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矿工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71名矿工子女进行测试。结果:①男生在父亲情感温暖(F1)、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惩罚严厉(M4)三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0=2.217,p〈0.05;t=2.100,p〈0.05;t=2.172,p〈0.05),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三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f=4.082,p〈0.001:t=3.831,p〈0.001;t=3.560,p〈0.001);②矿工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方面有主效应(F=3.014,p〈0.05),初中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组学生得分(c=1.684,p〈0.05);③父母亲的情感温暖(F1,M1)与矿工子女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P〈0.001),而父母亲惩罚严厉(F2,M4)(p〈0.01)、母亲的拒绝否认(M3)(p〈0.001)维度与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道教学员的人格特征,及其生活满意度状况,通过对比为现代人生活提供借鉴.方法:采用16PF人格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湖北武当山道教学院33名学员进行调查.结果:道教学员在16PF的9个维度均与大学生样本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B(t=3.92 p〈0.00)、C(t=2.76 p〈0.01)、F(t=-3.19 p〈0.00)、G(t=2.67 p〈0.05)、H(t=2.80 p〈0.00)、L(t=-3.86 p〈0.00)、Q1(t=-4.58 p〈0.00)、Q2(t=-2.91 p〈0.00)、Q3(t=4.07 p〈0.00);同时道教学员的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样本(t=2.95,P〈0.01);道教学员的积极情感显著高于大学生群体(t=3.55,P〈0.01),其消极情感与大学生群体无显著差异.结论:道教学员人格特征在多个维度与一般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他们生活满意度水平和积极情绪均显著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采用SAQ和GSES问卷调查472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自我接纳与一般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显示自我接纳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t=-3.957,p〈0.001;F=4.443,p〈0.05)。一般自我效能在性别和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t=-52,08,p〈0.001;t=-3.083,p〈0.01),自我接纳与一般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r=0.343-0.593,p〈0.01),自我评价能较好预测农村初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初中留守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施测,考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差异,并对留守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进行了探索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总体自制力(t=-2.603,p〈0.05)和思维自制力(t=-2.416,p〈0.05)上,留守学生显著低于非留守学生;(2)不同性别与年级的留守学生都表现出行为自制力最好、情绪自制力次之、思维自制力最差的自我控制次序;(3)在总体自制力(t=-2.168,p〈0.05)、行为自制力(t=-2.400,p〈0.05)与思维自制力(t=-2.308,p〈0.05)上,留守女生显著高于留守男生;(4)留守学生的总体自制力及其各维度自制力未表现出明显的年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师范生亲社会行为的状况及其与感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丛文君等人修订的由Gustavo 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测量问卷》和孙文刚等人修订的由Watkins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对800名师范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师范生的亲社会行为略高于平均水平(3.33±0.44);男生的公开亲社会行为高于女生(t=2.27,p〈0.05);来自城镇的师范生的公开亲社会行为高于农村(t=2.25,p〈0.05),匿名亲社会行为低于农村(t=-2.26,p〈0.05);独生子女的依从亲社会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3.59,p〈0.001),匿名亲社会行为低于非独生子女(t=-2.26,p〈0.05);艺术生的公开性亲社会行为高于文科生、理科生(F=16.29,p〈0.001),依从性亲社会行为也高于文科生、理科生(F=17.16,p〈0.001);理科生的情绪性亲社会行为低于文科生、艺术生(F=7.85,p〈0.001)。②师范生感戴及其三个子维度与亲社会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回归分析表明,感戴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R2=0.104,p〈0.01)。结论:师范生的感戴水平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交流恐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494名大学新生选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大学新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交流恐惧者和低自我和谐者;家庭来源和专业在大学新生交流恐惧的一些维度上有较为显著的影响(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刻板性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学新生交流恐惧与自我和谐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说明自我的灵活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交流恐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新生交流恐惧和自我和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职护生学习倦怠与情绪智力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干预护生的学习倦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对417名高职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高职护生的学习倦怠与情绪智力呈显著负相关.②情绪智力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γ=-0.39,t=-5.36,p〈0.001).具体而言,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情绪运用和他人情绪管理都能有效预测情绪低落(p〈0.01),自我情绪管理和情绪知觉能有效预测行为不当(t〈0.01)和成就感低(t〈0.01).结论:情绪智力是影响学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情绪智力有效缓解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安全感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安全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O.44,p=O.66)。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t=6.08,p=O.00),高低内隐自尊组安全感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r=O.595,p〈0.01),内隐自尊与安全感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安全感(t=8.015,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安全感。结论:安全感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的关系。方法: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对12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消极应对与机遇(r=0.318,p〈0.01)及有势力的他人(r=0.288,p〈0.01)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r=-0.281,p〈0.01)及内控性(r=-0.236,p〈0.05)存在显著地负相关;积极应对与主观支持(r=0.236,p〈0.01)、内控性(r=0.334,p〈0.01)、自我效能(r=0.54,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机遇(r=0.189,p〈0.05)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能有效地预测积极应对方式(p〈0.01)。结论: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会对个体的应对方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缺陷感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并分析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缺陷感量表和IPC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是孤独感总分显著高于常模(t=9.86,P〈0.01);缺陷感总分显著高于前人研究结果(t=10.33,P〈0.01);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t=-18.40,P〈0.01),机遇显著高于常模(t=4.09,P〈0.01)。二是对于男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和体能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0.29和-0.23,P〈0.05);对于女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和-0.38.P〈0.01)。三是缺陷感在内控性预测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47%;而缺陷感在两种外控源(机遇、势力他人)预测孤独感中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和缺陷感对孤独感都有显著预测作用,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预测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与现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同龄人高,特殊信任年级差异显著(F=5.164,P〈0.01),普遍信任专业差异显著(F=3.551,P〈0.01);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女生的E、P分高于常模(P〈0.01),L分低于常模(P〈0,01);男生的P分高于常模(P〈0.01),N分高于常模(P〈0.05),L分低于常模(p〈0.01);神经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正相关,掩饰性、内外向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负相关。高校要客观看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和人际信任的特点,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根据6项原则从中国权威字典中筛选出118个以“自”开头的自我人格形容词,以257个大学生为被试,分别对这118个自我人格形容词的好恶度、熟悉度和意义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118个自我人格形容词的熟悉度和意义度呈负偏态分布,好恶度呈双峰分布。好恶度、熟悉度、意义度三者之间的相关极其显著,其中好恶度与熟悉度的相关系数为r=0.357(p〈0.001);好恶度与意义度的相关系数为r=0.368(p〈0.001);熟悉度与意义度的相关最高:r=0.993(p〈0.001)。(2)大学生最喜欢的5个自我人格形容词依次是:自立的、自强的、自尊的、自励的、自信的;最不喜欢的5个自我人格形容词依次是:自暴自弃的、自轻自贱的、自甘落后的、自闭的、自吹自擂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弄清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对其学习能力的贡献”之间以及它两与学龄(t)、性别(g)、校际(s)等因子之间的关系,用随机抽取的中学生测得的“学习能力自评值(y)”和“学习能力的教师贡献自评值(x)”这两个心理指标,结合t、g、s等因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是:y、x、t间的线性回归分析为y^^=0.327915x+0.727533t+36.84871,R^2=0.193224;不同t的y、x的方差分析p=0.011229〈0.05^*和P=0.016216〈0.05^*;不同g的y、x的方差分析p=0.751348〉0.05^*和p=0.758488〉0.05^*:不同s的y、x的方差分析,初中为p=0.00004408682〈0.0001^***。和p=0.0084495〉0.01^**,高中为p=0.00320337044〈0.01^**和p=0.00189〈0.01^**;y^-校与x^-校的线性回归分析y^-校=0.6942x^-校+17.8912,R^2=0.7251.结论是:y、x、t间的线性相关不大;y是一个自信指标;y、x、t间无明显的规律可寻;y、x间不存在性别差异;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大;普高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学习与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职高学生则相反;成绩好和成绩不好的高中生都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和李晓东等在2004年根据Rhodewalt1990年版的自我妨碍量表进行修订的量表对梧州某一高中35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运用SPSS 11.5对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自我妨碍与自尊、学业成绩的高低成负相关;自尊与学业成绩成正相关(p〈0.01);自尊在自我妨碍、学业成绩中起着中介的作用(p〈0.05);高中生自我妨碍在学科类别、生源地与是否担任班干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自我妨碍水平中,自我妨碍与自尊、学业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自我妨碍的高、低分组中,学业成绩与自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高中生自我妨碍、自尊及学业成绩三者有显著性关系;自尊在自我妨碍与学业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感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导员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长江大学94名辅导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和马斯兰枯竭量表通用卷(MBI—G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工作压力方面,工作时间在0-4年的辅导员对教学保障的担心显著高于工作时间在12年以上的辅导员(t=2.088,df=64,sig.=0.41〈0.05);未婚的辅导员对教学保障的担心显著高于已婚的辅导员(t=2.320,df=86,sig.=0.023〈0.05);无子女的辅导员对教学保障的担心显著高于有子女的辅导员(t=-2.260,df=86,sig.=0.026〈0.05)。在职业枯竭感方面,学历为硕士的辅导员的低成就感显著高于学历为本科的辅导员(t=一3.417,df=86,sig.=0.001〈0.05)。工作压力的各因素与职业枯竭感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教多达到显著性水平。经线形回归表明,教学保障因素和工作乐趣因素对辅导员的职业枯竭有预测作用。结论: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对其职业枯竭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大学生目标追求与心理幸福感心理落差的关系研究。本研究采用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问卷、心理幸福感问卷、大学生心理落差自评问卷对某高校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学习方面(t=2.30,P〈0.05)、人际交往(t=2.29,P〈0.05)、课外生活(t=2.47,P〈0.01)、低要求(t=2.64,P〈0.01)、出世(t=2.19,P〈0.05)存在显著差异;是否是独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和生源地在心理幸福感与心理落差、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关系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幸福感总分与目标追求的出世(r=0.47,P〈0.01)入世(r=0.42,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幸福感总分与心理落差总分(r=-0.54,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心理落差、目标追求的出世入世对心理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F=49.22,P〈0.001)。男大学生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课外生活、低要求、出世方面均高于女生:大学生心理落差越低,心理幸福感越强。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的分数高,心理幸福感越强;大学生心理落差对心理幸福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目标追求的出世入世对心理幸福感具有正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专业承诺的现状及二者的关系,采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大学生专业承诺问卷》对9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男生心理资本显著高于大学女生(t=3.940,P〈0.01),但在专业承诺总分上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t=0.718,P〉0.05);(2)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3.224,P=0.022),专业承诺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F=15.368,P=0.000);(3)心理资本与专业承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444,P〈0.01),心理资本中的希望、自我效能、乐观三维度对专业承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校正R^2=0.225).从而得知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专业承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可有助于专业承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焦虑现状。方法采用《就业焦虑量表》对云南师范大学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性别在就业恐惧(t=2.346,p〈0.05)、面试焦虑(t=2.525,p〈0.05)和就业焦虑总分(t=2.28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在就业恐惧(t=2.606,p〈0.01)、面试焦虑(t=3.301,p〈0.001)、工作焦虑(t=1.978,p〈0.05)和就业焦虑总分(t=2.626,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在就业恐惧(F=6.271,p〈0.001)、就业不安(F=7.231,p〈0.001)、面试焦虑(F=3.699,p〈0.01)、工作焦虑(F=7.260,p〈0.001)和就业焦虑总分(F=7.212,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学校应增强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关注学生就业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自尊和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对200名大学生进行试测。结果:①学生的抑郁与外显自尊显著负相关(t=-0.066,P〈0.01),与自我价值保护策略显著正相关(t=0.419,P〈0.01);②抑郁对自我设限和防御性悲观具有正向预测作用(t=2.988,P〈0.01;t=5.856,P〈0.01),外显自尊对自我设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t=2.875,P〈0.01),对防御性悲观有负向预测作用(t=-4.846,P〈0.01),内隐自尊对自我设限具有负向预测作用(t=-2.466,P〈0.01)。结论:自尊在抑郁和自我价值保护策略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对12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自我效能与内控性(r=0.367,p〈0.01)、社会支持总分(r=0.482,p〈0.01)、客观支持(r=0.208,p〈0.05)、主观支持(r=0.487,p〈0.01)显著相关;主观支持、内控性和支持的利用度能较好的预测大学生的自我效能(p〈0.01)。结论:不同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