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HMM模型是一个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统计模型.针对旋转机械升降速过程振动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利用SOFM神经网络对振动信号进行矢量量化,并用量化后的序列训练HMM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旋转机械升降速过程进行故障诊断.实验证明该方法是此过程的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
针对船用往复式二级空压机振动信号非线性、非平稳性问题,利用振动信号辨识故障,综合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信号处理优势,提出一种将EEMD能量熵和奇异值熵与SVM融合的船用空压机故障诊断方法。模拟正常状态和4种故障状态进行故障诊断实验。采集的振动信号用小波降噪法进行处理。为模拟船用空压机实际工作环境,在EEMD处理过程中加入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噪比7.5 dB)。以相关性为评价指标选取各状态下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并以每个IMF的能量熵和奇异值熵作为特征值,采用SVM分类器识别故障。实验表明:与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和SVM等故障诊断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更有效地识别故障。该方法在实船应用中获得较好的诊断效果,可为现代船舶智能故障诊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船舶柴油机拉缸故障振动诊断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船舶柴油机“拉缸”故障的表现和产生原因,比较对此故障进行诊断的传统方法,着重分析缸体振动信号、声发射信号和柴油机扭振信号等3种振动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最后提出采用扭振信号结合缸体振动的时域信号进行拉缸故障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选择合适的信号动态指标,分析振动信号的混合时域特征并结合图论算法分析数据特征间的相关关系,对轴承故障类型进行识别,以达到轴承故障诊断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无向图邻接矩阵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实现对每个特征值数据的整体表达,相较于常规的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机床变速箱中存在轴不平衡、轴不对中及齿轮磨损等故障,在研究各故障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信号特征基础上,建立了轴故障信号与齿轮振动信号特征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某卧式车床变速箱故障进行诊断,取得了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的诊断结果,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及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船舶推进永磁同步电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非平稳性和多分量性的振动故障信号,利用变分模态分解按照预设尺度将故障信号分解为K个模态分量,根据各个模态分量与原信号的相对熵值大小去除伪分量,提取最佳信号分量,利于果蝇优化算法动态调整搜索步长,搜寻影响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识别精度的超参数的最佳组合,最后将特征向量输入参数优化后的LSSVM进行故障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优化LSSVM的振动故障诊断方法,对于永磁同步电机振动故障类别具有很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7.
根据Gabor变换理论,提出了基于Gabor变换的故障诊断技术。根据Gabor变换高质量的时频分布,在时频域中通过时频通域设计时频滤波器,用来提取特定信号分量,滤除时频平面中高斯白噪声。仿真信号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机械系统中振动信号的分析与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给出并分析了应用优化包络谱方法对处于复杂干扰振动背景下的滚动轴承的内环和滚珠的早期故障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9.
相位信息在旋转机械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取多路信号正确的相位信息 ,必须采取同时刻采样保持。介绍了一种能够实现多路信号同时刻采样保持的并行采样方法 ,给出了硬件连接电路 ,并就两种不同的软件结构和编程思想讨论了门控信号对于提高采样频率上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集装箱桥吊工况的模拟和振动监测研究,探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用于桥吊状态监测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并对桥吊振动信号AR(自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功率谱估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序列分析对集装箱桥吊的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气缸盖振动的自回归谱分析与状态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监测柴油机气缸盖振动信号,分别采用自回归谱方法和Fourier谱方法作分析处理,对柴油机进行状态监测.研究气阀敲击及气缸内燃气激励引起的气缸盖振动特征,并给出适合于柴油机振动状态监测的判据.研究表明,利用气缸盖振动信号监测运行中气阀间隙的变化和各气缸内负荷的变化是有效和可行的;基于参数法的自回归谱分析比Fourier方法估计得到的谱线更光滑,频率定位更准确,更适合于柴油机的状态监测.  相似文献   

12.
基于振动力量训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振动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手段,分为局部振动力量训练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能明显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和抗冲击、缓冲能力。对振动力量训练的生理机制、急性影响、长期适应进行了综述,并对振动力量训练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lili在广泛收集、阅读、消化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实践上论证了振动力量训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和运动康复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2014年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交流论文为例,全身振动训练为主题,从全身振动训练促进竞技水平研究、全身振动训练在运动康复中的研究与应用、全身振动训练机制研究新进展、全身振动训练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体育和临床康复研究人员有所裨益。结果表明:全身振动训练对人体肌肉强度和力量、体成分、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以及对临床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的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效应依赖于振动台的类型、频率、强度和时间。尽管一般认为高频全身振动对人体是有益的,低频全身振动对人体是不利的,但如何建立相对完善有效的全身振动训练理论体系,制定具体的理想振动参数来指导临床疾病的康复治疗,仍需要大样本试验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基于BP神经网络与时间序列分析的柴油机故障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时间序列分析和神经网络相结合应用于柴油机振动故障诊断.从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果中提取柴油机故障的特征参数,然后以此建立相应的神经网络,识别柴油机的运行故障,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讨论柴油机气阀间隙异常的诊断和柴油机负荷状态的识别,并给出振动特征参数与柴油机工作状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固体低频内耗的力学模型及其测量的研究进展.固体的内耗有滞弹性和粘弹性内耗,低频内耗常用的测量方法有自由衰减法和强迫振动法.固体内耗的典型力学模型有两参量和三参量的Voigt模型和Maxwell模型,都可用来描述固体内耗,但都有一定局限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理想的力学模型来描述粘弹性内耗,尤其是非线性粘弹性内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田径运动员进行8周振动训练,对比训练前后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及身体成分的变化,旨在了解数周振动训练对提高下肢爆发力的作用,探讨振动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为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20名青年男性田径运动员,随机分为振动组10人,对照组10人。振动组采用振动训练台30 Hz频率、2 mm振幅对下肢进行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对照组则进行8周传统的下肢力量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成分测试和下蹲跳测试(CMJ)测试。结果显示,振动组与对照组8周训练前后CMJ成绩出现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骨骼肌含量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振动组与对照组组间CMJ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骼肌含量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8周振动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且效果比传统器械力量训练更为明显,但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组成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跳板跳水起跳阶段人板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将跳水板简化为外伸梁,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跳水板在受外力时,跳板的力学特性,固有振动频率和人板系统的运动模式,为在运动实践中如何使人板系统协调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跳水的动态性能,人板系统的运动仿真,跳水运动技术诊断,运动优化以及有关理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振动训练同振幅不同频率与振动时间对血流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全身振动训练法(WBV)对增加皮肤血流量(SBF)有影响。但特定频率振动或不同振动持续时间对皮肤血流量的影响相关研究并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振动频率下,前臂血流量变化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振动持续时间对皮肤血流量的影响变化。方法:选取22名普通高校学校生随机分入两组分别为30 Hz组与50 Hz组,每名受试者前臂被动振动10 min,观察振动期间及振动后恢复阶段10 min皮肤血流量变化情况。结果:1)30 Hz组和50 Hz组在振动训练开始的前4 min内前臂皮肤血流量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2)30 Hz组和50 Hz组SBF均在振动训练开始后5 min达到峰值,在振动的5~10 min中,两组皮肤血流量均保持较高值。3)在恢复期,30 Hz组皮肤血流量低于初始基线值,而50 Hz组皮肤血流量保持高于初始基线值。结论:30 Hz组与50 Hz组皮肤血流量在5 min内均有显著性升高,50 Hz组升高更加明显,并且在振动结束后恢复阶段血管收缩速度减慢,皮肤血流量加速现象保持持久,50 Hz振动可能对于加强训练者循环功能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型汽轮发电机运行时,定子绕组端部的振动,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起:一是绕组电流与端部漏磁场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二倍频振动;二是定子铁芯的椭圆振动。为了了解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的振动特性,使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固有频率避开100Hz。本文简要介绍了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试验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测试系统的组成,测点布置以及CRAS模态分析软件的功能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