孤独忧伤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苦闷.<古诗十九首>作为拟女性写作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潮,为日后文人拟女性写作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汉乐府及之前文人五言诗的比较,力图从五言诗的诗体结构与语言自然质朴、节奏重复变化、比兴巧妙运用、抒情直率深婉的关系中,对<古诗十九首>以上的这些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证实<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的称谓不仅在其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名副其实,在对于五言诗的诗体结构的纯熟运用上也是名副其实的.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状况极度黑暗,以经学为主体所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趋于崩溃,从而导致了士林的整体分化。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的崩溃与士林的整体分化又导致了文人个体意识的自觉与萌动,同时在文学创作上,又使得先秦以来所形成的"诗言志"的传统被渐渐打破,这样就产生了《古诗十九首》这样的经典作品。本文分析了《古诗十九首》中文人个体意识的自觉与萌动所形成的社会政治缘由,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文学的反叛之意义、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标志了文人五言新诗体的成熟,还应该包含了预示诗歌开始向审美意义上的文学转变这一层意思。因此,从审美角度来探讨《十九首》在“五言形式”、“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挖掘它蕴含的审美因素,对于了解文学成为文学的衍变过程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作为中国韵文文体的唯美演进期,诗体风貌在艺术质素的迅猛增长中逐步实现唯美化演进过程:由情真辞质的古诗十九首体貌,经气盛辞丽的建安诗体貌,最后形成绮靡典丽的六朝诗体貌。汉魏六朝诗体的唯美化进程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体现,它为唐代文情并茂的诗体形成,准备了足够的艺术条件。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作为古诗文本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历来诗人对其评价极高,其原因之一在于意象的运用.在艺术形式上,《古诗十九首》通过运用意象对后世诗人创作五言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就是一例,文章通过分析曹植后期诗歌在意象方面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接受,力求达到对二者风格和艺术形式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对于《古诗十九首》,众学者历来都立足于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进行鉴赏和解读,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来给《古诗十九首》中的隐喻加以分类、解读,并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诗篇.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这仅仅是十九篇无名氏的抒情短诗,可是自从它出现以后,就一直受到诗论家崇高的评价,有“五言之冠冕(刘勰语)之称,《十九首》和《三百篇》往往相提并论,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中是一件非常特出的事例,由此,对《古诗十九首》做一番研究探讨就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要准确地把握《古诗十九首》的独特艺术魅力,只有从探究《古诗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均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光彩熠熠的女性形象.形成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世界.成为研究中国女性文学必须涉及的领域.两个别样的女性世界,有着共同时代的世态人情、社会价值、文学观念在她们身上的投影.也有诸多细微的差异.她们生活的世界是建筑在民间尘世中的有着人生种种苦乐酸甜的现实社会.本文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两个女性形象的相同和差异,揭示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审美底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学自觉地发展,又受到近代翻译小说的影响.<浮生六记>、<断鸿零雁记>以及<沉沦>三部带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小说叙事角度从传统单一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向现代第一人称叙事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三个层次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学自觉说"的讨论自鲁迅先生的"魏晋文学自觉说"伊始,各家的争论甚是热闹.本文介绍其中的典型,从"文学自觉"的初始性及其过程性、可逆反性,以及回归文学的诗意本质等方面来探讨"文学自觉"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