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两位古代哲学家作了科学比较,发现伊壁鸠鲁高于德谟克利特,在通俗评析伊壁鸠鲁“原子偏离直线”辩证法的同时,深入探讨了辩证法的诸多理论问题。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伊壁鸠鲁哲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马克思早期记述了大量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评论,涉及到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精神实质。他的博士论文更是突出了伊壁鸠鲁哲学不同于德谟克利特的特别之处。毋庸置疑,马克思的这些研究为他以后的哲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构架。因此,结合马克思早期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研究文本,我们试着从哲学的生活意蕴、人的本性及自由的论证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领会。从"哲学史"的层面,把握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传承与超越,从而彰显马克思哲学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3.
斯宾诺莎的本论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的辩证法思想都是以整体性为基础的,这三的紧密联系,构成了某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称他的哲学是“当时哲学的最高荣誉”,是近近代哲学史上“辩证法的卓越代表”。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对马克思辩证法批判本质的理解和解释,先后形成了自然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和生存论这四大研究范式.而这四大范式的转化和逻辑推进,实际上使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逐步得以彰显和澄明,大大推动了我国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研究.  相似文献   

5.
伊壁鸠鲁与近代启蒙传统关系密切.《伊壁鸠鲁在英格兰》和《启蒙运动中的伊壁鸠鲁》两本专著较为系统地勾勒了16-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中的伊壁鸠鲁因素.前者揭示了伊壁鸠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史和效果史,后者则按国别考察了18世纪前后启蒙运动中的伊壁鸠鲁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布斯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批评,正是传承了伊壁鸠鲁传统.通过"伊壁鸠鲁"这一中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与近代启蒙传统之间的思想关系,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发展初期的启蒙背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对自己所处时代重大基本问题的科学发现与正确解决;马克思在20世纪成功实现了两次理论主题转变,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论”的历史辨证法走向列宁毛泽东的“如何取得胜利论”的革命斗争辩证法,进而转变为邓小平的“怎样进行巩固与建设论”的和平发展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从辩证法的最初形态谈起,简要地回顾了观念论辩证法在哲学史发展阶段中的几种重要样式,以及在黑格尔哲学中的最终完成形态。上述回溯为马克思所发动的辩证法革命提供了发生学背景,由此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究竟从何种意义上讲,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观念论辩证法的倒转,从而彰显出这场哲学革命的深刻意义。简要地梳理了早期马克思哲学文本中的辩证法表述方式,主要论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终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物质生产辩证法为最后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提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道路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很早便引起马克思的注意,尤其是伊壁鸠鲁的哲学。1839年初,马克思开始研究古代哲学时,便详细摘录了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以及一些学者对它的论述,马克思自己还对这些论述作了评注,嘲笑那些认为人的思想不能认识事物本质的“无知的职业祭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9页)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看作感性活动,必然把人看作时间性的存在,突出时间性的生存论意义,这一点已经潜在地包含在马克思博士论中了。马克思在博士论中把时间看作规定个体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原则,并且对流俗的时间与时间性作出了明确区分,要求从人的感性体验理解时间,达到了海德格尔的源始时间的层次。马克思把时间性和人的感性看作同一境域.又与海德格尔的先天立场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论认为,人类世界的本体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它不是恒定的、预成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界、社会和人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的。生存论的实践本体论内蕴着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以联系和发展为总特征的辩证法理论的本体论基础就在于人的生活实践之中。辩证法既不是单纯的主观辩证法,也不是单纯的客观辩证法,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正>马克思主义是一座博大精深的理论宝库,其思想基础也是纷繁复杂的.当我们重温马克思早期的学术著作时,不由不对其法自然历史观产生浓厚的兴趣.马克思的法自然历史观萌发于他在学生时代对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在这一时期的著作(尤其是博大论文《论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及有关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讨论了人与自然历史(环境)相互关系的辩证法,自由意志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问题.这一时期马克思的自然历史观带有强烈的无神论色彩,但尚未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束缚.显然,马克思的法自然历史观的形成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事.这在《巴黎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均有所体现.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自然历史观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机构唯物主义自然历史观,用人与自然在劳动或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代替黑格尔的主体客体的理论中统一的唯心主义观点,代替费尔巴哈所制造的人与自然或社会与历史分离和对立的、机械的、非历史的和抽象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这一时期,他使法自然历史观摆脱哲学思辩而把它放到社会历史和经济学上去考察,法自然历史观开始立于经济学的基础上.在晚期成熟的经济学著作尤其是《资本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新哲学,是标志西方哲学意识发展中现代实践转向的实践哲学。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辩证法属性和功能,它是马克思首创的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的辩证法。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辩证法的根本思维方式。它是辩证法发展史中思维方式的划时代变革,具有深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一章为依据,阐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分析和批判改造。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过程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对象化理论即实践的观点,为实现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改造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由于坚持了这一观点,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在世界,才在批判继承哲学史上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实践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为基本内容的唯物辩证法。建立科学实践观,并将科学实践观引入辩证法,是马克思在辩证法上实现伟大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通达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一环,辩证法常常囿于“形式方法”的定义和理解之中。在早期著述里,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和旧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时也意味着对这种“头脚倒置”了的辩证法的革命性改造和范式转换,在生存论的路径上重新建构起了辩证法的感性现实性。这使得辩证法突破了精神主体之自我运动所具有的封闭性与抽象性而逐渐使其本真蕴意得以敞显:它并非绝对精神的抽象运动过程或外在的形式方法,而是现实的人及其生命活动的自在展开,并且外显为现实历史生活。  相似文献   

15.
自由的实现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理论诉求.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首先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得出,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学说确立了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由.马克思认为现实的自由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并且看到了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必须干预现实生活,要求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从而实现自由,达到自由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定义于本体论当中的,单从认识论来定义自由概念是不完善的,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及其笔记的探究,则可以认为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中原子偏斜理论的支持,表明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定义于本体论当中的。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他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从哲学史考察,费尔巴哈对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的批判,并未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未否定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只是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中包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承认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矛盾观和否定观等。但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形态的成熟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基于直观方式的结合,他的辩证法不是“世界观”意义的辩证法,他不了解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跌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这些缺陷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必然被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所超越。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范畴是总体性;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没有辩证法。卢卡奇对辩证法的认识带有人本主义的痕迹,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实践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辩证法,恩格斯以后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实践辩证法。三者的差别,从马克思的思想角度看,主要地不在于基本性质的唯物唯心之分,而在于根本特征的主体客体之别,此差别来源于三者逻辑结构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地阐述了历史辩证法这一思想。本文安排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和解释学进行一次伙伴对话,从中得到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相比较的优势。然后以历史辩证法为指导,以对话为桥梁,尝试了通往马克思的哲学文本解读方法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