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陶行知,中国近代教育家、民主主义战士,毕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以普及人民大众的教育为奋斗目标,积极创立并倡导生活教育理论,先后开展了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运动,领导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被外国学者颂为“新中国的教育之父”,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2.
恽代英是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开始其人生道路的,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思考,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现代理念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包括:"以人为本",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倡导和实施学生自治、学校管理民主化的改革观;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革命主义的实践观;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观.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旗手。"他一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与教育事业,他在教育方面对人民的贡献尤为巨大与不可磨灭"。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他在教育实践中的重大创造和他一生对教育事业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与教育事业。他在教育实践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直至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有助于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被誉为“人民教育家”,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大力推广播音教育,致力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他充分利用了无线电广播大众性与直观性特点,先后通过晓庄师范学校、新安旅行团、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具体实践.积极推动播音教育的发展,很好地满足教学发展与教育变革的需求,也是对当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口号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非常活跃.陶行知在此期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主和民主教育的文章,对民主教育进行了集中的阐述.他希望通过民主教育"为教育招兵,为民主募马",提出"民主是中国的精神维他命"、"教师是民主的酵母"、"在民主生活中学习",以及"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等主张,发表了自己对于民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独特见解.他把教育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主张从小学生和小学教师做起,开展民主教育的普及运动,以提高社会民众的民主素养.陶行知的民主教育主张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既有助于考察现代中国的民主教育进程,更有助于考察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和谐教育理念——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过程观"、"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观"、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以培养生活力为目的的"课程编写观"等,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经历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全面教育、民主教育等时期的探索和发展,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逐步从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蕴涵在他的朴素的而富有哲理的生活教育论中,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在当今人类呼唤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立足于生产、生活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相似文献   

9.
正民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极其的重要的思想,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去世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为他举行了盛大的送葬仪式。在送葬队伍前列,高举着两面大旗,其中的一面旗上就写有"民主之魂"四个大字。这是党和人民对陶行知最准确的高度评价。他一贯倡导民主,提倡民主教育。尤为到了晚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则大力提倡民主,崇尚、追求、捍卫民主,并自觉地把民主精神贯彻到教育运动和学校  相似文献   

10.
崔玉婷 《生活教育》2008,(10):18-19
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其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从教育救国、普及平民教育其中主要是农民教育的角度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他主张以乡村学校为中心.乡村教师为灵魂.通过小先生、传递先生等制度把知识向外辐射.通过建立100万个乡村学校使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受到教育。因为普及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最下层、生活贫困的农民及其子女.陶行知认识到原来仅注重书本知识、脱离民众生活的传统学校教育是不适合普及教育的实际的,因而主张生活即教育.乡村教育应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窝窝头和破棉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适合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1.
夏雯 《成才之路》2021,(13):98-99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现代幼儿教育要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文章从幼儿日常教学入手,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等方面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民国初年,女子还基本上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体制之外,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女子教育的先驱,他自始至终都关心、支持女性的教育,为争取女性教育权不懈努力,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女性教育理论。本文探讨了陶行知的女性教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了其创造性、发展性的思想特征,分析了陶行知女性教育观的民主精神,希望对当代的教育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孙铭勋跟随陶行知从事生活教育运动屡试屡验、屡屡创造而又屡遭厄运,长达三十四年。孙铭勋是中国幼稚园最早的男性园丁。最初他入晓庄学习,同时从事幼稚教育。后随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又赴南宁,继续从事幼稚师范教育。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特别是幼稚教育理论,他的理论已经成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实践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今天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尽管陶行知的诸多设想都已实现 ,但就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 ,陶行知的某些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本文就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探讨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独立自由与平等而产生的民主主义,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民主与开放的精神,主张打破学校围墙与社会的隔阂,这与现行教育的体制和理念无疑会发生冲突,如果不推行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的民主改革,明明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只能柬之高阁。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建校暨生活教育运动80周年,2007年3月14日,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和南京晓庄学院联合主办了"陶行知与当代教育"高层论坛,来自国内14个省市以及新加坡的陶研学者共80余人,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教育创新思想、教育管理思想以及陶行知的信仰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学者们一致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逻辑构成。它是教育促进社会改造以及个人改造的必然选择;究其内容而言,它须来自于生活;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手段与方法;而民主教育则是其实施的保障,他们共同构成了创造教育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习探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克服当前“应试教育”弊端,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结合陶行知的“生活德育论”理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第五章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中标题二“社会公德”为例。结合学生日常行为及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引用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对幼儿的社会领域要求,强调学前教育学生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在道德修养方面“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与陶行知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德育论观点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的义务教育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并非一味地迎合西式义务教育,而是从“共和主义”角度,即从保护教育机会平等角度去理解和推进义务教育。针对当时面临的非常恶劣的社会环境,他主张开展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普及教育是陶行知义务教育观的精髓,“小先生制”是他独创的开展义务教育的方法,“工学团”是他独创的义务教育内容。陶行知的义务教育思想非常有价值,借鉴他针对中国具体情况而推行的灵活多样的方法与举措,可以促进我国目前义务教育朝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