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培养模式可概括为:培养具有本专业综合素质,突出网络组网与安全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的网络实用技术人才,使其符合应用性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高职高专类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的新途经.  相似文献   

2.
王莹  谢瑞莲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12):230-23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完全覆盖认证标准要求。目前围绕专业特色进行毕业要求体系设计的研究甚少,因此以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首先通过分析计算机系统设计及应用系统实现专业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构建体现专业特色的毕业要求体系;然后以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系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出发点,对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分解,构建对学生能力可衡量且操作性强的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最后对该指标体系可衡量性进行分析。该方法对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毕业要求体系构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模块化课程具备利于完善知识结构、利于技能衔接、利于学习能力培养及形成等优势,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突出作用,绥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听障)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标准,以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指标,构建了专业选修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体系,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是目前国内外计算机教育的新动向。系统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计算机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联动,传统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实验目标离散、实验内容割裂、实验规模不够、实验平台分离的问题,结合系统能力培养的系统观、构造观、工程观等特征,以设计与实现完整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为顶层目标,重构了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并给出了相应实践教学组织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程序设计实践是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我们需要针对现有的市场需求,完善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IT方面的程序设计能力,文章分析了当前程序设计类项目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群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和项目驱动式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多年来的授课实践为背景,阐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在当代研究生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坚持教学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等.  相似文献   

7.
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在工程领域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这类课程往往支撑着多条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基于数据合理性、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论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实践类课程,从学生、教师、课堂、企业等多维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的课程达成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职技高师电气技术教育专业计算机课程群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技高师电气技术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重复、滞后,知识衔接不够紧密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等问题。根据电气技术教育专业特点,以调整课程设置和授课计划为切入点,进行综合性改革,构建由知识教学体系、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构成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嵌入式系统内容涵盖完整的计算机组成、运行过程和实现技术为教学基本内容,构建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提出贯通式教学模式。按照从历史到现实的脉络讲述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依据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采用从线上到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网络自主式学习与以翻转课堂为主的互动式教学融合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把嵌入式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的计算机一体化模型讲解透彻,建立起系统的计算思维,培养设计、实现和解决复杂计算机系统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双教融合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外实习实践课程作为毕业前培养体系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然而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此环节。故在借鉴加拿大Co-op实习体系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情况,建设符合我国产教融合背景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Co-op实习体系。高校充分发挥企业与学生之间桥梁作用,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匹配机制,不断提升企业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契合度。高校积极引入政府与企业资源,并将其合理安排到教学体系中。让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四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为高校学生提供大学四年全周期贯穿式培养体系,更好地提升学生实习实践质量。  相似文献   

11.
系统能力培养是提高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提出了系统能力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介绍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实践效果,讨论了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内容,给出了一种加强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2.
常州工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和系统开发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村,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核心竞争力;以岗位和素质分析为基础,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途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常州工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和系统开发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核心竞争力;以岗位和素质分析为基础,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途径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盾”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适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现代产业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信息技术地位逐渐提高。当前中专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也无法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所以,中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建设并完善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认知以及实践能力。本文简要分析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教学体系建设策略,希冀促进中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创设多元化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根据信息网络课程之间的紧密关系,由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组成信息网络课程群。构建了信息网络课程群的实验教学体系,详细描述了实验教学体系涉及的软件和实验内容。实践表明,该实验教学体系能够加强学生网络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有利于培养网络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结合作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了个人见解,重点对能力分解、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顺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已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其教学内容越发丰富且知识更新迅速。但受学校软硬件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以及教学模式和理念等因素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最终落实偏差较大,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如今计算思维作为三大科学思维之一,未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将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基础,不仅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其以计算为导向的特殊思维模式,以更好面向未来。结合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案例和项目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三维课程模式,其中平面维分别是技术基础知识维和技术基础实践维,纵向维是综合应用能力(项目)维,实现知识、技能培养的螺旋上升.该课程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两条主线为方向,由基础实验项目、课堂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或模拟案例项目、公司真实工位实习项目和毕业设计等5个环节组成,共同构成由点及面、螺旋式上升的3DCC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333式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技术实践三大课程结构并存;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打造专长三条教学活动主线并行以及理论考试教师主导、技能操作基地主导、工作体验企业主导的三元课程评价模式并举的简称。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实施阶段化、课程管理多元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从培养要求出发,对课程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实施量化标准,形成课程培养标准量化体系,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对能力目标实施方案采取了"oto"式的创新驱动教学模式,并结合多重测评综合考评的方法,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力目标可视化,能力培养标准化,能力测评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