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1年,武昌起义犹如一声春雷,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遗憾的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摘走了。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16年的反动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那么,袁世凯是怎样篡夺革命果实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又怎么会把大总统之位让给这位乱世枭雄呢?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急派陆军大臣荫昌南下镇压,由于袁世凯暗中操纵军队,致使荫昌指挥失灵,不得已清廷再次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而精于权术且极具野心的袁世凯在北洋军攻占了汉阳,准备继续进攻武昌的时候,却下令停止渡江进击,暂时按…  相似文献   

2.
英国与武昌起义后的南北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昌起义后的南北和谈中,英国等列强为了操纵未来的中国政治,极力扶植袁世凯.对革命党人则进行财政上的控制,外交上的孤立;同时又利用革命党人的力量进行逼宫.终于,袁世凯攫取了革命的果实,替代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使辛亥革命半途夭折.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史学工作者的心目中,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是“窃取”政权,“窃取革命果实”。本文认为这一结论过于简单,并以事实阐明:袁世凯迫清帝退位,完全符合民族主义反满兴汉之宗旨;他取代孙中山是形势的发展结果,不为“窃取”。  相似文献   

4.
刀大杀人多     
这幅漫画描绘的是袁世凯在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登上权力顶峰的丑恶嘴脸。一只猿猴(袁世凯)站在象征权力的天安门城楼上,手握长柄大刀,上面赫然写着“刀大杀人多”。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表面上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为了维护民主共和,让位与袁,但袁世凯夺取权力后便开始镇压革命。  相似文献   

5.
护国运动是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主要内容,在全国开展的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孙中山称它为“第三次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护国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仍然没有完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辛亥革  相似文献   

6.
1913年4月13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三位民国元老于在北京创办中国大学。比起孙中山后来创办的黄埔军校,以及孙中山后来下令合并的中山大学,都整整早了11年。中国大学是—所私立大学,但又不是一所普通的私立大学。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孙中山深感贯彻革命的主张,谋真正共和的实现,非养成革命的人才,从根本上改造不可。于是他与黄兴、宋教仁规划计议,由宋教仁出面创办中国大学并担任第—任校长。此后黄兴、黄云鹏、林长民、王印川、姚憾、王正廷、何其巩曾先后担任过中大校长。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其功勋和业绩堪称永垂不朽,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在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这一重大问题上,不少论著颇多微词或很少系统涉及.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的地方.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斗争,集中表现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的资产阶级与反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之间革命与反动、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同时,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这场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对这一斗争加以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发展的过程和本质,有助  相似文献   

8.
杨度(1874—1931),湖南湘潭人,字暂子,早年留学日本。1902年与杨笃生创办《游学译编》(月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召开国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受袁世凯指使,次年联络孙毓筠、严复、刘师培、胡瑛、李燮和等组织筹安会,策划恢复帝制,袁世凯死后被通辑,后倾向革命,走上光明路。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党的工作。 杨度是怎样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支持者转变为革命者,这与其所走的道路的不通有密切联系。 杨度由思想转变走向革命实践的第一步,就是其向孙中山认错服输。 杨度向孙中山认错服输应从孙中山同杨度的一次讨论国事的争论说起。 孙中山自创立兴中会进行民主革命以来,  相似文献   

9.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升起了第一面民主共和国的旗帜。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在三个月就被扼杀,政权落到袁世凯手里,革命果实迅速得而复失,昙花一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随之迅速破产,紧接着,孔教会、筹安会相继出现,中国政治舞台上又演出了洪宪帝制,张勋复辟的闹剧。辛亥革命失败了。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与袁世凯的谈话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四第四单元第一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四目有一则历史纵横,原文如下:“1912年8月,应袁世凯的一再邀请.孙中山由沪赴京,与他共商国事。到北京后,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表现出‘以国家与人民为念’的虚情假意,孙中山被他所迷惑。孙中山推心置腹地对袁世凯说:‘袁总统于练兵一道很在行的,彼作十年总统必能为中国练五百万雄兵。  相似文献   

11.
初,史学界认为袁世凯掌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掌握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解放后,又认为孙中山之所以失位,主要是没有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数史学家又认为袁世凯取代孙中山,是当时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本文认为,史学前辈的观点,要么只能是重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要么太笼统。袁世凯所以坐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各种力量都看中袁世凯而遗弃孙中山所致。  相似文献   

12.
1912年4月至1913年3月,孙中山在许多公开场合表示了对袁世凯的推崇,在诸多事件中作出了拥袁的姿态。对此,史学界有两种看法: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最后导致革命党人的退却;孙中山对袁世凯既抱有幻想又有斗争。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孙中山对袁的策略,笔者想就此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为孙中山革命思想之集中表述。民族主义为历史之遗留,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为时代之进化。二者之间,孰为孙中山思考革命问题的源点?三民主义之间,又为何等关系?笔者的研究表明,孙中山思考革命问题虽立足于中国之现实处境,但其视野已及于世界。从世界文明发展及时代进化角度思考中国革命问题,正是孙中山革命思想迥异于前人之处。民族主义或许为孙中山革命思想之源点,但绝非终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孙中山民元让位的问题,史学界众说纷纭:"妥协退让论"者指责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客观形势决定论"者认为,孙中山让位是形势所迫;"利用论"者认为,孙中山让位只是为了利用袁世凯,借以取得革命的胜利。以上三种看法都过分强调了孙中山的被迫  相似文献   

15.
柳亚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和坚定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从赞成康、梁维新主张,到信奉孙中山暴力革命;以文学为武器,同情、宣传、鼓吹革命,对资产阶级的软弱,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都表现出了极度的不满。时代在不断造就、完善着柳亚子。柳亚子的革命思想又在影响、推动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辛亥革命宣传和组织过程中,孙中山依次提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革命纲领,首先提出的是民族主义革命主张,民权主义只是被看作民族主义的结果和延伸,民生主义也没有找到与民族、民权主义对接的现实途径,革命的起点还是民族主义,得到广泛响应也只有民族主义"反满"这一口号。辛亥革命正是在"反满"旗帜下迅速取得成功的,由于袁世凯是汉族,孙中山被迫作出让位于袁世凯的选择,过早地结束了民族革命,导致政治革命失去了依托也随之被终结。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先生被迫于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袁氏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起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由此人们得出的结论是:“让位”是革命党内妥协思潮的胜利,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不坚定”“不彻底”的表现。此种看法在史学界似乎早成定论,不容疑义。但笔者以为,“让位”不等于“让步”。把“让位’与“妥协”,“软弱”等同起来,有很大的片面性。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出发,任何事物都是复杂  相似文献   

18.
丁健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12):111-116
民元孙中山让位,是多种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既不是革命党人的完全失败,也不是袁世凯的大获全胜,又不是帝国主义、立宪派的无利可图,而是一个共赢的结果。这表现在:清王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袁世凯费心机获大总统席位;孙中山让位得民主共和;帝国主义、立宪派调停盼到稳定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一、语意表述不清1.第三章第四节第88页:“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教材为了使语句简洁,指代时间上采用了承前省略的用法,但此处只有一个时间放在前面,极易使学生误以为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都发生在1912年3月,造成语意混淆。历史事实是: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败。建议改为: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列强和社会心理等原因,是历史合力的结果.以前学者多从政治、经济、列强等角度加以分析,提出很多独到的见解,本文试着从社会心理对孙中山"让位"的原因做简要分析,试图从失败的多方面原因中解析心理层次以求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更立体、更全面地看待孙"让位"给袁这一历史事件.社会心理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与社会条件,但一旦形成它又能对社会发展的趋势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的社会心理是"拥袁弃孙"、"非袁莫属",袁世凯即时抓住当时人们这种"众望所归"的心理,积极逼清帝退位,宣布赞成共和,最终篡夺了革命果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