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屌丝”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雨  路阳 《新闻界》2013,(10):30-34
近年来在网络盛传的"屌丝"一词,反映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完全可以将其看作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态。"屌丝"从网络上向现实中漫延和传播,使得这样一个近乎粗俗的词语,成为了代表着极富指向意义的社会表达。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屌丝"现象有鲜明的亚文化成因,并呈现出独有的亚文化特性。面对其不断地传播和漫延,不仅需要我们去客观关注这一现象,更需要对其进行学术化的反思以及谋求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3,(3):46-49
网络视频广告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网络视频广告的主要目标受众是青年,当代青年有自己的文化归属,在网络上呈现出其特有的亚文化特征。因此,研究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对提高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文化的形成和主体心理、社会背景与传播语境改变密切相关.短视频热和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心理及商业因素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本文在审视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从短视频用户的主体层面切入,分析了网络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和其形成商业逻辑的经济因素,并重点从短视频消费传播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网民的社会文化心理,探讨了引导青年用户正确消费短视频,规避亚文化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屑丝文化以互联网传播环境为土壤而繁殖起来,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构建起技术文化鸿沟以影响整个信息流通结构的传播环境下,亚文化的生成、发展及去向将大不同前,研究网络亚文化传播路径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作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席丝文化的源起、发展及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管窥网络亚文化的文化传播模式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在融合媒体时代,网络表情符号成为青年群体开展互动性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塑造青年群体价值观、构建认知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以边缘性、抵抗性、风格化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表情符号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从心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技术基石三方面深度剖析网络表情符号盛行的现实成因,并对其泛娱乐化、全民狂欢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以呼吁对其行业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和适度管理。  相似文献   

6.
薛可  方慧 《新闻界》2007,(5):45-47
亚文化这种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在传统渠道中生存较为隐匿,但在网络传播中,特别是随着播客的兴起,亚文化由此而得到了生存和扩展的土壤.一些非主流的文化思想也借助网络的力量得到释放,并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文章旨在从播客的传播现象着手分析网络亚文化传播与社会个人形象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崛起,为青年亚文化传播带来多样化空间.文章首先界定亚文化的概念;其次,采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等形式调查山大商院大学生族群参与青年亚文化传播的类型及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传播的影响;再次,从图书馆搭建SNS网络社区、综合传播、泛在智能传播三个方面提出图书馆助推青年亚文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媒介环境为背景,探寻了网络亚文化族群的种类和表现。亚文化族群以网络为基地传播另类的文化形式,他们创造的亚文化资本不断积累并转化为经济资本,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全球化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传播成为人们生活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元作为一种亚文化风靡世界,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甚至构筑了一道隔离现实世界的次元壁。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跨次元的文化交流以及如何打破次元间的壁垒。  相似文献   

10.
王志刚  赵怡然 《视听》2022,(2):16-18
移动互联时代,强调在"连接"语境下进行"参与式"互动的网络广播剧正成为有声经济的新兴力量,其发展前景值得深入探究.通过网络民族志的研究发现,网络广播剧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模式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变化.这种转变有其技术、商业和文化层面的深层动因,同时也带来声景矛盾、平台分散以及亚文化特征迷失等问题.针对网络广...  相似文献   

11.
JK制服文化,作为ACG亚文化在中国发展出的重要分支之一,经过中国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与融合,展现出了有别于日本高中制服文化的新型文化符号,并且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这种亚文化群体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法分别分析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和抖音这三个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对JK制服文化的传播与营销,力求通过质化研究探寻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与营销中JK制服文化的引进和发展之路,研究消费主义文化对其通俗化的影响,最终反思这一亚文化潮流趋势下亟待解决的青少年身体及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欣 《东南传播》2014,(8):63-65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影响着大学生日益丰富的思想阵地,近年来,网络传播在兴起更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有效的传播平台。如何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下,使大学生正确感知和接受青年亚文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工作应重视和势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曾妍 《今传媒》2017,25(10)
新常态下互联网行业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发挥着驱动和引领作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还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战略措施.技术和政策的双重变革影响和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模式和途径.网络亚文化作为依托互联网的新生代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求生存与发展,寻求与主流文化共同唱响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互联网+"环境的特性入手,归纳分析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现状,着力探索其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4.
【导读】在2020年的文化研究版图中,青年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五彩斑斓的亚文化仍以其鲜明的在场感和无与伦比的喧闹吸引着学者们的目光。网络亚文化、邪典电影、游戏亚文化……种种风格融合互渗,共同显影出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全新可能。一直以来,青年人如何体验社会,以及他们如何表达这种体验。  相似文献   

15.
我国网络媒体与同性恋亚文化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介绍我国目前存在于网络媒体中的各种同性恋信息以及相关的知名网站及网络信息组成,同时探讨了同性恋亚文化在网络中盛行的原因,并试图找到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单单 《青年记者》2021,(4):36-37
网络亚文化生态,关系到年轻人的健康成长。本文在明确网络亚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理性审视网络亚文化的价值,认为要引导其汇入主流文化,占领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构筑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亚文化与短视频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分别阐述短视频对亚文化传播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通过本文研究可知,短视频传播有助于丰富受众的多元文化认知,促进优秀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但由此产生的负面亚文化也会扭曲新一代群体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平台加强重视与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促进经典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余睿 《新闻传播》2007,(1):48-49,51
互联网是我国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意识与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当前艾滋病的威胁。同性恋问题避渐进入主流文化视野。2006年上半年创办的“同志论坛”是首个由政府支持的同性恋论坛。它在主题、内容、设置等方面均代表着主流文化对同性恋亚文化的阐释与引导。尽管部分网友还存有争议。但该论坛在宽容度、信息量上均显示出较大突破.有望成为同性恋亚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一个契机和一个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9.
陈顺婵 《视听》2023,(3):66-69
网络广播剧与猫耳FM中深耕二次元领域的亚文化特性相结合,吸引了青年群体的关注。在他们使用猫耳FM收听网络广播剧时,形成了后现代时期青年群体以网络广播剧为链条的自由出入的流动场景、以仪式展演作为生活方式塑造文化身份、通过新式部族形塑虚拟自由文化共同体以及亚文化资本与资本合作突破次元的具有后亚文化特性的行为现象。由此,在了解当代青年文化的关注热点,促进我国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和行为方向的积极引导时,也可以探索扩大网络广播剧传播范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敏 《东南传播》2010,(8):89-91
同人文化是对原创作品进行再创作的文化行为及其产物,是一种依存于网络的青少年亚文化。文章结合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学相关特性,分析了同人文化兴起与发展的社会和个人心理动因,说明其传播特性及后现代的表征,并指出其发展的困惑与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