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政经资讯     
话语“改革是让人‘换饭碗’,而不是让人‘丢饭碗’,改革是人才流动,而不是人才流失。”——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罗保铭“我们常讲‘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不能只当作口号喊。”——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若不解决房地产市场中的官商勾结,所有的宏观调控都收效甚微。”——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认为养猪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事情等等,都是传统的、陈腐的观念。”——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呼吁媒体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大家都一块毕业的,在学校你还不如我呢,怎么你就上去了我没上去,这不就心理不平衡了吗?心理一…  相似文献   

2.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3.
张晋  孙岭 《声屏世界》2000,(7):52-52
述评并不是电视的优势,电视是通过强烈的现场感、画面和声音来感染人,评论性的节目如何使声画对位,达到‘论’的效果,让人看下去,让人觉得好看,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这是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4.
声音     
《网络传播》2007,(12):93-93
“很多新媒体内容提供者喜欢贴一个‘杂志’的标签。他们没有印刷版,只是弄一个网站,时不时更新内容,然后管自己叫‘杂志’,你能怎么办?说它不是杂志吗?它的进入门槛如此之低,几乎人人都可以建一个网站,然后管自己叫‘杂志’。比如Blog,是杂志吗?我不知道,我不是排外的人,我会说,OK,这是一个没有出版周期的杂志。”  相似文献   

5.
丹麦瑞典的“完美假球”结束后,我的同事巧舌如簧,说什么“他们不是在打假球,而是在合理地利用游戏规则”,我说“他们的确没有违反游戏规则,但仅从道德乃至体育精神的层面来看,即便是‘疑似假球’,也足以让人作呕”。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的大潮中,许多媒体面临着转变观念,且尚在试水之时,而作为行业期刊的《中国航务周刊》,自创办之日就别无选择地身处市场,凡十八载,勇立潮头,历久弥坚,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与我面对而坐的倪玮社长,高大、帅气,目光坚定。回首往事,倒是一副气定神闲。对于我们,‘转企’已经不是问题了,需要做的事是‘改制’。倪玮如是说。  相似文献   

7.
若谷先生曾为罗元贞、孙玄常先生的诗集、文集无法出版遗憾离世而唏嘘不已。为此,他专在《出版发行研究》上撰文,抒发万端感慨,他说:“罗、孙二先生诗文的文化价值,退稿的编辑未必不知道”,“但我明明看到许多毫无文化价值可言的书,堂而皇之地摆在书店里,我不禁生出疑问:出版社出书究竟为了什么?”“看来原因不在‘眼力’上,而在于‘钱力’。……时下,‘眼力’与‘钱力’较量,‘眼力’多半要败下阵来。如今出版社出书的目的,是不言自明的。”若谷先生的感慨,让人深感力透纸背的愤懑与无奈。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  相似文献   

8.
角色是在表演过程中塑造出来的,因此,提到角色就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表演.主持人角色化就意味着主持人要表演.长期以来,关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到底要不要表演,在我国理论界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持反对意见的论点是:“主持人的屏幕形象不是表演,而是其整体自我的某个侧面──‘非我’的具体体现,是自我中的‘非我’,‘非我’中的自我.”“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同于生活中的自己,这不是表演,而是社会行为的自我调节.”“主持人不是演员,无需表演。”等等.持肯定意见的人则提出了以下论点:“在假定条件下工作就需要借助表演。…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个老翁接到女婿让他代买“否”的信,到处打听也没有,他戴上老花镜又仔细看后,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于是,他跑到街上买了几斤杏,写了封信,托人捎去。信是一首打油诗:“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你翁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有个学生在送给老师枇杷的附信上,把“枇杷”写成“琵琶”。老师见后痛心地说:“‘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只因这个学生“枇杷”、“琵琶”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11.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27):13-13
“飞机很快就要降落了,请系好安全带。”;“新官要理旧事,还债也是政绩。”;“一人结婚,全村随礼;一家死人,全村举丧。”;“这简直像是出身论蔓延到研究生招考当中了。”;“明明是中国话,我怎么就听不懂他们说啥呢?!”;“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公众享受着科学冢带来的科技成果,却不知道科学家是谁。”;“我们希望撤军决定是伊拉克人根据伊拉克的时间表做出的。而不是恐怖分子的时闻表。”;“如果卢森堡在全民公决中对欧宪说不,那就意味着朝宪法脑部开了最后一枪。”;“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初步实现‘形似’,但从‘形似’到‘神似’还将有一个漫长过程,而最近连续发生的银行大案,更说明了‘神似’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如果犯罪嫌疑人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一些冤假错案可能也不会发生。”;“能管、不能罚;能礼、不能兵。”;“离开了中国,国会山不知道要冷清多少”。  相似文献   

12.
去年《读书》第一期载罗志野同志《不是拜伦的诗》一文,原文很短,照录如下: “去年一月十三日《光明日报》‘东风’上发表了杨静仁同志写的一首诗‘访罗马利亚诗二首’,其中有两句: ‘严冬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拜伦不朽的警句, 对达契亚人的子孙们……’这诗显然不是拜伦的,而是雪莱的,一翻开《西风颂》十四行组诗,最后一首的最后一行:  相似文献   

13.
尚杰 《网络传播》2007,(4):84-85
“以往所有的文化争论,由于网络的插足,几乎变得失去了意义,比如关于‘中体西用’的问题,或者说,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孰为‘本’孰为‘末’——我说这个争论正在因为网络社会的崛起而变得失去意义,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网络改变了所有国家的人。”  相似文献   

14.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06,(37):16-16
“我确信两人的随行人员都会尽力让双方保持距离。你把它叫‘巨人的碰撞’也好,‘丛林之战’也好,无论你怎么叫,最可能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2005,(1):50-53
“网络的特性是‘反经典’的,因为网络是海量信息如江河一般川流不息,不断激起波浪,但却难以驻留,容易被人遗忘,而‘经典’的特性正是要被记住。我们希望能够抵抗这种遗忘的网络潮流,使传统的‘红色经典’在网络上找到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谣言是一种畸变形态的舆论。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客观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谣言从来就没有根绝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是一些报刊经常造谣的对象,深受谣言之苦。诚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失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的‘流言’。 即如今年,就有什么‘鼓动学潮’呀,‘谋做校长’呀.‘打落门牙’呀这些话。”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史料》2011,(4):14-14
胡小伟《钱锺书与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一文中说:"现在误以为常的‘天人合一’,反映了让天来迁就人的鲁莽;而孔子注《易》所说的‘人天合一’,则表达了人主动融于自然的和谐。可知一字之差,贻误后学多矣。"?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察传》中有这么一则故事,说的是宋国有一户姓丁的家里无井,需要经常派一个人外出取水,后来他家打了一口井,这个人就省下来了。丁氏因此对别人讲,‘我家穿了一眼井,得了一个人。’听这话的人却传成‘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消息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君感到奇怪,特地派人查问,才知道原来是省出一个劳力,而不是挖出一个人来。社会发展到今天,‘穿井得人’的传说大概是不攻自破的。但轻信和传播类似传言的现象在  相似文献   

19.
解析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在许多人都在感叹“娱乐当道”。的确,目前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迅猛变化,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文化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在社会上风行起娱乐的热潮。“‘电视娱乐热’让观众过足了‘娱乐’瘾。每逢‘非常周末’,观众就会‘欢乐总动员’,搭上‘幸福快车’,走进‘快乐大本营’,摆起‘七星大擂台’,或相约‘非常男女’,过一个‘快乐星期天’。‘娱乐’旋风感染了电视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2000年5月进行的北京居民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意愿的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收看娱乐综艺类节目的平均时长为46.3分钟,这一收视时长在本次调查所列的11类电视节目中,次于影视剧节目(74.8分钟),高于时事新闻类节目(38.3分钟),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20.
李红 《青年记者》2007,(8):30-31
在大众传播活动当中,传播并不是、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都传播出去,接收也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接收,他们在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当中都是有选择的。“对于传播中固有的选择行为,理论上一直未找到研究的焦点,直到后来卢因首次用‘把关人’(‘守门人’)比喻为做出选择行为的人。”由此,“把关人”的概念为大众传播当中的选择行为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卢因通过分析食物进入家庭的“渠道”,认为“把关人”的一系列选择行为受到正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