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汤吉夫的名字是随着他的《老涩外传》的发表而为世人所知的。这篇小说写的是“文革中商业战线上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的一个老党员六亲不认的“涩”劲儿,高扬了面对不正之风坚持自身位置的宝贵人格,汤吉夫因此而知名于文坛。这类以社会为题材的小说,汤吉夫写过不少,但他创作的着力点却并不在此。汤吉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所熟悉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干部,姑且笼统地称之“学校知识分子”罢,他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都是写“学校知识分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汤吉夫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汤吉夫的校园小说推出了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开启了他校园小说话语范型的转变.这些形象不但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生存现在时的艺术定位和灵魂透析,而且是对文坛上流行的创作定势的某种匡正,同时,对新世纪日渐繁荣的校园小说创作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歌中的信号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关于打架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汤吉夫的《大学纪事》深入“大学现象”内部,思考关于当代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一系列尖锐问题。何季洲是《大学纪事》贡献给当代文坛的一个具有相当复杂内涵的典型人物。何季洲是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的畸形写照。面时现实,“投降”还是“抵抗”,每个知识分子必须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1.
路翎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现代知识者形象。然而从传统的士大夫“蜕变”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知识者,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些饱尝精神苦刑的现代知识者,进行着九死未悔的追求与探索,在血与火的背景下主体精神的喷发与人格的重建,最终走向“人底完成”。因此,路翎是以“达到未来的桥梁”的前瞻意识,凸显现代知识者精神“炼狱”的特殊性与艰难性。而对这种精神苦刑的展现与描绘,在一般作家的笔下确实较难以见到。  相似文献   

12.
于沐阳 《丹东师专学报》2010,(6):121-125,151
19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与话语方式又一次面临危机,再一次陷入到了"失语"的窘境。而始终坚持精英立场的张炜在几部长篇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多的执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物。《家族》与《柏慧》中的"我"始终固守着最后的精神伊甸园,在抗争中坚持的是高蹈的道德理想主义。《能不忆蜀葵》中的淳于阳立在商海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开始了不知终点的精神朝圣之旅。这些人物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历程,他们的存在也昭示着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依然存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液之中。  相似文献   

13.
张贤亮以描述知识分子生存及精神探索的《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作品,从个人苦难经历的命运出发,追踪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破灭、个体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及民族苦难的来龙去脉,归纳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由身体而精神的"食-色-灵"的改造过程。张贤亮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存在着明晰的发展轨迹,他们在灵与肉的冲突中走向精神救赎,最终实现了对苦难和自我的超越。张贤亮小说塑造了一个个饱受心灵煎熬的人物形象,阐析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苦难遭际和精神异化之源。张贤亮的小说彰显了其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并对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具有明晰的警示效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授作家汤吉夫已经向当代文坛奉献了数百万字的小说,新近结集的《遥远的祖父》标志着他的小说在人性的探询、历史的厚重、文本的出新、艺术的圆润上已经攀上了新高。他以稳固的审美理想,匡正了某些长期流行的创作定势,为文坛提供了久违的、难得一见的刚性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小说对当代知识分子进行了艺术的定位和灵魂的透析。  相似文献   

15.
王蒙的小说是王蒙个体艺术创造的结晶,镌刻着王蒙个体的深刻烙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的自叙传.从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王记"的印痕和面影,窥见"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之旅.王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在他的小说中,也有一个"独行者"的人物系列.这些独行者上下求索,把探索的矛头既指向现实,也指向历史.王蒙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多维的艺术空间.他突破线形思维模式,洋洋洒洒地把文与野、雅与俗相交织,语言幽默,汪洋恣肆,杂语喧哗,尽情狂欢,形成亦庄亦谐、亦悲亦喜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精神面临全面的解体和崩溃,他们在社会上,失去了曾为大众精神导师的荣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面临言说的困境,就连自己的情感生活,也处一种悬浮状态。在李洱的笔下,这一时期成为知识分子的主体性遭遇"黄昏"厄运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从维熙的文学创作从新时期初期的"大墙文学"开始引起关注,他重点描写沦落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遇及其抗争,挖掘他们真实而复杂的灵魂,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人的反思。痛苦的记忆促使从维熙努力超越苦难。在《北国草》和《裸雪》两部长篇小说中,他在北国荒原和家乡大地上寻觅到了精神的故乡。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新论     
本文从赵树理的早期作品着眼,梳理其小说写作在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某种走向。并从“典型化”的角度,呈现出在和主流意识形态及农民意识两方面都保持紧张关系的情况下,赵树理的切实观察和思考。并试图通过对赵树理小说写作的分析,从其所呈现出来的革命与社会主义的经验中,探寻某种对解决中国当下问题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矛盾与挣扎中,常常陷入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境。近些年的一批高校题材小说将笔触探及到了思想意识更加复杂的知识分子所聚集的环境—大学校园,剖析了学院知识分子内心的彷徨与迷惘,他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苦痛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救赎之路的执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