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质疑问难——有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如讲《“你们想错了”》时,文中对方志敏搜身的描写用了两个动词“摸”和“捏”。我问学生:句中的“摸”和“捏”能不能换成“搜”和“找”,为什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能。因为摸和捏、搜和找都有‘寻找’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读书之所以要多思善疑,目的之一是要真正领会书中的要义,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目的之二是为了探究作者说的是否真有道理,或编校者的注解和标点是否正确等等。也只有多思才能领悟和生疑,所以“多思”又是善悟和“善疑”的前提!疑是由思所生,不思则无以生疑。诸如,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哨遍《汉高祖还乡》的最后一段:“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  相似文献   

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国古代教育大家们鲜明地提出“学则贵疑”的主张,提出“从不疑到疑,再从疑到不疑”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依次增设的三种水平与境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读书贵有所得,读书亦贵有所疑。有疑然后再有所得,则是更进一步亦更上层楼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就是这样善于读书而成就为有清一代的大学者的。《读书杂志》是王念孙博览群书后的心得体会语,实际上也是他科学的读书方法的收获。徐复教授的《后读书杂志》则是继承这一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的,读之极能新人耳目、扩人心胸,而又能探明治学之道的。其书之精到处,拟从下列三方面论述之。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学科倡导在实践中运用技术解决具体问题。本文以《酷猫踢足球》为例,从问题的分析、设计、评价等角度阐述了问题解决为导向的Scratch教学设计及实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生疑”“探疑”“剖疑”“破疑”四环节问题解决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故日“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只有会“疑”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不断的“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学得知识。其实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矛盾体。欲授质量较高的、形式完美的课,除了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力量和广博知识外,还需要教师丰富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读书贵有疑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1)疑能打破迷信。(2)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的一忌。(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5)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6)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7)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  相似文献   

8.
一、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质疑问难———有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如讲《“你们想错了”》时,文中对方志敏搜身的描写用了两个动词“摸”和“捏”。我问学生:句中的“摸”和“捏”能不能换成“搜”和“找”,为什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能。因为摸和捏、搜和找都有‘寻找’的意思。”我启发他:“再体会一下摸、捏的动作。你平时找东西,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摸遍了全身,捏遍了每个角落呢?”“不是。”我又追问:“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9.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非常清楚地说出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先设计好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布置的题目。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创造性的特征。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惟书、惟师、惟考,师云亦云,书云亦云,而明显地表现为好疑、好问,喜欢争辩,又往往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述和现成的结论。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生疑发疑,激发创新意识“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生疑、发…  相似文献   

11.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小语教学中不仅善于教学生“有疑”,而且善于教学生“无疑”,还善于教学生疑中出新,从而达到“长进”的目的。她是怎样艺术处理质疑这一教学环节的呢?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第十二册新入选课文《三克镭》记叙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以至于为了研究需要镭时却买不起镭,需要别人捐赠的事,赞美了她“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基于“运用在精读课文中所学到方法自读自悟”的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内容矛盾处引导学生读书生疑,进而循疑读文,在自读自悟的解疑中感知人物的品质。交流材料,铺垫。在课前布置的基础上,读书前同学间互相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居里夫人的材料,使学生对居里夫人及所发现的镭有所了解,初步产生对居里夫人的敬佩之…  相似文献   

13.
古人教学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则须疑”(张载《张子全书·学大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学规类编》)。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需要提出疑问,提出疑问才能进步;教师应教会没有  相似文献   

14.
陈昌发 《小学语文》2007,(12):43-46
《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要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笔者以为,教师研读文本大致需要经过三个轮次的阅读才能“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5.
要培养学生以疑释疑叶文兵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疑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要“生疑”首先要设疑。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得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些语文学习资料中有令人生疑的地方。比如,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话叫做“见渔人,乃大惊”,其中的“乃”字在不同的教本和参考资料上有不同的解释,使人生疑。  相似文献   

17.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极为重要。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才能学得深,学得透.“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  相似文献   

18.
“探究”意即探索研究或探寻追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语文教学中,处处需探究。下面以《论语》十则几个片断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启发学生探究的。  相似文献   

19.
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才  相似文献   

20.
“学贵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不过疑也应得当,不可轻易生疑。唐代卢纶《塞下曲》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