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女子学校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独特领域,尤其是将中国和日本两国女子学校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更是一个立意新颖、视角独特的创意之举。谷峪副教授的近著《中日近现代女子学校教育比较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在我国比较教育学中女子学校教育领域作出了积极而富有深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傅增湘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藏书家和教育家,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在天津创办的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公立女子学校教育之先河。其后在天津、保定、滦州、顺德等地创办四所初级师范学堂,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储备师资。"教育救国"理念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他们积极创办学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其发展特点既受西方女性观影响,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有密切联系。中国近代女性观和女子学校教育互动影响,在中国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今天的女性观与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动因 ,指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有关 ,而且与社会中坚力量的推动及女性自身的觉醒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 ,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对女性自身的解放 ,对社会改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謇女子教育思想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超越,同时,其后期的教育思想对前期也有超越。张謇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亦是其重要来源,张謇对二者兼收并蓄并进行整合,其女子教育思想呈现着既旧又新、既传统又现代的特征。张謇创办的各种女校,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体系的基础。其独特的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女子学校是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女子学校在中国的兴办因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宗教目的而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它在开启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道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青岛作为中国教育史上诞生女子学校较早的城市,其女子学校已有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建国后女子学校发展轨迹清晰,女子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全国影响巨大。通过对青岛女子学校发展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可见中国人对女子学校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完整的过程,凸显出妇女观念从外在的、强调功利的工具性取向转变为内在的、张扬女性主体性的价值性取向,标志着人们正从一个封闭的单向思维模式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视域向开放的、多元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这一发展变化,女子教育发展的使命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9.
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妇女解放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把女子教育看成是妇女发展与解放的必由之路;并以西方近代妇女观对中国传统落后的妇女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兴办女学是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1907年,清廷终于向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开了一扇小门。不过,西教士呼吁中国兴女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兴学育才本身,也不是中国的富强,而是为了广兴基督教于中国。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教士重视女子教育,开办女子学校,开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文章在研究艾约瑟的著作和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资料基础上。阐述了教会女子教育在华的发展概况及艾约瑟支持中国女子教育的一些观点和行为。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女子教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的快速发展,大大弥补了公立学校规模过小的不足,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其教育理念和办学体制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some social anarchists’ views on education for thinking about authority, educational paternalism and compulsory schooling.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some key concepts in social anarchist theory will be introduce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anarchists. The paper then discusses anarchist educational ideas with regard to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of education. Potential justifications of authority and educational paternalism receive special attention. The final part of the paper revolves around a discussion of compulsory schooling understood as a paternalist practice. It aims to contribute to ongoing debates by evaluating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of the school, and the practice of compulsory schooling, from a social anarchist perspective. The pragmatic character of this approach is reflected by some final remarks on the fea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 of compulsory schooling in imagined anarchist societies and our existing societies. This paper is aimed at anarchist and non-anarchist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Anarchist theory critically scrutinises all authority and hierarchy and takes no existing social structure, institution or practice in any area of life for granted. An engagement with anarchist thinking on educational issues such as authority, directiveness, educational paternalism and compulsory schooling may help anarchists and non-anarchists alike to enrich and deepen their own views on certai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3.
教育行政推动、社会需求驱动和学校自主选择是影响学校变革的三种主要力量,它们对学校变革的影响各不相同。为使学校变革能顺利推进,一方面要尽力改进教育行政管理和引导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为学校变革创造支持环境;另一方面要从学校自主选择切入,培育推动学校变革的力量。为此,要重点提升校长的教育责任感、事业心、办学理念、开拓精神、改革意志等办学品质。  相似文献   

14.
《壬戌学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教育改革的产物,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客观要求。该学制的制定、颁行过程具备民主、规范的程序及科学方法的精神,它的产生、形成与学制规程的文本内容相统一形成的整体,不仅具有推进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层面的深远意义,而且在教育政策视野下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开现代中国学制改革史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优势与障碍: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发展终身教育的优势有终身教育思想正在转化为政策和社会发展目标;以政府办学为主向多种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转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完善;社区教育正在兴起;终身教育思想正在普通中小学渗透;高等教育的开放;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扩展。现实障碍有办学观念落后,教育体制封闭和教育行政管理僵化,教育经费匮乏,教育组织机构不足和教育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中国实行的第一部学制,癸卯学制体现了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普通、实业、师范教育并行发展,学制系统与教育行政系统分离。癸卯学制是我国教育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教育的勃兴是在中国近代国情所急、民情所需、教育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教育承载着“开启民智”的重任,历经了艰难的发展历程。教育家群体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力量。学制体系与社会教育关系之争,产生的“联络说”“并列说”“融合说”与“兼办说”,留下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尚未破解的教育难题——社会教育制度化。这个难题的提出是前辈探索教育尊重国情,尝试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系统的重要努力,为我们今天健全国民教育系统、完善学制体系、探索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的主导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超 《中国德育》2006,1(8):18-20,71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人学空场”的积极应对,是对道德教育价值和目的的重新定位,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诉求,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体现了现代道德教育的超越精神。这种道德教育形态具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上的可贵探索,应该并且可能成为新世纪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理念。  相似文献   

19.
学制作为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其改革事关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我国现代学制始创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随后经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的探索实践,至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最终确定了我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框架,并延续使用百年。通过对现代学制百年演进史的梳理和审视,总结出学制改革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弹性化、渐进性、合法性和集中性六原则。具体建议为: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确定学制改革思路;要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相适应;要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与研究;要先试点先行,稳步推进;要完善学制的法律制度,于法有据、依法实施;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学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从思想立场层面看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者思虑高等教育问题时的基本立场是科学立场、个体立场和以学术、思想及教育参与社会生活的立场 ,三者分别取怀疑态度 ,论证精神、独立态度 ,宽容精神和本位态度 ,职业精神。相比欧美自由主义思想浓重的理性思辨色彩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寄托了更强烈的国家、民族、社会的情怀。为国育才 ,为天下学术 ,构成了持有自由主义思想的高教界人士的办学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