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见的古代汉语习惯句式“何……为”“何以……为”,从词性和结构上看,传统认为“为”是语气助词。而朱振家先生的句法结构分析“为”是动词,是宾词前置句。文章论述了在个这句式中“为”作语气助词及“为”的用法。  相似文献   

2.
“何以……为”是古汉语中.袁示反问的固定结构,由“以……为何”句式发展而来,其中“何”是疑问代词(或称语气副词)作状语;“以”是动词或助动词,语义较复杂;“为”经常出现于句末,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的时间不可一刀切。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中,“何……为”与“何……之为”都是习见的固定结构,如果不深入分析它们的语法特点与作用,很容易使二者混淆起来。“何……为”(“何以……为”、“何故……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这个格式一般用来表示询问或反问。“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如“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汉书·  相似文献   

4.
“何以……为”与“何……之为”是文言文中两种不同的反问句式,二者外形相似而语义、语法结构相异,不能混为一谈。先说“何以……为”的句式。这种句式有时可以略加变化,成为“何……为”、“何故……为”、“何以为”、“奚以……为”、“曷……为”等。请看下面三个例句: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相似文献   

5.
再论“何以……为”句式李春玲关于古汉语中的“何以……为”句式,历来争议颇多,对于这种句式末尾“为”字的词性,主要有两种意见:1.语气词.以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宇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杨伯峻(《市汉语虚词》)等为代表。这种观点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于)……”和“对(于)……来说”,是表示两种语义的两种句式,使用的人很多,但弄错的人也不少。这是因为“对(于)……”和“对(于)……来说”,是不同的两种句式,又有共通之处,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自觉地用错、讲错了。本文拟就“对(于)……”和“对(于)……来说”两种句式的源流、外形、内因和特点。阐明其所以“同”,又何以“异”,以资鉴别。  相似文献   

7.
析“何以……为”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先秦古籍常常会遇到“何以……为”的句式。例如: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吾何以天下为?(《庄子·逍遥游》) (3)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  相似文献   

8.
谈“阿所”     
一《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曰:‘客何所为?’”“何所为”在这里询问事物,意思是“能干什么”。这“何所为”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示询问的习惯句式。这种习惯句式通常用“何所……”来表示。过去的语法书一般认为“何所……”这  相似文献   

9.
王泉 《考试周刊》2009,(23):211-212
“通过……使……”句式构成的句子是否是病句,一直以来都有争论。在确定“使”为介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致使范畴”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通过……使……”句是缺少主语的病句。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报,见某大报副刊版所载一文,对某作家一作品中“非要……”的句式提出了质疑。文章认为,无论在“京片子”中还是在规范的中国语式中,正确的用法应是“非要……不可”,若结尾没有“不可”,则语义恰恰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援引了“我非要去广州不可”和“我非要去广州”两个句子为例作了对照说明,认为它们的语义正好相反。对此笔者颇有异议,故于此不揣浅陋谈点管见,以请教于方家。愚认为,“非要……不可”与“非要…”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就以某大报副刊版所载一文列举的两个句子来说,其表  相似文献   

11.
罗敏 《文教资料》2010,(27):27-28
“谁1……谁2……”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前后照应的一种句式,其中,“谁”是非疑问用法,任指,有所指,在不知或不可明说的情况下,常使用这一句式,带有委婉的语用色彩,在逻辑一语法关系上表假设或条件。  相似文献   

12.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13.
章以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认为疑问代词“何”在句子可作宾语,定语;“何”用于副词“尝,乃,不,必”前构成“何尝”等结构,表示反问的语气,“何”用在助动脉“可是……”前,构成“何可”等结构,用在介词“以,为……”等前构成“何以……”等结构,并探讨了“何”同“如似……”等构成某种特殊意义的固定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经常听到或见到“非……不可”与“如何不如何两可”的句式。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这样的句式,所以用起来也就容易出毛病。先说“非……不可”。“非……不可”是一个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句式。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思想,比用直接肯定的句式更加坚决有力。因此,恰当运用,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一文中,在谈到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时说:“要彻底地解决  相似文献   

15.
反问句式“不亦……乎”之“亦”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情态副词“也”字,一为音节衬字,这两种理解均使反问语气缓和。一般“不亦……乎”句式反问气势较强,“亦”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之所以……,是因为……”句式是单句,不是复句。“……之所以……”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在这一句式中是主语部分;“是因为……”是判断动词“是”作谓语,介宾短语“因为……”作宾语,在这一句式中是谓语部分;“……之所以……,是因为……”是古代汉语中“……之所以……,以……也”这一单句形式的直接传承,具备完全句的全部特征,是典型的判断句。  相似文献   

17.
(一)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367页,例举《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史记·淮阴侯列传》“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解释说:“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从此书序言得知,通论部分系南开大学马汉麟先生负责编写的。参看1960年人民教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如何”、“若何”、“何若”、“谓何”  相似文献   

19.
区分语里意义和语表形式两个层面,从探讨意义和形式的关系角度研究“除了……都”句式。首先考察句式的减除关系,建立句式的语义模式,然后考察语义模式与语表结构形式的转换关系,最后进一步探讨句式的语义关系及其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最近,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最……之一”这样的句式,可是,对这个句式,不少人又是怀疑其谬的。今年三月五日《光明日报》就登了一则《“最好……之一”么?》的短论,认为既然是“最好”,就不能再加“之一”,否则,“好”也就不“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