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北门之管——管,王念孙《广雅疏证·释宫》:“管(?),以铁为之,似乐器之管(?),搢于锁内,以搏取其键也。”王力《同源字典》:“上古锁钥形似乐器管(?),所以也叫‘管’或‘管(?)另’.”勤而无所——①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  相似文献   

2.
《博雅音》作成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现在所见各种《广雅》或《博雅》刊行本,曹宪音释皆散次于正文之后。至清代,王念孙疏证《广雅》,才将曹宪音释与正文分开。按王氏的说法,曹宪音释本与“《广雅》别行”,“特后人合之耳”,音释与《广雅》分开,不过是“从其朔也”。王氏整理后的《博雅音》附于《广雅疏证》之后刊行,此本有清嘉庆年间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被收人人教版初中语课本第五册,其中有这样一句:“至于负歌于途,行休于树,前呼,后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游也。”对于“伛偻提携”,教材作注日:“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驼背。”此注将“伛偻”、“提携”均释为名词,分别借代为老人和孩子。  相似文献   

4.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5.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6.
《醉翁亭记》(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伛偻提携”一语,课本的注释是:“[伛偻(yúlóu)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见课本第168页注释) “偻”是个多音多义字,其读音凡二: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修订本)一文中,在介绍郭橐驼名字的由来时写道:“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课文对“偻”的注释是这样的:“[偻(jǔ)犦脊背弯曲,即伛偻病。”对这个注释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其中的“伛偻病”应作“佝偻病”。查《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增补本)第443页有关“佝”的词条共有两个:“[佝偻]gōulou脊背向前弯曲;[佝偻病]gōulóubìng,患者多为婴幼儿,由缺乏维生素D,肠道吸收钙…  相似文献   

8.
《阎典史传》“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句中的“无虑”,课文注:“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编者把“无”训“无须”,“虑”释“计虑”,这是不正确的。“无虑”是一个联绵词,意为大略、大概。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中“无虑”条云:“凡书传中‘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今略为辨之。高诱注《淮南·俶真篇》曰:‘无虑,大数名也。’《广雅》曰:‘无虑,都凡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修订本)一文中,在介绍郭橐驼名字的由来时写道:“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课文对“偻”的注释是这样的:“[偻(jǔ)]脊背弯曲,即伛偻病。”对这个注释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其中的“伛偻病”应作“佝偻病”。  相似文献   

10.
周红 《语文知识》2005,(9):18-18
“阕”与“阙”形体相似,读音相同,经常有人将它们弄混,其实二者的意义大相径庭。“阕”的本义是音乐终止。《礼记·郊特牲》:“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孔颖达疏:“阕,止也;奏乐三遍,止,乃迎牲入杀之。”《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歌八阕”就是唱八  相似文献   

11.
王开文 《学语文》2012,(6):70-7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欧阳修《醉翁亭记》,文中有:"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对于"伛偻提携",课本注释:"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解释模糊,"伛偻"是"老年人"、"弯腰走"还是"老年人弯着腰走"?"提携"亦然。其实,"伛偻、提携"应分别解释为"老人、小孩",以突出游人之盛。  相似文献   

12.
《诗经·卫风·氓》是古今传诵率、读本中选率最高的篇目之一,然而“氓”字字义至今未得定于一是。《韩诗》释氓为美,与诗旨大相乖违,自不足取。马瑞辰据《广雅》“甿,痴也”,解云:“氓又通作萌,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毛诗传笺通释》)今人有沿袭此说,释氓为“憨厚的汉子”者。马说实乃背离时代作演绎,《广雅》出自三国时代,而周代之“氓”并无“盲昧无知”义。《毛传》曰:“氓,民也”。此说势力影响最大,几成定诂,现存诸家注本、选本及教材多从之。据逻辑学,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毛  相似文献   

13.
一、代称1.黄发、垂髫: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代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来代指小孩。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伛偻、提携:伛偻,驼背的意思,老年人弯着腰,故“伛偻”指老人;提携,小孩由大人搀着走,故指小孩。如《醉翁亭记》:“伛偻提携  相似文献   

14.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爻部”云:“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凡爻之属皆从爻(胡第切)。”案爻,古籀均作爻,(卜文)爻,(卜文、父乙敦等)■,(父乙敦等)篆文与古文相同,亦正字也。《广雅·释诂三》:“爻,效也。”《周易·系辞下》: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李贺《李凭箜篌引》课后注释:“箜篌引,乐府相和歌旧题。”这一注释不够准确,其中的“箜篌引”当为“引”。利用乐府旧题写乐府诗,始于汉末建安时期,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徐师曾《文体明辨》:“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其放情长言,杂而不放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隋唐及隋唐以后,以乐府体写诗一直很流行。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不过是用乐府古题,学习古代民间乐府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  相似文献   

17.
高一课本《师说》“君子不齿”中的“不齿”,注释为“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此有补充说明的必要。“齿”,《辞海》释:“④并列.《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孔颖达疏:齿是年之别名,人以年齿相次列:以爵位相次列亦名为齿.”《辞海》释“不齿”:“②不能同列,不与同列.表示极端鄙视.《汉书·陈胜项籍传赞》引贾谊《过秦论》:‘陈涉之位,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谓齐列如齿. ’《诗·鄘风·蝃(?)  相似文献   

18.
王念孙《广雅疏证》有关叠音词释义的术语种类繁多,运用灵活,今天我们研究叠音词的形音义,必须参考这些术语,读懂其训释。本文在考释《广雅疏证》卷六叠音词形音义的基础上,对王疏所用术语进行归类分析,并探讨其得失,以期探讨如何建立新训诂学科学规范的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19.
“欸乃”一词,始见于唐人诗句.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闻歌欸乃深峡里,欸乃知从何处生.”元结《欸乃曲》题下注:“欸:音袄;乃,音霭.棹舡之声.”(见《四部丛刊》本《元次山文集》第一册卷三第3页)宋·黄庭坚“稚川既得官都  相似文献   

20.
说“拜”     
1.对“拜”的几种解释古今释拜者多引《荀子·大略》“平衡日拜”而阐发之,但释者纷纷,莫衰一是。要之,有释为“揖”者,如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七:“拜之议多矣,诸书辨取不同……平衡日拜,谓磬折,头与腰平如衡也,即今揖耳。”如《辞源》:“古之拜,惟拱手弯腰而已,如今之揖……《荀子·大略》:‘平衡日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