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明朝对李氏朝鲜的冠服给赐是明朝对朝鲜外交礼仪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历代冠服给赐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明朝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以及朝鲜的实际情况对不同人员赐以不同品级的冠服,并将冠服给赐与对朝鲜王室的册封相结合,展示了明朝与朝鲜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反映了明朝的等级尊卑观念与制度,是明朝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2.
<正>本期"海洋文化"栏目的两篇文章,聚焦东北亚诸岛的历史风云。《明末朝鲜使臣所经辽东海域史事考》一文的三个关键词使人印象深刻:海路、海难和海祭。文章结合中韩史料,详细考察了朝鲜向大明朝贡的辽、胶海路。依文章所述,李氏朝鲜自1392年成立以来,始终积极寻求明朝政府册封和朝贡交流,每逢明朝皇帝、太子的寿辰,或皇储继位、皇帝驾崩、册封妃子等家国大事,都会派遣使团不远万里进京朝贡。  相似文献   

3.
朝鲜李朝建立后,很快就与明王朝确立了宗藩朝贡关系,双方即开始了常规性的遣使。明朝向李氏朝鲜遣使始于1393年,终于1636年,在此期间,明朝向李氏朝鲜共遣文官使者60余次,人数多达97人。各时期明政府遣往朝鲜使者的出身虽不尽相同,但不同使者的出身及其出使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这些规律恰好受当时明朝自身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朝在初期与海外各国均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通过朝贡贸易方式确立海外诸国与明朝的藩属关系,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作为明代初期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中国与朝鲜和南洋诸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以派遣流官的方式在东北实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政治机构。通过招抚诸部、护送朝贡、戍守边疆、掌管交通与贸易四个方面的职能辨析,奴儿干都司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准备不充分,带有明显羁縻建制的特点,明朝将东北北部纳入地方行政统辖的尝试破产。  相似文献   

6.
与元、清二朝相比,明朝治藏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点,明朝除对接邻内地的蒇族地区进行了较为直接的统治外,对所谓的“三十六番”政治统治的维持和维护主要通过该地区僧俗首领定期与不定期入京朝贡来体现。但是,这种朝贡是以明朝在藏区建立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的,它既不同于吐蕃朝贡唐朝,也有别于周边属国朝贡明朝,本质上是明朝行使藏区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明代洪武年间,中朝两国的官方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和互市两种。根据当时朝鲜国内政局的变化,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情况与特点有所不同,总的说来是处于反复与缓慢发展之中。其间问题最多的是洪武中期前后,表现形式为官方贸易时断时续,有失常态。贸易,离不开政治。明王朝从一开始就推行“国无大小”、“推诚以待”、“修礼睦邻”、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对朝鲜更是始终予以特别重视。然而,终洪武之世,中朝两国的政治关系却很不稳定,于是引致官方贸易屡生摩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在朝鲜王朝建立以前,朝鲜当权者在对待当时明朝最主要的威胁——“北元”的问题上,与明朝存在着根本对立的政治分歧。或者说,操演着两面讨好的政治游戏。同时朝鲜“贡不如约”,不遵守“常制”,态度又缺乏诚信,每每诉难,强调客观困难,尤其是朝贡和互市的商品经常存在质量问题。当然,明太祖的大国思想有时也加剧了双方的贸易纠纷。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密切,朝鲜使臣朝贡络绎不绝,特别是明朝迁都北京后,鞍山地区成为必经之地。关于这一点,《朝天录》中留下了许多记载。本文利用这些珍贵资料,对明代鞍山城池与山川风貌重新进行梳理,以求有助于东北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明代朝鲜朝贡路线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国与朝鲜关系十分密切。朝鲜通过定期向中国朝贡来维持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其朝贡的路线也几经变化,经历了由海路到陆路再到海路的演变过程路线的变化与两国间的关系及国家间势力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明朝中央确立及维护对西藏地方统治过程中,朝贡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朝贡制度。西藏地方对明朝中央的朝贡,在促进汉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及入藏交通的改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朝贡贸易体系。隆庆元年,漳州月港的开放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解体,朝贡贸易也随着衰败,其解体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贡品对国内经济发展价值不大;朝贡贸易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朝贡贸易程序复杂费用高,使明政府在贸易中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夔州路存在多种族源不一的少数民族.本着安静为上的宗旨,北宋政府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实行宽松的政治统治,贯彻羁縻政策,军事上建立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夔州路义军,经济上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贡赐贸易和边境互市贸易.民族地区由此得到发展,先进的文化理念逐渐传入,新的州县也逐渐设立,这为夔州路在南宋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明蒙朝贡体制是明代朝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廷处理与蒙古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也是明蒙交往的最好见证。有明一代,明蒙朝贡体制长期运行,这期间的明蒙交往常有和平往来,少有冲突与战争。而土木之变即是在明蒙朝贡体制顺利发展到高峰时期爆发的一次战争,它是一次偶然事件,与明蒙民族矛盾无关。  相似文献   

14.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模式之一。作为五礼之一的宾礼经过发展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朝贡礼仪。明清时期,朝贡礼仪日益烦琐僵化。履行朝贡礼仪不仅是确立中外政治臣属关系的象征,也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5.
基于各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分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分流主体的多元化、分流对象的大众化、分流目标的综合化、分流结构的合理化、分流策略的科学化、分流过程的民主化、分流机制的协调化。  相似文献   

16.
朝贡制度是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外交往模式的高度理论概括。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基本分为两个部分:制度本身的研究;在制度影响下形成的中外关系模式的具体论述。朝贡制度对解释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为学术界所用,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反思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东亚朝贡体系是近代以前独立存在于东亚的世界体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本质上是儒家的天下理论与东亚的政治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追求。与西方殖民体系相比,朝贡体系虽然也表现出不平等的一面,然而它却有着与后者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作为大君外交体制的中心,把周边国家和地区视为夷狄,要求他们作为附属国称臣纳贡,从而形成了"日本型华夷秩序"。而事实是,为了打破在东北亚处于孤立境地的不利局面,德川幕府在建立之初努力寻找在华夷秩序内的合理定位,除千方百计接近明朝之外,还想方设法恢复与朝鲜的外交关系。在外交交涉失败之后,德川幕府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再是华夷秩序完全成员的客观现实,被迫自我定位,构建了所谓"大君外交体制"。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虚构性,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是必须加以克服的。  相似文献   

19.
梵净山佛教自唐朝传入,兴盛于明清。明清以前,学术流派难以考证;明清以后,存在有净土宗的莲社,但不成为系统。梵净山佛教有明确谱系的学术流派是禅门临济宗,承袭破山海胡一系。梵净山的佛教流派与弥勒道场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合理分流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分流是社会和个体对高等教育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使高等教育分流合理,就必须对现行高等教育中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对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及行政管理结构等方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