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除传统的家庭教育之外,还有教会女子学校教育、太平天国女子社会教育、清末女子学校教育、民国时期女子学校教育与新民主主义时期根据地女子教育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从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到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较高政治素质的妇女干部,提高和改善广大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使之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妇女解放做贡献,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的演变历程。作者认为,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热情支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以及先进妇女的积极努力,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比清朝末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由于传统的积弊太深,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孕育而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清末民初女师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同时,它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等级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对现代女子教育及女子师范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以前,梅州客家地区尽管私塾林立,崇文重教,但由于重男轻女思想作崇、童养媳婚盛行与女劳男逸风行等原因,客家女子有机会受到学校教育的是廖若晨星,因此对客家女子的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与民俗教化来实现。到清末,梅州地区出现了专门的女子学校,并在民国得到很大发展,使能够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客家女子越来越多,出现了象梁浣春那样为梅州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女教育家,为男女均享有教育权及以后的男女平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妇女长期受封建制度的压制与束缚 ,直到民国初年 ,“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观念 ,仍然十分盛行。中国现代著名教育改革家蔡元培 ,在教育界向这种旧观念发起了第一轮攻击。1912年初 ,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上任伊始 ,就积极倡导尊重妇女人格及平等权利 ,极力主张男女应享受同等教育 ,并决心改变我国男女不平等的落后现象。他主持修订了教育部的学制 ,第一次在政府法令条文中宣布教育权上的男女平等。不久 ,我国初级小学实行了男女同校。但是 ,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致使高等学校到五四…  相似文献   

6.
民国女子教育从整体上已经完全脱离旧式女子家庭教育的藩篱,吸收了西方教育因素,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学校教育。女子教育在民国时期逐渐实现了单轨制,虽然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一股很小的力量,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实现了小范围的男女教育平等。虽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研究在此期间女子教育状态,不难发现,这种平等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浙江出现了兴办女学的高潮,随着各地各类女子学校的创办,于清末民初建立了近代女子教育体系,直到20年代末,男女同校的普遍实行,标志着清政府实行的两性双轨制教育的终结,标志着浙江女子教育近代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发端于近代的中国女子教育在辛亥革命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间通过兴办女子学堂、允许男女合校、发展女子留学教育以及创办女性团体和女刊等多种形式,拓展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加快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速度。这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妇女的思想,唤醒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利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学东渐、救国图强的背景中,中国的女子教育逐渐从无到有,最终在学制中正式确定下来。女子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教育权利。中国自清末到民国几次学制变革直接体现了女子逐渐取得平等权利的艰难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期,政府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支持鼓励发展女子教育;中西文化碰撞,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本文以教育制度的变化为基线,对民国初期女子教育进行了考察,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反思,给当前我国女性教育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天津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与这一时期女子教育的兴办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女学生在学校里受到了爱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思想的教育,相对于其他阶层女性,她们的自我意识最先觉醒,故能自觉投身妇女解放运动之中。清末民初天津女子教育的开办,对促进妇女解放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已从各个方面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章通过分析归纳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得出了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对当今女性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民国前期,妇女解放运动高涨,发展女子教育、提高广大女性的文化素质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北洋军阀政府忙于战事无暇顾及教育,一些民间社团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他们建立各种类型的女子学校,积极参与女学制度改革,并以妇女报刊为阵地探讨女子教育问题,为改革和推行女子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4.
朱敏 《华章》2011,(19)
本文基于对民国教育的认识,分析了民国时期女子高校人才培养的形式.文中重点谈到了初期以教会女子大学为主,女性教学特色突出,因材施教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对民国教育的思考给相关人员一些启示,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为我国当今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新思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用崭新的观念看待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趋向.回顾民国时期女子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我们应该了解到女性实现高等教育是何等的不易,这也激励着新时代的女性更加发奋图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清末民初兴起的 ,它是中国新式教育兴起的一种征候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谨就清末民初新式女子教育兴起的概况、原因和特点作一简要论述 ,以显现其应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一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晚清之际兴起的。其表现就是女子教育开始走出家庭教育的圈子 ,出现社会化、普及化的趋势。最早的女子学校是 1 84 4年由英国“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所派的阿尔德赛女士在浙江宁波创立的。 1 898年 6月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子学校在上海产生。女子学校在 1 90 7年以前增长很慢 ,以后有了一定的发展。进入民国 ,女子学校…  相似文献   

16.
张丹  郭强 《文教资料》2008,(14):90-92
秋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女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毕生关注女子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实现广大妇女"自立""自活"、从而争取男女平权、促使自身获得解放的关键.秋瑾在其革命与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女子教育思想,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时至今日仍灼灼生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日两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势差出发,论述了中日教育交流对中国女子教育近代化过程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了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中国女子教育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女子教育实践产生了影响这三个方面。论文指出,清末民初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全方位展开对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确立、学制体系的建立、女子教育模式的形成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国时期,沧县教育获得长足发展。根据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政令,沧县教育在政府主管机关和民间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秉持政府的教育宗旨和学制、课程、教师资格的有关规定,通过政府拨款和民间筹资,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9.
秋瑾在短暂的一生中,十分关注女子教育问题,将争取男女教育平权,通过教育提高妇女的政治觉悟作为长期奋斗的目标和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她痛陈妇女所遭受的种种束缚,提出了“自立”、“学艺”、“合群”的教育主张;她重视报纸和演说对妇女政治启蒙教育的效应;她积极鼓励女子留学,并把留学与反帝爱国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她还热心倡导女子体育。秋瑾是近代对女子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第一位女性。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9,(1):121-125
封建社会中,女子教育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女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清末民初之时,中外思想交融、新旧观念碰撞,使得女子教育事业有所进展,体现在教会女学为新式女子教育拓荒、留学教育推动女子教育向前发展、女子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等方面。由此,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女性不断涌现。本论题以梁启超先生笔下的康女士为研究案例,探究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