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的理论,它对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作者试着从对Austin言语行为的理解和对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两个角度来探讨翻译行为,希望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得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能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要能推断出原作者的真正意图。实践表明,Austin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和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的是不同法律文本中的法律言语行为的翻译及如何评价法律言语行为的翻译。首先对如何评价法律言语行为的翻译提出假设,然后以Sarcevic对法律文本的分类为基础,总结出不同的法律文本中的法律言语行为,并结合典型例子进行翻译评价,进而说明文中提出对法律言语行为的翻译评价这一假设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翻译对等问题一直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因此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来研究翻译对等是很重要的。本文从言语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要尽可能地实现语篇、语境、文化上的对等,以实现译文在多个项面的对等,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对商务多元化文本的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活动,翻译必定会受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本质上讲,不同语言间的言语交际过程是将母语翻译为目标语过程,所以言语交际过程会因翻译的复杂而变得复杂,因为这一过程也会受到文化、思维方式等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本文从翻译的角度通过四个方面分析了言语交际复杂的原因,以期达到使人们正确看待有翻译介入的言语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有言语就有禁忌,有禁忌就有替代,禁忌与替代是言语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汉语言语的禁忌范围广、种类多、内涵丰富,与之对应的替代也是如此。汉语言语禁忌语及对应的替代语英译时,要考虑到汉英在言语禁忌及替代表达上的差异,根据言语禁忌语替代翻译的原则,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幽默言语翻译是一种跨语际的阐释性运用,如果其效度越高则制笑效果就越好。关联导向下的语用推理只是理解言语的总体原则,没有演示概念映射与整合的具体过程。从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言语的翻泽分析人手,探索幽默言语制笑效果的具体产生过程。结果发现幽默是语境假设在概念整合过程中,经历组合、完善和更新后形成新显结构时,与新信息相互加强、矛盾或结合产生的。所以推理和整合结合起来对幽默言语的翻译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翻译作为语言运用的形式之一,从译者心智活动的产生,到言语表征形式的选择,再到翻译关系的最终结成,翻译过程的各环节均受意向性和语境的影响和制约。本研究基于"因果蕴涵理论",认为原作与译作之间构成"因果可能"关系,并从意向性和语境两个维度出发,构建起"翻译因果关系心智过程模型"。在该模型框架下,结合经典文学作品的不同用例,透析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心智选择和言语表征的主客观缘由,描述、还原翻译因果关系得以结成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0.
周兴加 《青海教育》2014,(7):104-104
众所周知,所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般而言,翻译有言语翻译(口头翻译)和文字翻译之分。藏民族言语翻译,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藏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逐渐融合而成的。这些不同部落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繁衍生息,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部落之间相互往来增多,口头翻译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北轻南,即在边疆统治方面重视北方、相对忽视南方的倾向,是封建王朝治边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这一倾向基本形成.以后延续了上千年。受其影响,历代王朝统治边疆及边疆民族的原则,有不少是从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方法发展而来。因驻兵、屯田及经营的重点长期在北方,元以前中原王朝对南部边疆开发的力度较小。元与清重北轻南的倾向不甚明显,主要由于这两个王朝减轻了来自北部边疆的压力。重北轻南治边倾向的形成,与南北方少数民族有不同特点,南北方民族融合过程的差异,北方为历代军事争夺的重点,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易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司马相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怀有建功报国的伟大志向。在汉武帝通西南夷的历史进程中,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平息了唐蒙事件,稳定了汉在巴蜀的统治,保证了通西南夷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亲自出使西夷,使汉朝与“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得以加强,增强了“西南夷”对汉王朝的政治认同,为汉武帝后来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小说中,胡商作为相当活跃的商人群体而存在,它的出现,构成了唐五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化现象,探讨胡商的来源地、来华原因、从事的职业、在中国的分布和胡汉融合的趋势以及唐五代人对待胡商的复杂心态等问题,有助于对唐五代小说中的胡商现象进行整体的把握,并由此探寻胡商现象所蕴涵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16.
民族博物馆馆藏物品的翻译的好坏对于是否能向世界准确展示和弘扬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处理上,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对于文化意象有着独到的论述。本文拟从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角度去审视民族博物馆馆藏物品的英汉翻译。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在词中创造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被排抑打击的个人形象,历代研究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辛弃疾的政治生涯以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并不符合其词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产生矛盾的原因大概有三个原因:志向与功业脱节;士大夫"夷夏有别";民族情绪严重。今之学者未足够重视宋金对峙背景,对其未做分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民族混血现象较为突出,主要形式有:胡汉联姻、胡胡联姻、中外联姻等.主要原因有:唐朝的强盛与开放;皇室为之,百姓效尤,唐律不禁止以及政治上的需要等.结果不仅促进了唐代人口的增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唐代民族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民族偏见与民族隔阂,缓和了民族矛盾,而且缩小了相关民族之间的差异,加强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并促使形成了新的复合型文化——异于前代的大唐文化.  相似文献   

20.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