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少华 《新闻界》2002,(4):9-10
当主流媒体依然保持着年节、重大会议才偶一露面的社论规格的时候,一些走向市场化的报纸和新报纸上,则不声不响地出现了每天一篇、每期一篇的时评风格的“社评”栏目。比如:以挂“本报评论员”并真实署名的《北京青年报》每天二期的“今日社评”、《工人日报》每周五期评论版的以本报评论员真实署名的社评;发表在报纸头版、不署名的《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经济观察报》社评。与主流媒体的社论不同,这些“社评”,无一不是时评。比如《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9日二版的“今日社评”是《且看足协如何钓“大鱼”》,评的是当日一、二版…  相似文献   

2.
辛尔露 《东南传播》2014,(1):122-124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3.
梁涛  李尤 《青年记者》2010,(12):72-73
2009年11月,随着《财经》创始人之一胡舒立离职,《财经》三分之二的编辑团队都选择和她一起离开,总编辑王波明在社论《理念支撑下的坚持——致读者》中写道:“当了近12年的总编辑,从来没有写过社评,现在人去楼空,只好提起沉重的笔。”对于这个已经近12年不用自己写社评的总编辑来说,  相似文献   

4.
省委书记徐光春在给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信中指出:“《今日社评》主题鲜明,内容新鲜,导向正确,字简练,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评论栏目。”这是对我们的鼓励,同时也肯定了评论在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性,对如何写好评论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改革之年,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了,小通讯同短消息一样,越来越成了报刊市场的“热门货”。如何写好小通讯呢?我根据从事新闻工作27年的感受,谈些看法. 第一,要题目小,问题“大”,以小见大。所谓题目小,就是口子小,正如“挖井”与“开塘”那样,井口小,水平高,塘口大,水位浅。所谓问题大,就是抓住事关全局,人人关心,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1983年2月1日《陕西日报》三版刊登过我写的《高高的戏台》,通过黄陵县包村乡(当时叫公社)的  相似文献   

6.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7.
《环球时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自2009年起,它创办了社评栏目。就像它的头版标题一样,其社评所引起的争议很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两年来,《环球时报》的社评经常被世界各大通讯社广泛转发和引用。  相似文献   

8.
我也曾是文学青年。当时我喜欢写一些散文,读一些文学作品,这可能对我后来写《冰点》栏目时的文字锻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财经观察是胡舒立担任《财经》杂志主编期间在该杂志的署名专栏,从1998年8月创办,直至2009年11月胡舒立离职,每期必见,历时11年。财经观察是类似于社评的准社评栏目,一直由胡舒立个人署名,不过随着《财  相似文献   

10.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  相似文献   

11.
要写好小言论,我从多年的写作实践中体会到,应做到“四要”。 一、题目要小。小言论寥寥数百字,题目一定要小,否则不易写深说透。如刊登在《绍兴日报》上《“滥贷款风”该休矣》,题目小,文章就可在“滥贷款”上花笔墨,摆现象、列危害、挖根源、谈纠正方法,读后一目了然。又如《教子用好压岁钱》等,题目都比较小,问题易说清,道理易讲透。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月,申报流通图书馆开中国图书馆的先例,创设读书指导部。为了更好地辅助读者进行阅读,与读者展开互动交流,《申报》增设“读书问答”栏目,与读书指导部相呼应,成为帮助当时青年进步的阵地。“读书问答”栏目不仅向读者推荐经典著作,而且引导读者科学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怎样写社论?     
《中国记者》给我出的这个题目太大。社论种类不少,写作方法也要因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异。怎么办呢?只好依着个人的甘苦,粗论一通。 写社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即文章究竟应当表达哪些内容,“主攻方向”是什么。同样一个题目,比如说《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同的形势下,“主攻方向”就可能完全不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这个题目,只隔  相似文献   

14.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燕山夜话》你看了吗?有什么意见,听到什么反映?”当时我正想请他为本报多写点理论文章,所以就借这个题目闲谈起来。老实说,他当时已发表的《燕山夜话》,我是看了些,但是兴趣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对  相似文献   

15.
查一查卡片,老舍一共为《北京日报》写了四十二篇文章,不算少!卡片就是一小摞。最早的是一九五二年十月七日的,当时《北京日报》刚开张,那篇文章叫《学习民间文艺》。最晚的是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九日,题目是《小而精》。这就是说,由报纸一诞生到它被林彪“四人帮”控制为止,老舍一直是《北京日报》最热情的撰稿人之一。除《人民日报》外,《北京日报》是解放后老舍供稿最多的一家报纸。大概,既是北京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节目自1994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并播至今已经4年了,开播后不久,便引起了人们的曾遍关注.因为,它是当时唯──个以大自然和环境保护为主题,以加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为目标的专栏节目。它独树一帜,富有特色。本文要谈的是在制作这个节目过程中对栏目的理解,对人与自然概念的认识,以及对节目制作过程中一些要素的看法。如何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同时又是许多分门别类的具体人微的科学。作为《人与自然》节目的编导,必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自然观。在《人…  相似文献   

17.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如析薪,贵在破理”。写论文,如同劈木柴一般,要把道理破开来讲。我们不是常说写评论要注重分析吗?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评论的对象作透彻的分析,才能使主题思想得到发挥。举例来说吧。4月30日,《新华日报》发表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办实事贵在尽心竭力》。这虽然是个好题目,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很可能写成一般化的文章。比如:“什么是尽心竭力呢?”“就是一心一意,竭尽全力”,“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回答当然不错,但是作为评论文章来说还不能算达到合格的要求。因为这样论证,主要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把道理化开。《新华日报》的  相似文献   

19.
新,是一切新闻题材的基本要求。一谈到新,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写别人没写的事,但我认为,写别人没写透的事,同样也是“新”。强调写别人没写透的事,是与当前报纸新闻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当前,报纸新闻的一大趋势就是研究性的增强,各大媒体纷纷以“深”求新。如《人民日报》推出的“视点”栏目、《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无一不是以说透来体现新。由此可见,抓新、求新并不仅仅是写新事,更重要的还要写出新理。写别人没写透的事,也是新闻竞争的要求。由于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20.
笔者参加今年的全省好新闻评选,获益颇大。其中对增强新闻写作的精品意识感触尤深。一、咬紧题目,抓住本质。所谓咬紧题目,就是要抓住新闻标题的最本质内涵或最关键的字眼,把文章写深写活。通讯《〈情义无价〉换来无价情义》(载《扬子晚报》1991年8月23日,获2等奖),内容与题目扣得很紧、很贴切。文章写兴化重灾区两位在扬州做工的小姐妹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