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生态伦理学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忧患意识的理论思考,它的出现是人类伦理思想史和观念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进行生态伦理学思想基本方法和原则的建构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重新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伦理学研究的领域,追求人与自然的协同进步,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2.
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使人类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危机。传统自然观和经济发展观的偏执是使人与自然走向对立的思想根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构造新型的辩证的可持续发展观,它包括自然观、经济观和伦理观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包含着极富哲理的生态观.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性化、全球化,已极大地打乱了人与自然的均衡.处于危机之中的人类可以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必要的生态智慧思想,并完成对其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寻找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想象力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化的生态内涵、凸显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割裂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从多视角透视生态危机产生的复杂原因,进行综合的文化诊断、文化治疗,以便从根本上变革人类文化。  相似文献   

5.
要从根本上缓解生态危机,必须变革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生态文学,简单说就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生态危机真相、传达生态意识、促进人类生态思想文化变革。系统梳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生态思想和现实生态意义,以期反思环境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唤醒公众的生态意识,构建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6.
化解生态环境危机:从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更严峻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危机。要从根本上化解生态环境的危机,人类必须对传统的科技理性进行反思与检讨,确立生态伦理的观念,即人应该关爱生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和谐性原则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原则。生态伦理要把传统的伦理扩展到自然,它要求人类应该用真心、精神、力量去关爱自然,就像关爱人类自身一样。由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既是化解生态危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传统生态价值观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传统生态价值观具有可借鉴的科学成分,但也存在认识误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对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价值对象转向自然,实现人类价值的自然扩展;主张在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与主体性规定到具体的价值关系中,否定人类绝对主体的观念;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性实践,从而实现二者和谐共进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西生态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故事,借此反思造成生态危机的现代文明,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潮流。神话叙事凝结着早期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想象和概括,既有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溯和体验,也有对于文学创作中思想资源的探寻,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传统。现代文明的致命缺陷促使作家们反思长期以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误区,力图通过对于神话时代二者关系的重新追溯,进行思想资源的探寻。严峻的生态现实促使作家通过神话叙事向执迷不悟的现代人发出了厉声警示,并在对人与自然原初和谐的想象中获取思想的启迪。生态文本中对于神话的追述往往带有理想色彩和浪漫色调,同时也伴随着文化失落和自然失衡的双重苦痛。  相似文献   

9.
生态失衡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也发生在精神领域。《黑猫》《白猫》和《地狱灵猫》三篇关于猫的短篇小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精神世界,暴露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们重视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的内在精神生态。只有回归内部自然,才能使处于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中的人类重新找回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从儒家生态观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波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45-147
生态道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地球环境危机时,中国传统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在今天仍然体现出宝贵的时代价值,为人类提供着智慧和启迪。儒家生态观的一些积极理念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原始社会时期宗教天人观的萌芽,其主要表现为一种敬畏意识;夏商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延续了原始社会形成的敬畏意识,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则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人之间“授”、“受”关系的产生,这一宗教天人观确立或规定了中国宗教天人观的基本方向:西周时期的宗教天人观除保持“敬”、“受”观念外,又在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提供了遵天命、顺天命、知天命等新的观念。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或天人关系的格局在西周时期基本确立:春秋时期的宗教天人观则在顺天、知天、安天以及疑天等观念方面有新的延伸和发展.影响了后世宗教天人理论的若干重要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天人相应、天人感应以及警告、征象、灾异等种种思想的萌芽。中国古代的宗教天人观念已经在春秋末年以前具备了基本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它对于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它同时又具有其内在的理论困境。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对“天人合一”的固有结构进行改造,才是传统"天人合一"发挥当代意义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社会似乎时刻处于危机之中,而社会危机的本质是人的危机,而人的危机正是人性的示现。社会危机是社会的常态,因为那是人性的常态映射。人性具有神圣、世俗与兽三性,在光荣年代,神圣性与世俗性得到极大的彰显。当下的中国社会,正是由于存在世俗性与兽性的猖獗,却为礼崩乐坏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而教育内在的迷人性和人性的本来也生动地展示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工业文明以来,由于资本法则与人文价值的根本冲突,致使经济进程中始终滋生和并存着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促使传统人道主义面临难以逾越的生态限度。于是,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传统人道主义,追求全面、彻底、广义的人道主义,越来越成为当今唯物史观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生存困境"是当今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生存现状。导致"生存困境"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深层根源可归结于主、客二分的本体论,是与应当对立的价值架构以及自然无主体性的传统观念等;走出"生存困境"的必然选择就是确立"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启蒙催生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它也使技术理性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在组成部分和社会控制的工具,这必然会导致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威廉.莱斯发挥了这一观点,指出"控制自然"观念与消费的异化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他强调只有实现制度的变革和伦理价值观的转换,才能实现自然和人的解放。这种试图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分析生态危机的观点奠定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熟形态的基本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中西的美学、诗学观念过程中,许多学人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识,认为中国人对待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态度,而西方人对待自然则是"天人对抗"的观念。由此观念出发,中国人对待"自然美"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与追求,而西方人则是"征服"与"对抗"。对此观点,本文进行了辨析与反驳,认为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待中西美学、诗学中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数学哲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挖掘国学精萃“天人合一”学说的内涵,运用“类比一相等性原理”导出“天人知识”学说(N+H=K),提出与N+H=K公式密切相关的“知识—非知识”和“科学—非科学”的新划界标准。从本体论角度、以具体的新事例证明“天人合一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与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之间必然的密切关系。得出“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是人类所有知识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