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凯里市区马尾松树林腐生大型真菌的调查,发现共有大型真菌27种,分属于12个科21个属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凯里市区马尾松树林腐生大型真菌的调查,发现共有大型真菌27种,分属于12个科21个属  相似文献   

3.
一 土壤类型 楚雄州地带性土壤有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土、水稻土、燥红土、石灰土、冲积土、盐土;计有十个土类。  相似文献   

4.
对长柄石杉和有柄马尾杉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共分离纯化到17株真菌,其中从长柄石杉植株内分离出12株真菌,有柄马尾杉植株内纯化分离出5株真菌,分别隶属于青霉属、被孢霉属、木霉属、枝氯霉属、生赤壳属、曲霉属、希金氏指行霉、肉座菌属、赤霉属、球座菌属等10个属,其中长柄石杉与有柄马尾杉二者共有的为青霉属。  相似文献   

5.
云南西双版纳香荚兰种植园土壤微生物类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西双版纳香荚兰11个不同种植区土样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微生物类群进行了分析,分离出真菌优势种群14种、细菌31种、放线菌8种。细菌中芽胞杆菌占半数以上,放线菌中金色类群和白孢类群占优势。要从土壤的微生物区系对其病害进行调控,需要进一步摸清优势种群与病害的关系,并从中找出其有拮抗性的优势菌,分析研究诱发其有拮抗性的优势种群条件。  相似文献   

6.
以灭菌茶园土壤施入混合菌肥,探讨茶叶专用菌肥微生物在不同土壤环境中存活状况、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菌肥细菌生长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是土壤含水量为20-25%,土壤温度为25℃,pH4左右的酸性土壤石灰添加量为0.4-0.8%(约土壤pH6.6-7.3)为宜;制约菌肥放线菌在土壤中生长繁殖因素主要为土壤pH和含水量,以土壤pH6.6-7.3,含水量为15-20%为宜.土壤环境因素对菌肥真菌生长的影响大小排序依次为pH、水分和温度,酸性土壤最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7.
四川宜宾大雪山大型真菌资源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宜宾筠连大雪山大型真菌种类进行的调查表明,该地区有大型真菌5纲,8目,23科,63种,包括食用菌35种,药用真菌6种,食药兼用菌3种,毒菌6种.这些结果为了解及合理开发利用宜宾蕈菌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绵阳市果园、针叶林及其交错带三种生境的秋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动态进行了研究.采用手拣法分离大型土壤动物,根据《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鉴定土壤动物标本.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标本762只,隶属23个类群,其中小杆目Rhabditida、正蚓目Lumbricida、等翅目Isoptetra及蜘蛛目Araneae为本研究优势类群.各生境中,果园的大型土壤动物最丰富,捕获460只,隶属17个类群,其中小杆目和正蚓目为果园优势类群;在交错带捕获207只大型土壤动物,隶属15个类群,其中小杆目、正蚓目、等翅目、蜘蛛目及膜翅目为交错带优势类群;针叶林大型土壤动物最少,仅捕获95只,隶属12个类群,其中等翅目和蜘蛛目为针叶林优势类群.三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如下:果园>交错带>针叶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具有一定的表聚现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呈递减趋势.从8月到11月,各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果园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与交错带的相似程度较高,而果园和交错带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均与针叶林的相似度较低.因此,果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群落的多样性最高,针叶林的最低,说明果园较针叶林更有利于土壤动物生存.  相似文献   

9.
一、以盐碱化草地土壤改良为基础 1.化学改良措施.如施用石膏和风化煤的方法进行土质改良.石膏对碱性土壤具有很好的改良效果.碱土中的碳酸钠被石膏置换,形成石灰和中性盐,消除了土壤碱性.同时钙离子可以代换土壤胶体土的钠离子,从而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要求便是施用的石膏要充分磨细.风化煤含有相当多的腐殖酸,可以改良土壤的碱性,降低土壤盐碱的危害,特别是酸性的风化煤粉,对碱化土壤的改良很有成效.  相似文献   

10.
应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白龟山水库周边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类群进行了初步研究.经调查发现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主要有四大类:好气性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自生固氮菌.其数量与类群主要集中在0~20 cm的表层土中,随着土层加深其数量明显减少.另外也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多目标决策的综合评价方法,对马尾松实生种子园子代测定林进行综合评选,依据对白砂国有林场11年生马尾松实生种子园的调查结果进行多性状综合优化选择,初步筛选出与永定对照(CK1)相比较生长量好且结实量高的家系70个,生长量最好且结实量最高的家系38个,这38个优良家系可以作为下一代种子园优先选择的建园材料。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针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减压内部沸腾提取法(内沸法),以乙醇为解吸剂,观察解吸剂的浓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固液比对马尾松中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在正交实验方法上通过实验确定马尾松中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各因素对马尾松针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的影响依提取温度、固体的质量与体积比(固液比)、提取时间、解吸剂浓度因素顺序降低,最佳的马尾松中黄酮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3min、解吸剂的浓度为70%、浸泡时间为120min、固液比为1∶1.6g/mL。  相似文献   

13.
以茂名市小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示范桉树人工林场不同品种和树龄的桉树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该站7种主要桉树和马尾松的地上不同部位的含水率和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四年生5号桉和窿缘桉的单株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几种桉树,也高于对照乔木马尾松。  相似文献   

14.
百岁山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东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梅州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调查时选取不同植物群落类型代表地段,进行样地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百岁山植被以人工林为主,有部分的次生灌木林和草丛;(2)百岁山植被主要有5个植物群落类型:马尾松-漆树-芒萁群落,木荷-漆树+鸭脚木-芒萁群落,木荷+马尾松-漆树-芒萁群落,五节芒-芒萁群落和盐肤木-芒萁群落。文章分析了各植物群落的特点,预测乡土树种优势将逐渐取代现有的人工种植树种,探讨了百岁山林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对由马尾松演替成的次生林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物种重要值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探讨此群落乔木树种的演替趋势,该林分群落多样性Simp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达0.8935和2.5036,显示该群落是相对稳定性较大的群落。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群落重要值分析表明马尾松和青冈是该群落的主要优势种。群落演替趋势说明,种质资源和土壤条件是影响该林分演替趋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对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以及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从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角度,对不同植被恢复调查样地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以及土壤呼吸在不同植被样地之间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大小排序为:乔灌混交林青檀任豆青冈侧柏阴香青檀+鞍叶羊蹄甲剑麻枫香湿地松吊丝竹湿地松+桉树桉树光板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也呈现缓慢增加,但土壤微生物量磷却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出现先升后降现象;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有机质、含氮量、脲酶活性等土壤肥力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以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植物为优势种的样地,其土壤微生物量明显大于外来物种湿地松和桉树为优势种的样地。因此,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使用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树种。  相似文献   

17.
对13年生马尾松天然林分优树子代测定结果表明:141个家系子代材积、树高、胸径的生长量差异均极显著。通过对各参试家系平均值的多重比较,根据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增益排秩,选出了Q检验显著的16个优良家系,平均材积、树高、胸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42.11%、12.90%和7.06%。在优良家系中评选优良单株58棵,其材积、树高、胸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56.83%、14.76%和8.72%。选择效果十分明显,可作为马尾松第2代育种材料进入育种群体。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毛虫害林分失叶量估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主要害虫,发生频繁、危害严重。林分失叶量可直接反映马尾松毛虫危害等级,但实测困难、费力。虫情级数具有预测林分失叶量的能力,据此提出一种间接估测马尾松毛虫害林分失叶量的方法。依据马尾松毛虫害林分失叶量与虫情级数的相关关系,以虫情级数作为林分失叶量估测的替代因子,提取5类光谱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及转换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和3类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同时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和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虫情级数进行模拟,确定最优估测方法与影响林分失叶量的主导因子,从而实现马尾松毛虫害林分失叶量与虫害等级的估测。以沙县为实验区,结果表明:(1)数量化理论Ⅰ、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虫情指数的总体估测精度分别为73.68%、70.10%;(2)影响虫情级数或林分失叶量的主导因子为DVI、坡度、坡向、高程,其中DVI的作用最大;(3)通过替代法,反映了沙县马尾松毛虫害林分失叶量的大致情况,危害程度以轻、中为主,只有极少部分区域灾害较为严重。所提出的间接估测马尾松毛虫害林分失叶量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