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系统论,按照投入、处理、产出和环境的关系逻辑构建包含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实施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4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的珠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标准差法、TOPSIS法和TOPDIS法构建组合模型,运用珠三角9市2018年和2019年有关数据平均值对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改进路径。研究发现:珠三角各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广州科技创新环境最好,深圳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实施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排名均为第一;各城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中,广州和深圳分别要考虑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佛山、珠海等其他地市均要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额为首要考虑因素。基于实证结果,从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科技投入保障和差异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构建等方面,提出促进珠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信息熵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包括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和创新产出等维度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进而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并计算熵权重,对城市群城市进行综合排序.研究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不均衡性特征,部分城市创新能力短板明显.从建立有效的城市群创新协同机制和完善城市群科技服务体系方面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城市创新支撑、投入、产出和反馈能力4个维度构建皖江城市带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级数突变法对综合创新能力进行定量测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合肥和芜湖各项城市创新能力处在较高水平,而其它城市的各项创新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城市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依据研究结论,从建立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多极、形成核心城市辐射与区域城市联动发展机制、寻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科学把握创新投入、产出效应等方面给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六个国内外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这些指标的共同特点包括都采取了综合性指标体系取代单一指标;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以客观性指标为主;指标体系多为投入-产出型,逐渐大到政策体制、创新环境方面;强调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家创新能力评价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部省份甘肃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4个反映创新基础、创新投入、企业创新、科技惠民及创新产出方面的指标,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因子分析评价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会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企业的投入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因此本文从速度特征的视角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综合评价问题,从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实施能力投入、创新产出三个维度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从三个维度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静态评价,进而从速度特征的视角,基于时间维度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分析出其三个维度的变化速度状态以及变化速度趋势,并以我国31个省区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实施能力投入、创新产出等共同决定,各方面的动态变化都将引起总体创新能力的变动,且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尚有不足之处,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创新指数是当前国内外评价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选取全球创新指数等7个国内外典型创新指数,探讨创新能力评价框架的构建特点与创新指标选取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基于投入-产出为基础的创新过程是构建国内外创新能力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模型;(2)创新环境逐步成为国内外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3)特定区域创新能力指标框架的构建依据具有明显的地区发展导向;(4)科技人力资源类指标、专利产出类指标是评价必选指标;(5)设立结构性指标是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准则;(6)定性指标在制度创新类指标、创新服务类指标与创新环境类指标等指标选取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8.
刘凤朝  孙玉涛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49-1755
在FP&S和M&J模型改进的基础上,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三个维度建立国家创新能力构成的三维模型,以三维模型作为理论依据,借鉴已有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案,构建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中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测度;在综合测度的基础上,提炼出表征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运用核心指标对上述国家创新能力进行了二次测度。两步测度的结果显示,可以运用少数核心指标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9.
姜铸  张永超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60-64,69
根据服务化战略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支撑能力、创新转化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4个维度构建服务化战略下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选择使用差异性服务化战略的两家制造企业进行评价,发现不同服务化战略对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提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凌  陈劲  王飞绒 《科学学研究》2008,26(1):215-222
 在研究国内外城市竞争力、创新经济、创新能力相关评价体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衡量创新型城市发展建设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希望为我国当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期帮助国内各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该指标体系包含创新活动产出效率、创新资源投入水平、创新体系运行状况三个方面共计23个指标,凸显了当前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重点,为我国各省市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理想的借鉴方案,具有较先进的理论发展内涵和较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客观、准确地比较万亿GDP城市的创新能力,确定城市创新能力比较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是基础和核心。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及创新成果产出的特征,选取比较指标。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再利用变异系数法、熵权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结合最小鉴别信息原理构建组合赋权模型对万亿GDP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为创新效率、创新实现、创新提升3个因子;万亿GDP城市整体创新能力一般,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有北京、深圳、上海、广州;不同城市的创新能力有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创新能力强于中西部地区。最后,结合重要影响因素,对如何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北省,能够使其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将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会产生重大作用。在创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因子分析,对湖北省各地级市州的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得出13个地方的创新排名。结果表明,各地级市州的农业创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统一或主流的观点,缺乏成熟的评价理论指导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通过梳理分析国内理论界和实践界提出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剖析现有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缺陷性,提出了从城市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两方面构建创新资源能力综合指数评价创新型城市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论文围绕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及其有效的评价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内容:首先,总结和部分完善了基于顶层设计城市运行体征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专家系统模型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城市居住环境、社会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营运行等6个维度,包括17个要素、25个指标,构建了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最后,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大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作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从城市运行综合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城市运行体征健康优劣由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  相似文献   

15.
以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并根据其特点,通过对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分析,建立一套能源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利用云模型在电力企业技术能力评价上,构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得出企业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证明该模型的正确性,提出提高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面临从竞争优势构建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挑战。已有的动态能力研究尚未深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的独特动态能力及其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分析来自浙江省的三个智慧城市案例,剖析了案例城市如何发展动态能力、组合使用动态能力以实现智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识别了三组智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能力,分别是生态系统感知能力、生态系统捕获能力和生态系统重新配置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生态主通过协同技术创新和制度公平的统一价值主张,协同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多元参与机制,协同数据开放和数据保护的数字治理机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将动态能力的作用边界从组织内部延伸至创新生态系统,将动态能力的后果分析从竞争力构建转向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动态能力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为智慧城市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对其创新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影响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非常重要。首先对创新型企业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分析影响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16年我国31省市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Matlab软件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发现:一是我国各省市科技创新能力两极化严重,共分为4个梯队,北京位居榜首,江苏、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次之,安徽等中部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基础的省市紧随其后,而青海、西藏等内陆不发达省市则较为落后。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省市的共有特征表现在四方面:分别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高、原始创新能力强、良好的创新资源和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最后针对模型评价结果,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主要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目标达成模式、影响因素分析及开放式创新角度构建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指标体系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借助问卷调查对理论框架中初步设置的指标维度进行实证筛选,最终构建由6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区域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水平等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而,在分析分布密度(SPREAD)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高度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等、小样本适应性、训练速度快、模糊处理等特点,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