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佳 《海外英语》2014,(21):179-180
"信达雅"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指导翻译的原则,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该文旨在结合"信达雅",对罗经国和林语堂的《兰亭集序》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下简称罗译和林译),探讨"信达雅"理论在《兰亭集序》译本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亚历山大.蒲柏是十八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不可否认,他的名望也同样建立在他的翻译贡献上。本文旨在总结蒲柏之前的荷马译本之优劣,以及蒲柏译本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亚历山大.蒲柏是十八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不可否认,他的名望也同样建立在他的翻译贡献上。本文旨在总结蒲柏之前的荷马译本之优劣,以及蒲柏译本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从习语俗语、历史典故、方言等方面比较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三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莱尔译本和蓝诗玲译本)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他们的翻译方法也有很大差异。文章最后指出,这三个译本基本反映了三代人对鲁迅的理解和诠释,因而都拥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诗词歌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和文化价值.生态翻译学的兴起丰富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及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许渊冲译本(简称许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简称杨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文学翻译家孙仲旭和施成荣都曾翻译过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但他们在小说脏话部分的处理上出现了极大的差异.本文结合勒费弗尔理论对这种差异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得出译本语言的意识形态会受到译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两部译本中的脏话翻译进行评论,了解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体认翻译学(Embodied-Cognitive Translatology, ECT)认为,翻译是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对比译本间所体现的体认差异是对译者偏好、译语特征、翻译选择以及内在理据的发掘与证明。《离骚》大量的名物意象展现了作者体认机制,而其翻译则反映了译者基于原文进行“映射”与“创仿”的诸多手段。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利用ECT三要素框架对比代表中国译者、汉学家译者、中外合译三类典籍外译模式的许渊冲译本(2008),霍克斯译本(1985)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2001)在《离骚》72类名物翻译上的处理特征,探讨ECT框架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而剖析了三类译者的翻译偏好和译语特征,阐释了译本差异存在的主客因素,阐明了译者在两套核心原则映射间的位置与其译本呈现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学有效外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笔者选择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作为研究李白诗<静夜思>英译的理论基础,对国内外不同翻译家的一些英译本翻译展开研究,通过他们各自对同一首诗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译本的比较,并结合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理论对不同译本所产生的文学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是翻译诗的最佳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杨必的译作<名利场>被誉为"我国文学翻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她的译文不但忠实于原文,而且通晓流畅、自然传神,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也是翻译工作者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本文以<名利场>为例,试将多元系统论这一文化新视角和译本赏析这一翻译批评常用方法相结合,以期为传统翻译批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尤利西斯》作为乔伊斯的成名作,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译介热潮,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金隄以及萧乾、文洁若夫妇的两个译本。在比对金译本和萧译本翻译策略的同时,着力探讨萧译本最终获得更广泛关注的文本外因素。通过比较发现:其一、萧译本获得成功,其流畅的翻译策略因为更贴近读者而获青睐;其二、除了译者本人的贡献,读者、发行商、文学评论家共同参与,将翻译活动推向高潮。翻译活动不仅仅是文本生产,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学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和交际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在花文化翻译中的取舍,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并由翻译目的论分析了两译本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和交际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在花文化翻译中的取舍,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并由翻译目的论分析了两译本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以古汉语写成,多为三言、四言韵句,偶尔有些散句,是当之无愧的哲化诗.这里从阐释学视角出发,选取同时期不同译者的第一章译本-Arthur Waley(1934)和林语堂(1942)为文本材料对比探讨他们翻译的异同并分析他们译本的合理阐释,最后得出由于道德经原文本的开放性,在阐释多样性的空间里,一个合理阐释应包含有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关系.合理阐释的无限与有限的有机结合,可以为以后的诗歌翻译活动提供更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评析《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时,译界早有定论,即杨译本重异化的翻译策略,霍译本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目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视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这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巴金翻译的 《快乐王子集》是成功的译本,受到我国儿童的欢迎.现以翻译适应论为指导,以 《快乐王子集》中的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的译本为例,主要从语言维,交际维与文化维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的适应与选择,以期找到译者翻译得以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同为以人类体验认知为基础的关联翻译理论与转喻,必然有着一定联系.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运用直接翻译与问接翻译概念分析<红楼梦>杨译本中的转喻翻译,揭示用关联翻译理论可以解释<红楼梦>中的转喻翻译,同时指出译本某些地方采用完全意译的手法,没有很好的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满足译语接受者的期待,可以尝试运用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9.
翻译理论界"文化转向"的标志是伊塔马·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及吉恩·图里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的翻译规范理论(包括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本文以吉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观照,选取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不同时期的两个有影响力的译本(杨苡和孙致礼的译本),比较两译本在三个规范指导下各自的特点并找到译本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两个译者都遵循了各自所处时代的翻译规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客观地解释了不同时期的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20.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