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蚂蚁很小,但是品种多、纪律好、等级森严,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组织。探究蚂蚁组织,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几种蚂蚁的生存之道。撒“路标”的织蚁非洲等原始森林里,有一种叫织蚁的树栖蚂蚁。这种蚂蚁用它们的幼虫吐出来的丝,将成千上万的小树枝和树叶连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尼西亚,气候炎热、潮湿,很适合蚂蚁生长。那里集中了大约100多种蚂蚁,会织巢的蚂蚁叫织巢蚁,就是其中的一种。织巢蚁不大,喜欢群居生活,常常一小群一小群地生活在树上。树对它们来讲,是一个既安全又舒适的地方,而且也利于它们织巢。织巢蚁很勤劳。它们先是蹲在一张树叶上,然后想办法把自己身旁的另一张叶子也拉过来。把两片叶子拉到一起,对蚂蚁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得靠织巢蚁强有力的牙齿才能做到。而且这不能是单个织巢蚁的举动,它们总是齐心合力来共同完成这项工程。当有一只织巢蚁把两片树叶拉到一起之后,就会有其它的织巢蚁跑过来,往树叶中间吐唾沫。原来,这些唾沫就是粘性很强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3.
法老蚁(一种视力较差的膜翅类小蚂蚁)怎么才能找到回巢的路?《自然》周刊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它们认路其实依靠的是几何学。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的两名信息学研究员和一名昆虫学专家对工蚁寻找回巢之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众多蚂蚁种群中,负责采集食物的都是工蚁。要在一个比蚁穴险恶万分的环境中进行工作,这些“失明”的蚂蚁必须懂得如何给自己定位。一些蚂蚁会在地上留下树形的信息素网,这些宝贵的线索能将发现食物的地点和蚁穴联系起来,别的蚂蚁可以通过它们来找到行进路线。曾经有研究者认为,蚂蚁识途的秘密和信息素分子的化学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4.
蚂蚁的智慧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蚁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我是老大我怕谁巨大的蚁穴里,成千上万只蚂蚁有条不紊地生活着,蚁后是它们的绝对权威。可是,为什么蚂蚁臣民们会如此忠诚地拥戴它们的蚁后?万一有一只强大的雌蚁出来挑战蚁后的权威,蚁后该怎么应付呢?科学家观察了巴西的个巨蚁群。他们发现,当至高无上的权力受到挑战时,蚁后会反复用自己的针…  相似文献   

5.
蚂蚁趣闻     
董青 《中学科技》2009,(10):18-18
蚂蚁“农夫”人类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动物,身材小巧的蚂蚁同样也会务农,只不过它们从事的是真菌生产。最著名的“农夫”蚂蚁当属切叶蚁,它们大量地收集树叶,并将其切成小块带回蚁穴。这些树叶并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用以培育并收获真菌,真菌才是切叶蚁的美食。  相似文献   

6.
亚马孙河热带雨林有一种叫蚁熊的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蚁兽。它们每天要吃掉1.6亿只蚂蚁。然而,这些蚁熊扒开蚁穴吃蚂蚁的时候,一次最多为500只,然后径直去寻找下一个目标。蚁熊们或许明  相似文献   

7.
《蚂蚁的本领》阅读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的本事远不止于此。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皮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  相似文献   

8.
聪明的蚂蚁     
目前在地球上,蚂蚁的种类达8000种。至于它的总数,据估计已经超过千万亿只。亿万年来,不被人们注意的小蚂蚁不断地繁衍壮大,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自己的世界,从一些小家族发展成庞大的蚂蚁“王国”。超大型特别群体据不完全统计,地球上至少有4种蚂蚁组成了超大型的群体,它们包括几百个连成网络的蚁穴,连结这些蚁穴的“通道”长达数百千米。在爱沙尼亚原始森林中发现的“蚂蚁城”,面积为1.9平方千米,筑有蚁窝1005个,每个窝里生活着100多万只蚂蚁。整个“蚂蚁城”设计得整齐美观,井井有条。蚂蚁用小树枝把蚁窝建在树墩附近,高度和大小都有一定…  相似文献   

9.
蚁穴探秘     
地球上生活着1万多种蚂蚁,它们中大部分都在地下建筑自己的巢穴。入口:蚁穴的每一个入口都有兵蚁把守。他们是不知疲倦尽心尽职的卫兵,每一个出入的工蚁都必须用触角与兵蚁接触,让兵蚁来鉴别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0.
蚂蚁农艺师     
如果在农田中看到蚂蚁,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会认为这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当你不小心掘开了一个纵深达到数米方圆足有几十平方米的蚁穴,看到密密麻麻的蚂蚁和蚁卵以及被它们储存起来的大量粮食和昆虫尸体等,你通常会感到毛骨悚然,随之本能地感到这种弱小  相似文献   

11.
一蚁[法国]莫洛亚无数褐色的小怪物,在那嵌着两片玻璃的纸盒里骚动着,工作着。卖蚁人给了它们一点儿沙,它们便在沙里掘下一些坑道。当中有一只比较大的蚂蚁,差不多始终伏着不动,这是其余的蚂蚁敬谨供养着的蚁后。“这些蚂蚁是毫不要人照顾的”,卖蚁人说,“只要每月人在这洞口投下一滴蜜就够了……仅一滴……蚂蚁自己会将它运走并将它分派的”。“一个月只要一滴吗?”年轻的女人说,“一滴蜜便可以把这许多蚂蚁养活一个月吗?”她头上戴着一顶阔边的白草帽,身上穿着一件花罗的褂子。她的两臂是赤裸着的。卖蚁人凄寂地瞧着她。  相似文献   

12.
一个小男孩在生物课得知: 蚂蚁之间主要是通过气味来联系的。当一窝蚂蚁的某一只死了时,其他蚂蚁就会把它的尸体搬到公墓去。于是他有了如下试验: 先找到蚂蚁公墓,在那里收集了一些被太阳晒干了的死蚂蚁,然后把它们揉搓成粉末,撒到正在蚁穴口踱来踱去的“卫兵”身上。等不了几分钟,洞穴里的蚂  相似文献   

13.
蚂蚁奇趣     
酸蚂蚁在我国云南傣族居住区,生活着一种酸蚁,可用它来做醋食用。它在栎树上搭巢结包,人们把篮球大小的蚁包取回,放在锅中煮沸,滤去蚂蚁,汤液加点盐,冷却后便可以当醋食用。义气蚁在爪哇和新加坡一带,有种体形很大的“义气蚁”,若有一只蚂蚁被捉,同伴见了会像箭一样飞来营救,咬住捕捉者的  相似文献   

14.
求职的颜色     
有人做过有趣的实验:在蚁穴不远处摆放食物,观察一向聪明的蚂蚁如何行动。在离蚁穴一米处放一块骨头,一只正在巡逻的蚂蚁发现了目标,在旁边闻一阵、啃几口后,转头快速往回走。显然,它知道自己搬不走如此丰厚硕大的大餐,必须回去招援兵。在蚂蚁返回的路上又摆放一块碎肉,蚂蚁很快发现了啃吃几口后,继续奔向洞口。很快,几十只蚂蚁排着队从洞口爬了出来。它们停在碎肉处,各尽其责,不一会功夫就齐心协力地将碎肉运回了蚁穴。十几分钟过去了,蚂蚁们寂然无声,没有一只出来。显然它们都在家中享受大餐,就连那只巡逻兵也早把那块硕大的骨头忘得一干…  相似文献   

15.
你也许没听说过吧,有种蚂蚁会种蘑菇。在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就生活着这种蚂蚁,名叫“切叶蚁”。切叶蚁平日整天在森林里爬来爬去, 寻找“切叶”的对象。要是哪一棵树被它们“相中” ,满树的叶子全会被它们的大颚切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有时它们也会危害果园里的果树, 当地的果农十分讨厌它们。  相似文献   

16.
科技前沿     
行军蚁会舍身填洞修路英国科学家研究中南美洲一种名叫Eciton burchellii的食肉性行军蚁,发现它们在浩浩荡荡穿越森林时,一旦遇到坑坑洼洼的地方,前面的蚂蚁便会用自己的身体将坑填平,以帮助后面的蚂蚁顺利行进。  相似文献   

17.
“在沙漠中生存着一种叫‘食金蚁’的蚁类,它们以金子和钻石为食。食金蚁所到之处,必然蕴藏着巨大的宝藏……”这本是澳洲土著口口相传的一首神秘民谣,但因为无人见过这种蚂蚁,所以人们一直以为它只是传说。然而,2012年1月,来自英国布鲁克林著名淘金家族的地质学家威尔斯·加布里,幸运地在澳洲沙漠找到了这种蕴含神秘力量的蚂蚁,并见识了它的神奇之处。  相似文献   

18.
蚂蚁随处可见,从古至今,它们就生活在人们的视野里,因此还出现了很多与它们有关的典故,谚语和成语,比如“蚂蚁搬家要下雨”、“千里之堤。清于蚁穴”等等,而所有人在童年,几乎都首为蚂蚁的可爱而驻足流连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知识小卡片畜牧蚁:蚜虫从植物身上汲取的汁自己用不完,多余的汁会从它们身上渗出来,是一种甜甜的分泌物,名叫蜜露。这种蜜露对蚂蚁有强大的吸引力。蚂蚁碰碰蚜虫,蚜虫就从腹部尖端喷出一小点蜜露,或是慢慢地在尖端挤出一小滴蜜露,给蚂蚁享用。为了报答蚜虫,蚂蚁就给蚜虫做“保镖”或“侍卫”,赶走各种想对蚜虫下手的昆虫。这种关系很像牧人与牲畜的关系,所以人们就给这类蚂蚁取名叫“畜牧蚁”。小茅鼠站在麦秆上看风景的时候,被一阵大风吹到了一棵吐蜜树上,小茅鼠害怕得直想哭。“天哪,这是什么地方啊?”就在这时候,一只蚂蚁…  相似文献   

20.
昆虫的家     
很多昆虫是出色的设计营造大师,它们给自己建造的复杂而精致的房子令人赞叹。蚂蚁的家可以说是一座庞大的地下城市,这些城市在森林脚下往往纵横达数十米之大,每一个蚁城的居民在五十万只以上。数不尽的蚂蚁在蚁穴与工地之间匆匆往来,它们纤细的脚居然在土地上踏成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