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大学生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采用UCLA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生意义感问卷,选取408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相关性不显著;(2)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都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低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的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力更强。因此,大学生的孤独感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能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低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加剧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而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使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舟山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对舟山三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舟山大学生中有手机成瘾倾向的人数比例为30.50%,有手机成瘾的人数比例为18.50%。在实际的干预过程中,可以通过家庭、学校、自身三条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和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移动互联网在中国蓬勃发展,大学生作为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大社会群体,手机上网在大学校园已呈普及之势。手机上网对大学生学习有着正负影响。正面影响包括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延展课堂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课外师生互动等;负面影响包括干扰课堂学习、打乱课外学习计划、减少学习时间,依赖手机上网搜索答案降低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助长考试作弊等。消除手机上网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有效对策主要包括大学生加强自我修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实行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4.
高等数学是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涉及面广。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不少大学生经不住手机的诱惑,在高等数学课堂上发短信、上网,QQ,玩游戏等,严重影响了高数课堂教学效果。当然手机的一些功能,如拍照、录音、上网查资料等功能对高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帮助。本文通过手机对莆田学院学生高数课堂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办法,这将引导学生高数课堂上正确地使用手机,并促进高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手机、网络作为这个时代新兴不久的产物,其所具有的多功能性牢牢抓住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心,尤其是在校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从横向看,手机技术越来越先进,功能越来越多,几乎囊括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所有信息,纵向来看,手机是历史发展的信息产物,是时代前进和发展的证明。然而,其作为一种工具,是各种信息沟通的桥梁,却被使用者不合理地应用。本文将通过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象来说明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性,并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希望高职大学生能正确运用通讯工具。  相似文献   

6.
探讨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以3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进行为期2个月8周次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心理健康教育,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与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SFGT)自我评估问卷评价两组的干预效果。干预组手机成瘾倾向在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前后,MPAI的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sig.<0.05),手机使用时间明显减少、依赖程度减轻,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异(sig.>0.05)。结果表明,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有一定的积极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学生自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及性别差异.方法:选取138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完成自尊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采用SPSS 20.0软件整理和分析数据.结果:医学生手机成瘾总分为(36.57±11.04)分,检出率为18.55%.自尊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和特点,研究者采用熊婕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韶关学院3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1.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手机依赖情况。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大学生群体中仍旧有比较严重的手机依赖现象,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9.
了解南京市某医学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探索其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网络成瘾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28名医学生进行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41%,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在上网目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网络成瘾及其倾向与家庭来源、与父母的沟通、缺课上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有关联。结论为医学生中网络成瘾状况值得重视,必须针对相关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媒体越来越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个性心理等方面。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学院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分析了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现状,进一步阐述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备品。手机上网较电脑而言更加便捷,加之微信、飞信、QQ等聊天软件的出现使得手机互联网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主动占领手机互联网这一新阵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能量,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近三年,有很多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使用对睡眠的影响做了探究,得出了手机使用会影响日间功能障碍、主观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等的结论,以及手机使用与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和调节作用.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已经达到97.5%,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利用当前的技术深入探究手机使用与睡眠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2011年的时候,智能手机得到普及。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支付方式、娱乐方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手机已然是我们人类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本文将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手机带给大学生的影响。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政策去引导大学生如何高效地利用手机促进我们的学习,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遏制对手机产生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正悄然影响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学生的生活工作,以往,男大学生是上网的主力军,并且在网络表现出来的问题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互联网的普及,女大学生喜欢上网的人也越来越多,她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及其个性心理因素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网络文化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深刻,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新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和分析了女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对待网络的态度等,并提出了在网络时代对女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辽宁省400名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采用《中文网络成瘾倾向量表(CIAS-R)》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研究了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以及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1)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这三个变量上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都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年级变量上大一学生成瘾倾向最高,大四最低,二三四年级呈逐渐下降趋势;非独生子女网络成瘾要低于独生子女。(2)不同程度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神经质、精神质的人表现出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使用手机移动上网用户增幅明显,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这一现象在高校大学生中尤为普遍。除了传统的娱乐、游戏等手机应用外,SNS移动社交网络、多媒体视频应用、LBS(定位服务)的个性化搜索和信息服务应用以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高校学生中迅速蔓延,这一新兴媒介正以迅猛的势头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和社交网站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围绕移动网络和社交网站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模式产生的影响做进一步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艳 《职大学报》2015,(1):112-114,103
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借助第五媒体,精心构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提升平台,对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提升人文艺术素养,陶冶情操,丰富感情,完善品格,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机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本能动机和社会动机 ,指出社会动机包括自我同一性、亲和动机、成就动机和权力动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高校教育忽略了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需要 ,从而激发了网络成瘾的心理动机和行为。建议从加强自我管理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里,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较早,传播速度也很快,大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大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获取各种信息。本文分析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谢东宝  梁鹏 《职大学报》2011,(6):114-117
大学生身心尚未完成成熟,网络的相对强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也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广州X职业学院在校一、二年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行为,尤其是利用手机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网络对其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也知晓网络对心理健康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在统计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网络意识,归纳网络强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以期能对网络强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