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充分认识校本培训中心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国家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校本”意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而校本培训中的“本”应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校自培基地为本,以学校教师的“教、学、研”一体化为本,以“外引—内用—网络”的师训资源为本,以学校特色为本。一、以学校发展为本学校的发展能为校本培训提供更好的培训条件,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从而促进校本培训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可以说,学校的发展与校本培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正…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的实施,给学校教师带来很大的自主性、积极性,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挑战。以本校开展的“植物组织培养”研习课程为例,着重探讨其开展过程如何促进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1.对“校本”的认识“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为了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基于对“校本”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着重追求三方面的价值,即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办学。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升华衍生的产物。它既是一种集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也是一种颇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开展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的校本教研,是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基础教育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日益成为广大教研人员和基层学校教师关注的话题。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到一条最佳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使教师尽快驾驭新课程,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成为摆在全市各级领导和学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在充分调研、  相似文献   

7.
丁嬿 《今日教育》2005,(6):26-27
“三课”(即说课、上课、评课)活动的开展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有助于教师和学校领导关注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着力于课堂教学研究,如何强化教研组建设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校长的管理应如何科学有效.以“三课”活动为载体,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本文试从引领学校校本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课程改革中增强课堂教学研究指导、管理、评价效果上,谈谈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教师参与课程"合理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方式较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央集权型国家)的“合理”方式。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实问题的涌现,这种“合理性”受到了怀疑。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亦是课程主体之一,他们应当“参与课程”。从我国来看,对“教师参与课程”理念的重视与我国目前“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的推行是紧密相联的。无疑,教师参与课程是这一体制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然而,教师参与课程的内在合理性何在?教师如何“合理”地参与课程?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认清。一、“教师参与课程”理念的提出“教师参与课程…  相似文献   

9.
昆明市五华区是云南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自2002年开始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为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积极探索如何把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五华区中小学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已成为该区教师培训的一大亮点。2004年,五华区被评为全国实验性、示范性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基地。一、校本教研助推师资培训校本教研基本理念是“以学校为本”,其基本特征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为目标,以解决学校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为内容,以行动研究及本校教师的互助学习为支撑开展教学科研,使教师…  相似文献   

10.
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应把“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当作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那么如何在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呢?笔者愿在这里作一粗浅的探讨。一、确定一个目标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利益和目标。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近几年叫得很响,但真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  相似文献   

11.
园本课程源于校本课程。随着幼儿园自主权的扩大,幼儿园在市场竞争中主体地位加强,幼儿园的内在活力、自我发展的动力,是幼儿园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维持幼儿园的生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此,社会和教育管理一部门对以校为本的学校和教师发展策略给予了极大关注,引发了我们今天“园本课程”的研讨。  相似文献   

1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在2006年教师节期间举行的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表彰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强调指出“要把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自觉担当起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我院是最早创办高职教育的学校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学习,“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等高职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每门课程中、每次课堂上具体怎样实施,仍需不断探索。实践表明,在教研室担任相同或相近课程的教师之间开展“说课”形式的教研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将这些教学理念、教学原则贯彻到每次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1问题提出校本研究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已逐渐被教学一线的教师所认识和接受.校本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研究者所从事的关于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取舍和修正而形成课堂课程,其中包含着隐性的校本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实质是教师对国家课程的一种增减、修正,对课程某一点的深入拓展,舍弃一部分课程内容,增补一些内容.这时课程教材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很大流动性,把最新的社会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应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的确,数学的文化内涵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化观念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学生感悟这种“看不见的文化”.数学教师在数学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选择和修正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把这种时刻发生着的不自觉的行为引向自觉、自发、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在对课程内容补充、加强的基础上,使隐性的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脱离,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切入点,实现从隐性到显性的过渡.研究者所在的湖州二中属于重点高中,学生基础较好,学校一贯坚持“以人为本”(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4.
林静 《教学月刊》2005,(2):8-10
在我国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教育新现象、新事物。其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被人们日益重视的新事物。教师的专业应该“专”在哪里?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怎样的平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尽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文就这几个话题展开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将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新课程的实施目标中,使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强调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一段时间以来教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去年9月中旬,我受聘为一所新办中学的兼职初中生物教师,平时除上课以外,一般不在学校办公。有关课外教学信息主要通过班主任、班长间接传递到学生中间。说实在有没有生物课代表,我觉得对教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实现教师业务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平台,也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内在机制.课改以来,学校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的主体,突破传统教研形式,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切实解决了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学校管理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而学校中人本管理的最大特点,则是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管理理念。因此,学校必须构建一种人丈激励机制;必须实现教师的参与管理;同时管理者还必须注重教师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一所学校的课程资源总是有限的,教师也要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因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如何使资源开发活动切合客观实际,符合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条件、特点与要求,以提高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课程资源开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坚持教师为本,是学校教育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理念。只有坚持以教师为本,才能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从实际出发,落实“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呢?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教师课程权力的获得和实现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新课程改革的制度框架为学校教师课程权力的合法性提供了保障。在学校情境中,教师如何理解课程权力,教师课程权力存在着哪些困境,如何来推动学校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是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