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年(2008年)是家父赵家璧的百年诞辰,记录他半个多世纪编辑生涯的《编辑忆旧》和《文坛故旧录》,在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下再次出版了。我们又将未收入这两本集子的其他回忆文稿,也结集起来,作为《编辑忆旧》的“集外集”,取名《书比人长寿》,也即将出版。这三本书几乎收齐了他有关编辑生涯的全部论著。  相似文献   

2.
由刘宗武、自牧等编选的《回忆孙犁先生》一书,收入纪念诗文近一百五十篇,其中有魏巍先生所写的短文《孙犁帮我编过诗集》。记述了他与孙犁先生在战火中结下的友谊,尤其是在追忆孙犁帮他编辑诗集的往事时,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叫人不胜唏嘘。但他在文中却未提这部诗集的书名:《两年》。  相似文献   

3.
七卷本《张籍诗集》,《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四》及钱曾《也是园书目》等均有著录。钱曾之后,此本无传,后人不得睹其面貌。通过对张籍诗集版本源流的梳理可知,南宋汤中据以编辑八卷本《张司业诗集》的“家藏元丰八年写本”,实为七卷本张集。  相似文献   

4.
宋人注宋诗的注者常参与原集的编纂。任渊的《后山诗注》与胡穉的《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在别集的最初版本已失传的情况下,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任渊的《山谷内集诗注》、史容的《山谷外集诗注》将原集由分体改为更佳的编年排列方式。这些注本都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任渊的《山谷内集诗注》、施宿的《注东坡先生诗》题下注、李壁《王荆公诗注》所作校勘,用以参校的材料可信度高,且慎于改动原文。李壁《王荆公诗注》还进行了辨伪。宋人注宋诗所引佚书,亦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文联的讽刺诗人余薇野,在他第一本诗集《辣椒集》的后记中深情地写道:“感谢真理的光,春天的风,妻子的心,好友的手,使我能以炽热的心拥抱人民,以乐观的眼展望未来……”往事,历历在目。他实在不能忘记,出版这部诗集的代价是太昂贵、太昂贵了。《辣椒集》原名《小火花》,这簇燃烧着作者一腔热血的感情火花,本当在25年前便闪烁于世的,不料却在一场历史的风暴中倏然熄灭了。  相似文献   

6.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页一一○八、《清人别集总目》页九二七皆著录何白《汲古堂集》二十八卷,有乾隆及道光刻本。今按:白实为明人,字无咎,号丹邱生,又号鹤溪老渔,《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康熙《永嘉县志》卷九、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皆以其为明人。校此集之金璋亦称之为“前明何无咎先生”(见是集道光十六年守直堂刻本卷首金璋所撰《汲古堂集后序》)。  相似文献   

7.
一张张稿费单在他去世两个多月后,还在不停地飞到杨庄集镇政府;一篇篇由他撰写的稿件在他悄然离世后还经常出现在溢着墨香的报刊上,当人们目光落在作者“陈中春”三个字上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默默地祝愿他一路走好……1998年9月15日上午11时40分,郓城县杨庄集镇司法助理员陈中春在办公桌前永远地睡着了,桌上放着一篇刚刚写完的稿件。消息传出,《菏泽日报》社专程派两位部主任为他送行,《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的编辑记者们闻讯后深表惋惜,郓城县38个乡镇的80名报道员汇集一起,为他们的同行和兄长送别。  相似文献   

8.
晚唐作家皮日休、陆龟蒙在当时的文学批评圈是齐名的,被合称为"皮陆"。这与他们二人咸通 十一至十二年间在苏州的诗歌唱和活动关系最为直接。其唱和诗集《松陵集》的编纂与传播更为皮陆扩大 了名声。当然,与他们另两部文集《皮子文薮》、《笠泽丛书》的编纂和流播的关系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郎菁 《图书馆杂志》2005,24(10):64-69,36
清乾隆时被列入四库禁毁书目的,有陕西人所著三部诗文集:《溉堂集》、《槲叶集》和《弱水集》。其作者孙枝蔚、李柏、屈复,是清初陕西诗坛的中坚人物,其中孙枝蔚、李柏在遗民诗界也享有盛誉,屈复虽生于清初,因其同样强项不屈的民族气节,也被误归入明遗民,同出一脉的反清思想是三部诗集遭禁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明“后七子”领袖李攀龙(1514—1570)的作品主要集结在《沧溟集》和《白雪楼诗集》中,而《白雪楼诗集》的作品全部包含在王世贞所编订的《沧溟集》中。明清两代《沧溟集》的刊刻本众多,其中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攀龙九世孙李献方鸠工校勘、重刻的集子,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版本,此后的刊本多以之为底本。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收到抗日战争以后客居重庆的丹阳籍老人王筱雅先生寄来一本的《草间集》。这是丹阳籍南社诗人张素(1877-1945)在丹阳沦陷后率眷逃难期间形成的一本诗集,以实录的笔触描述了日寇入侵时他流离在外的痛苦情况,再现了沦陷区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背井离乡的真实场景。诗集“因取梅村词意,以《草间集》名之。”明末清初太仓籍诗人吴梅村在清兵下江南时,曾抒发“草间偷活”的感慨。  相似文献   

12.
上海人民出版社继1989年为凌河(司马心)出版了他的首部新闻言论集《世风别裁》之后,又于今年深秋再为上海新闻界这位高产优质的言论作家结集,推出30万字的《大风集》。梅开二度,这在目前惨淡经营的出版界已是不易,但也说明了凌河发表在报纸上的那些新闻性评论,既争得了“一日之辉煌”,也并非速朽,很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在。  相似文献   

13.
指出关于“互著”、“别裁”这两种文献著录方法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诸多分歧。梳理学界现存的种种观点,尤其是剖析王重民先生在《校雠通义通解》中的归纳与分析,考辨“互著”、“别裁”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两者起源于刘歆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本写给期刊人、编辑、记者看的书。做了十几年期刊编辑、记者的我,读她的时候感觉真好。这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本“国产化”的、关于期刊策划的专著。书名是《期刊策划导论》,作者:李频。和李频的结缘在《女友》杂志。那是1993年,期刊界正在探讨这本仅用五年时间,月发行量就超过了100万的“《女友》现象”。那时的李频在河南从事报刊编辑工作,而作为获国内首届编辑学硕士学位的他,一直默默地在关注中国期刊的发展,也在积极研究着《女友》为什么能够迅速得到市场认可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因素。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专程来《女友》进行调研,一呆就是整整一个月,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加杂志社编辑例会、业务座谈会,采访一线的编辑、记  相似文献   

15.
在古典文学文献中,有一类名曰诗、文、词、曲“纪事”的著作,迄今已有如下若干种: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八十一卷,清厉鹗《宋诗纪事》一百卷,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一百卷及《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四卷,又有宣古愚、罗以智、屈弹山等的《宋诗纪事》“补遗”、“拾遗”,今人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三十卷。近人陈衍《辽诗纪事》十二卷、《金诗纪事》十六卷、《元诗纪事》二十四卷。陈田《明诗纪事》一百八十七卷(原有甲——癸共十集,仅刊前八集)。今人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八卷以及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事》。清陈鸿墀《全唐文纪事》一百二十二卷。清张宗(木肃)《词林纪事》二十二卷。今人唐圭璋《宋词纪事》。王文才《元曲纪事》。  相似文献   

16.
漫话宋人药名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1中,对宋诗的总体走向作了这样的描述:“宋主变,不主正,古诗、歌行,滑稽、议论,是其所长。其变幻无穷,凌跨一代,正在于此。或欲以论唐诗者论宋,正犹求中庸之言于释、老,未可与语释、老也。”如若多读宋诗,定会认同这一论点,尤其是“滑稽、议论,是其所长”一语,直击内容特征,准确地勾画了宋诗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在“编辑学讨论”栏目中,胡光清同志的“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系列文章刊出了其第10篇——《论“互注别裁”》,并以此而标了一个句号。文末,作者写了一个短短的“附记”,透出了他本人为此而建构框架、布局谋篇的数载艰难跋涉的历程。目前,研究中国古代编辑史者有之,述及中国古代编辑思想者有之,而从史论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并做出一定的归纳、概括、提炼、总结者则尚为鲜见。愿这一组文章能够引起学界的兴趣,由此而使这方面的研究朝着更加深入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州集》是元好问在战乱之时对当代文献保存的产物。《中州集》的编辑思想主要有:体例布局以保存文献为主;将诗选与诗人小传、诗评结合,具有诗集学案体的性质;重视当代资料;编纂目的是为存一代史志。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检核孔凡礼校点《苏轼诗集》和其整理的《全宋诗·苏轼诗集》中增补的佚诗,发现其中《秋日寄友人》并非苏轼诗。该诗曰:柳条风暖会吟诗,林下池边屐齿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韬奋是做出了杰出成就的编辑工作者。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参加了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的编辑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10月接办《生活》周刊以后,他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自此直到1941年12月8日香港《大众生活》停刊,被迫停止编辑工作。这期间,除了有两年一个月的时间流亡国外从事记者采写活动,有8个月时间被关在苏州监狱外,其余的时间他都是埋头在编辑出版工作之中,先后主编了《生活》、《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