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萌 《神州学人》2017,(2):34-36
别人在问我学什么专业的时候,我总会卖个关子,只说学的是冷门,给那人5次机会去猜,一般都能猜对。如果没猜对的话,肯定是压根就没想到这个一般人从来不去想的学科。你也许已经猜出来了,我学的是考古。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招生》2003,(6):46-48
所谓的。冷门’专业,一般理解是那些招生和就业都比较困难的专业。这些专业有的因为社会的需求量比较小,有的则因为专业面过于狭窄,而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在的专业中,要用一个准确的标准来把专业划分为哪些是“冷门”,哪些是“热门”,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们所说的“冷门”和“热门”呢?也许看了这两个例子就会有所明白。  相似文献   

3.
时光荏苒,身为“工业工程人”一晃已有三年了,回首奋斗的路,酸甜苦辣皆在心头。记得第一次拿到印有“工业工程管理”几个大字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懵了:热门、冷门专业全考虑上了,最后倒是“服从分配”派上了用场,还偏偏给调到这么一个听都没听过的专业去了。头发一甩,自我安慰一番,算是我与工业工程——“IE”初次相识了。  相似文献   

4.
游珍 《高教论坛》2007,(1):105-107,7
“冷门”专业是最容易被各大高校忽略的边缘地带,学生心理压力大,就业局势差,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各高校应该重视对冷门专业的发展。冷门专业的院系要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对专业的合理规划,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增加学生的“专业”性,使得学生热爱专业,并能学以致用,发挥所长。  相似文献   

5.
分析高校专业"冷"与"热"辩证关系,探讨"冷门"专业大学生就业策略.  相似文献   

6.
专业,常常被人们冠以“热门”和“冷门”之说,很多人也承认专业有“冷热”之分,这就让我们的志愿填报有一个疑惑:专业如何选?如果我们真的面临着“热门”和“冷门”的选择,该如何取舍?这里,本刊对浙江大学招办主任程艺进行了访谈,就如何看待专业的冷热及怎样选择专业的问题,她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也许,这就是我们解决疑惑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7.
牺牲热门专业受最好的教育毛烨(证券公司研究员,经济学硕士):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的话,我更愿意到名校念数学等相对冷门的基础学科,而不是到二流大学学经济。名校师资强,讲座多,有学术氛围,身边的同学又相对更为优秀,这些都是一般院校没法比的。况且,一些冷门专业是基础,比如学好了数学,再学计算机或者经济都很容易。本科是通才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打基础,以暂时牺牲热门专业为代价来受全国最好的教育是值得的,专业方面的缺陷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弥补。冷与热是变化着的许健(包装工程专业本科生):当初为了进名校,我选择了服从调剂。看到录取通知书…  相似文献   

8.
“冷门有时成了热门,热门常常也没门”,这是近些年关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之间联系的一个比喻  相似文献   

9.
当同学在职中遇到我时都觉得不可置信,因为在他们眼中像我这种考进普高重点班的学生是不可能来读职中的,读职中也就不说了,出乎意料的是我还选择了全校较为冷门的导游专业,而且他们也认为我不适合这个专业。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我报考了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悲悲喜喜,终于学完了全部课程,相继拿到了专科、本科学历。相比而言,我的结业速度要比同期的考生快了许多,很多朋友问我何以这么快就走完了这艰苦的自考之路,也许是经历让我有了经验,自考的路上,我有我的五“板斧”。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阅读》2009,(5):9-10
有一些专业听起来枯燥冷僻,对应的职业也显得不张扬。专业录取的分数线也往往不高,甚至大部分生源都来自专业调剂,但往往在就业时可以和一些对口单位“无缝对接”,加上招生人数少,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因此毕业生在考研或找工作时反倒占据优势,这样,“冷门小径”最后变蔚了就业的阳光大道。图书档案学类旗下的档隶学、图书馆学专业就是这样的“冷专业”。 国贸、法学、计算机……这些昔日让考生“挤破头”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却成了“鸡肋”。而档案学、图书馆学……这些考生一度避而远之的“冷门”,最后却被证明是一只成就未来的“金饭碗”。其奥秘何在?  相似文献   

12.
也许有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要选择报考这个外人看来又苦又冷的专业.我的回答是:我选择,我喜欢!当然,只有在你深入了解它之后,才会明白过来.  相似文献   

13.
论文     
说是费九牛二虎之力,别人会说我夸张;说是不费吹灰之力,别人会说我吹牛。准确地说,我是正正经经认认真真地学了好长时间才通过自学考试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诸多课程,最后只剩毕业论文了,如同得意之作只剩下结尾,或像怀孕妇女临近预产期,免不了兴奋,免不了紧张。我把这消息告之  相似文献   

14.
有一些专业听起来枯燥冷僻,对应的职业也显得不张扬,专业录取的分数线也往往不高,甚至大部分生源都来自专业调剂,但往往在就业时可以和一些对口单位“无缝对接”,加上招生人数少,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因此毕业生在考研或找工作时反倒占据优势,这样,“冷门小径”最后变成了就业的阳光大道。图书档案学类旗下的档案学、图书馆学专业就是这样的“冷专业”。  相似文献   

15.
2020年7月,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引发热议。有质疑的声音:“考古学专业冷门,未来可能找不到工作。”有认可的声音:“不必为了别人的想法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钟同学自己说:“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啊。”钟同学的发声也得到了将考古视为毕生事业的樊锦诗先生的支持,她寄语:“抱定宗旨,不忘初心,做胸怀天下的新青年。”在这个报考志愿的背后,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很怕被人问到现在学的是什么专业,因为一旦回答"新闻学",别人就会立刻问道:"新闻学还有研究生?你们学的什么呀?新闻有什么好研究的?"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倒不是因为我不知道我自己学的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而是我觉得对一个外行人讲述这个专业性质的问题实在是一件很费神费力的事情。于是每每有人问到这类问题时,我总是用"一个专业有一个专业的特点,这个很复杂,你不明白是很正常的,毕竟你不是学这个的"来敷衍了事。然而,闲下来以后,自己仔细想想觉得有必要向非新闻专业的人们说些什么,也正好与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得好: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会化成现在学专业的血与泪。老师呢,会安慰我们:"以后你们工作就好了。"后来我发现确实好了,因为学的基本用不上。别人问起我什么专业的时候,我会认真地答道:金融。再问我希望以后做什么工作的时候,臣妾只想回答:"炼金术  相似文献   

18.
秦风 《八小时以外》2010,(10):34-35
女儿大一就“毕业”了,是学不下去了,当时她自己选的新闻专业,却不想继续读下去,我不知道她到底想干什么?! 1997年和前夫离婚的时候,女儿刚9岁,当时判给了前夫,和爷爷奶奶生活,我也常去看她。她比较内向,学习一直在年级前三名,我很高兴,希望以后她能顺利地考上大学,然后有个稳定的工作,再找个对象结婚生子。也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高考前三天,她突然失踪了!  相似文献   

19.
论文     
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别人会说我夸张;说是不费吹灰之力,有人又会说我吹牛。准确地说,我是正正经经认认真真地学了好长时间,才通过自修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诸多课程的考试,最后只剩写毕业论文了。如同怀孕临近预产期,免不了兴奋和紧张。  相似文献   

20.
热线问答     
你的压力我知道,你的心事我明了,求职的困惑我也曾历经,相同的路不同的经历我们为你答疑解惑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大二的男生。我学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但感觉整天面对着机器,以后工作肯定会很无聊的,但我已经学这个了。而听别人说这个专业的就业也还好,所以我感觉不知怎么是好!你能否给我分析一下,这个专业的具体工作去向、就业前景和工资水平?有些观点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