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关键点在于“统筹”二字。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应做到三个统筹:统筹涉外法治人才与国内法治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统筹涉外法治人才与国内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统筹涉外法治人才与国内法治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符合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由于时间短、经验缺乏,如何进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值得深入总结与探讨。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在"法学+外语"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皆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在以下方面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创新与规律,"本色"与"特色"的关系,可否尝试"法学"学位的"本硕连读"以及"硕博连读",是否应该进行分层教学,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师资培育及其工作评价机制如何创新等,从而有效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涉外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3.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理念上需澄清其与涉外法治、涉外法治体系的关系,由此辨明涉外法治人才结构化类型。在培养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坚持中国本位的人才培养立场、坚持高层次卓越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地因校制宜分方向人才培养格局。  相似文献   

4.
服务于涉外人才培养的就业指导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郎 《现代企业教育》2008,(18):144-145
涉外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要从思想政治、实践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和国际文化素养等方面加强对涉外人才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而促进涉外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扩大,涉及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相当多的学校对此作了积极的探索。涉外人才的培养有其特定内涵,本文拟从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这三方面人手,探讨涉外人才的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面对涉外法律人才匮乏的现状以及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与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冲突,本文通过将广泛应用于理工类院校的"产学研"模式与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主张将实践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容相结合,旨在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涉外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7.
涉外仲裁人才培养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类型化探索,标志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格局的形成。高校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涉外仲裁的特征决定了涉外仲裁人才的目标特性为专业性、服务性和灵活性。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困境在于高校未赋予国际仲裁明确的课程地位,同实务部门的协同培养不够深入,与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需求产生脱节。首先,高校应利用现有平台,确保国际仲裁在本科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夯实学生专业性。其次,应将模拟仲裁庭比赛作为实践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践行服务性。最后,高校与实务部门需在授课与实践方面切实形成协同培养,进而由实务部门发挥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优势强化学生的灵活性素养。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贯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全面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加快培养"英语+法律"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促进法律英语学科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在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中,运用与实践ESP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强调学生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ESP教学也有助于帮助高校设置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通过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复合型涉外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此,简单分析ESP教学在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中的运用与实践现状,结合运用与实践的意义,提出强化对ESP教学的正确认识、合理优化ESP课程设置、完善ESP教学应用方式等对策,以期促进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护理人才短缺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培养面向中国—东盟人才市场的涉外护理人才是缓解中国与东盟国家护理人才短缺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基础上,从护理教育理念更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与国际护理服务要求接轨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新丝路建设战略构想,为高校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为适应海上新丝路建设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形势,文章对海上新丝路建设战略背景下的涉外人才需求进行客观预测,以广西高校为例,对目前广西高校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判,并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就涉外人才在海上新丝路建设背景下的培养模式创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即实施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做好涉外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构建涉外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双主体"共建涉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拥有日、7韩00、0法多、德名、在俄校、西生班,开牙设语英七、个外语语种及十多个涉外管理类专业的民办高职学院——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了"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及涉外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外语 专业 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外语教学特色。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培养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外语基本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者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又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能够胜任涉外岗位的要求。该模式着力培养外语基础扎实、专业特长明显、综合素质较高,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既是服务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所需,也是当务之急。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关键是要下大力抓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人才使用的“需求侧”,关键是要着力打造有利于涉外法治人才成长的需求环境。  相似文献   

15.
涉外人才开发对加速河北沿海强省建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涉外人才开发现状,分析了涉外人才类型、结构和层次。在此基础上,把GDP和进出口量作为自变量,涉外人才需求量作为因变量,运用二元回归方法对河北未来涉外人才需求进行预测,提出河北外语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建设构想及倡议,为高校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涉外人才的发展前景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和满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原有的涉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和发展,实施国际化合作培养模式,调整涉外人才培养战略,加强对涉外人才创新能力和通识能力的培养,构建"双主体"共建涉外人才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17.
周少蓉 《广西教育》2014,(15):88-89
阐述广西涉外导游人才的需求现状和成因,提出广西高等旅游教育应加大对高学历外语导游人才的培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既具有国际视野又适应广西区域旅游市场特色的外语导游人才。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中强调法治人才对依法治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对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  相似文献   

19.
农业高校的定位和外语人才定位的不同直接影响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从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模式分析及其逻辑关系上,探讨了农业院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创新法学教育模式,着力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特色法治人才是促进国内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国内法制和涉外法治、参与全球治理的题中之义。现阶段特色法治人才供给不足,存在教育资源失衡,培养模式普遍单一,师资调动壁垒高筑,课程体系设置不当,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专属质量评估体系缺位等问题。以落实高水平培养理念为前提,丰富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质师资生源、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及依托特色法治人才专属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和运行,由此推动具备科学性与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和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