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口语至上”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口语得到新生,但不久又面临被神化、虚化、人化、俗化的危机。本文针对当前"口语至上"的倾向,从理论上、实践上给予了评判。本文论述并强调了以下观点:1.有声语言创作是一种艺术语言创作;2.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必须植根于大众传播的理念;3.从思维转向语言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力;4.语言功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训练与磨砺。  相似文献   

2.
张玉河  张颂 《当代传播》2007,(6):138-139
"口语化"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近年来一些人将它与日常口语混为一谈,使大众传播陷入了人际交流的泥潭,弱化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质量.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口语化"的价值趋向,对引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有声语言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颂 《现代传播》2004,(6):42-45
本文认为 ,国家通用语言文学的传承和普及 ,集中体现在传媒语言的规范化和吸引力上 ,并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功能和文化导向作用。因此作者从广播电视的根本属性、语言传播的重要地位和有声语言的个性把握三个方面论述了传媒语言引领价值的本土意义。同时 ,结合我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给予了必要的关注与反正。  相似文献   

4.
人人会说话,话不一定说得好。我们这个时代,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的出现,使有声语言成为传播中的主角,而有声语言品质又存在着高、下的规格划分,一般来说,合格的有声语言符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基本要求,而高品位、高规格、高质量的有声语言经典则进入到文化传承的高层次领域。  相似文献   

5.
贾宁  李浩 《今传媒》2013,(8):152-156
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语言样态,因而产生了"正宗"播音腔。由于节目的播出风格和传播特点,并且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因此在广播电视创作中要正视播音腔回归生活的观点。播音腔具有双层定义,播音腔与广播电视语言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播音是一门研究有声语言学科,必然要有自己的语言特征,播音主持工作是一项说给人听的工作,其本质就是说话,并且要在前辈总结的经验中正视传统,发展创新,在广播电视播音创作时要追求播音语言的实质,既反对泛自然化的简单自然的生活语言再现,又反对失去生活语言基础的固定强调,回归说话的本质是播音主持创作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提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实际是相对于有声语言人际传播而言的。脱胎于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肩负着把人们带入规范空间的重要责任。从语言发生学角度看,"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杭育杭育派",其内在动力显然有着协作合力、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目的。大众传播中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的多样化,却  相似文献   

7.
钟妍 《东南传播》2012,(8):189-191
1992年法国传播学者戴扬和卡兹撰写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电视的仪式角色"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阅兵盛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些事件经由广播电视大众媒介的直播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仪式行为。媒介仪式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本文试通过对以庆典、开幕式解说为代表的媒介仪式有声语言的分析,探讨有声语言在媒介仪式中的作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8.
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诉诸接受主体听觉系统的主要传播手段。从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双方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有别于报刊杂志书面语言的新闻传播特性,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交流的相对直接性;二是报道的相对现时性;三是表达的相对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从文字语言体裁划分出来的文体,有声语言依据传达功能角度划分的语体,对传播主体有声语言的运用有着潜在的表达指导意义,对接受主体来说,也有着显在的感受作用,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广播电视新闻的“播”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常有一些专家谈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的播音腔问题,并加以口诛笔伐;谈及主持人节目受欢迎的原因,主持人在节目中的重要作用时,总要和播音员的播音腔进行比对,批评播音员的种种不足,进而对播音传统进行批评,指责播音腔脱离时代,背离现今的大众审美趣味。实际上,"播"新闻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类节目一直使用的一种有声语言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语言最早是以口语的形式存在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重文轻语的文化传统,至广播电视出现始有改观。但目前广播电视有声语言表达中仍然存在着对语言功力重视不够、运用水平不高的问题。本文着重梳理书面语和口语关系的历史演变、当下轻重及未来趋势,同时探讨这种演变发展、尤其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语"、"文"关系演变发展对民族思维、文化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徐慧 《视听界》2011,(3):111-111
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2月1日答滕万林的信中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从语言的角度看,语文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的音声化。作为靠“说话”谋生的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有声语言传播工作者,与“语”、“文”打交道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核心工作。  相似文献   

13.
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声语言在广播电视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在广播中,它是直接为听众所感知的东西,是主持人联系听众的纽带和桥梁。在电视中.尽管主持人可以借助于表情、姿态、服饰、背景等多种非语言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某些意图或风格。但终究还是离不开有声语言。因为有声语言能给听众、观众最完整的概念。由此可见,研究和强化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个性.对办好广播电视节目,提高节目主持人的素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贾宁  李浩 《报刊之友》2013,(8):152-156
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语言样态,因而产生了"正宗"播音腔。由于节目的播出风格和传播特点,并且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因此在广播电视创作中要正视播音腔回归生活的观点。播音腔具有双层定义,播音腔与广播电视语言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播音是一门研究有声语言学科,必然要有自己的语言特征,播音主持工作是一项说给人听的工作,其本质就是说话,并且要在前辈总结的经验中正视传统,发展创新,在广播电视播音创作时要追求播音语言的实质,既反对泛自然化的简单自然的生活语言再现,又反对失去生活语言基础的固定强调,回归说话的本质是播音主持创作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5.
罗宁 《记者摇篮》2007,(5):56-57
艺术性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正是其艺术性的存在,传播语言才高于日常口语,我们的受众才能在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传播中获得信息、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6.
郑琼 《新闻前哨》2005,(5):48-48
电视"人物讲述"的语言魅力,包含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两个方面。1.语言信息方面:个性化、情感化、思想化首先,"人物讲述"是个性化语言信息的传播,是展现个性化语言的有效途径。个性化语言是表现人物不可缺少的因素。"宇宙间,万籁有声,物各有响,人声各异。"不同的人由于职业、年龄、经历、阅历、教育程度、气质、修养和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其口语表达方式和说话习惯都不会相同,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其实,从一个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17.
刘楠 《中国广播》2005,(7):59-61
播音,从广义上讲,是指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一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信息的活动。本文所指的“播音”,是播音员和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在媒体中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且主要侧重于对其有声语言本体(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吐字、发声、播读表达技巧等)及其外部听感印象上的考量。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以声为媒带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广播节目,还是音画相得益彰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有声语言,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有声语言突破了既定印象中传统的播音方式,体现出自然、口语、个性等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性。本文着重讨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包装的重要性和相应要求。  相似文献   

19.
高国庆 《现代传播》2014,(4):163-164
本文从语言功能角度出发,对当代部分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口语中流行的"港台腔"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就其对大众语言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起到借鉴作用。一、"港台腔"的提出及语言特点所谓"港台腔"指"港台人士努力学习普通话而尚未熟练的话语腔调"。①反观内地语言对港台的影响,较改革开放以来有显著的增强,如港台地区的人说话时会模仿普通话的儿化轻声等。以往提到的"港台腔"是指语音和语流特征综合  相似文献   

20.
广播语言传播是传播媒体有声语言的传受过程,先有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创作,后有接受主体的有声语言的解码。听众在接受过程中关键是要通过耳朵来完成。听众在收听广播时,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文字的形体,没有反复思考的余地,如果自己心目中没有一个具体形象,听上去就会一知半解,或不知所云,那么要想听众能否听得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