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里,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即体现在艺术物质形态之外的审美标准、表现手法、构思手法,以及艺术家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等等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2.
依内容来看,苏轼的题画诗可分为从实境到画境、从画境到实境、画境与实境交融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苏轼创作题画诗的真正动机,即画境为实境服务、实境主导画境,从苏轼的题画诗可以看出,其诗画相通理论有三方面的内容,即描摹物象相通、风格相通、构思相通,结合北宋画家所处的历史语境,我们可以得出苏轼诗画相通理论的本质意义在于提倡绘画的人文素养,即用诗的意蕴来“拯救”画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3.
诗歌创作与绘画创作所遵循的艺术规律有许多共通之处。在中国古代,较早的系统的将诗画两种创作观念结合起来的是苏轼。他提出诗画兼善,才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在创作实践中彰显了其枯澹简古、传形之神的诗画风格。  相似文献   

4.
诗歌与绘画,是人类艺术王国的两朵奇葩,两者相异而又相通。中国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主动地探索、研究诗歌与绘画的相通相融。中国诗歌与绘画相通相融主要体现在中国诗画创作的内在思维方式与外在建构方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蕴涵深厚,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实际上概括了字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与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整合成宇宙,体现了艺术的哲学蕴含。我国素有“诗画相通”的传统,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绘画创作时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历代“咏画”、“观画”的佳作很多,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画》为题创作的组诗.广受好评,其中的一首《鱼》可谓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6.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有画意、绘画有诗情的特征。在过去,人们大多是从王维的诗与画的角度来分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试从苏轼的诗与画的创作入手,来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中的具体体现,这也指明了苏轼的诗画创作遵循了诗画一律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诗画自古相提并论,但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画本质的是苏轼。而东坡论诗画莫若于"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二句。文章从此两首诗入手,论述苏轼在艺术创作本质和美学精神高度上将诗画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9.
清冷空灵,如梦如幻——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诗画互证,这是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中国诗画都在追求空灵飘渺、静穆深远的审美意境,体现了禅道理论对诗画艺术的深刻影响。中国禅道哲学重视幻化和妙悟理论,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空寂之境,展现了鱼跃鸢飞、花开花落的无限生机景象,启迪着诗画艺术追求淡尽风烟、澹泊空明的审美境界。禅道和诗画艺术的相通圆融,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意蕴空间,给我们很深的审美启示。  相似文献   

10.
题画诗是诗的王国里一朵灿烂夺目的奇葩,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诗与画在先秦两汉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魏晋南北朝诗画创作开始融合,产生了题画诗,使题画诗成为一个独立的诗体并出现了题画诗的大家。唐代完成了这种融合,宋代则把题画诗创作艺术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高峰,并建构了题画诗的理论体系,苏轼则是这一峰巅的旗帜。 苏轼的题画诗不但以诗评画,缘物寄情,而且还从诗画创作中建立诗画同源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诗  相似文献   

11.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点”都是构成绘画的最基本的元素。在绘画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绘画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而又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绘画技法也各具特色。尽管中西方绘画中的“点”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不断地发生交叉和融合,但由于地域、文化、审美习惯的差异和对绘画功用的不同理解,中西方绘画中的“点”始终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在绘画教学中,各种教学手法只有各取所长,互相吸收,才能不断完善。着重分析“传统写实”和“现代表现”教学手法两者的各自特征、彼此联系以及在训练中如何互动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如火如荼的当代艺术感召下,陶醉于意象造型和笔墨程式里的中国传统绘画,也在艺术新思潮中重新认识自己。近几年来,席卷全国的“造派”运动,促进了有着悠久历史的吴门画派的当代定位,一种建构于当代绘画图式之上的新画风悄然形成。从建构绘画风格的图式角度,解读“新吴门画派”的语式结构和历史成因,可以从理论上厘清历史和现代、形式与风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般地说“形”是指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是指对象的精神、气质。世界绘画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从追求形似开始的,这是绘画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中国传统绘画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发展的。相传三国时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画,一不小心将一滴墨汁滴到画绢上,画家急中生智,把误滴的墨汁画成一只跃跃欲飞的小苍蝇。孙权看了此画以为是真苍蝇,用袖子去赶拂它,不料画上苍蝇一动不动。孙权细看才知是一只画出来的苍蝇,因而感叹曹不兴乃画中圣人。这个传说,虽说有些夸张成分,但也说明了中国绘画古时是以酷似原形为高超。这也是绘画初始阶段的必…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以及中外绘画的纵向和横向研究,阐明了艺术是多元化的,无论是"以神写形"还是"以形写神"都是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二者都重要,并无陈旧过时之说,艺术只有优劣区别,劣级作品自生自灭,而好的艺术作品确无国界,可穿越时空,它的生命力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7.
"绘事后素"的思想传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记孔子与子夏谈诗 ,以“绘事后素”为喻 ,在对话中完成了对儒家诗礼相成、质文并重的诗学思想的阐释 ,超越了原来话语本身的言说 ,启发了我们对相互开放、相互接受的对话的建构意义和思想传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藏族唐卡艺术堪称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卡艺术历史悠久 ,其题材主要可分为三类 :一、佛本生故事画 ;二、历史风俗画 ;三、历史人物画。唐卡画构图极为别致 ,各个画面不受时空限制 ,画面色彩十分考究 ,具有独特的印藏风味。它分黑、红、金、银等多种。根据风格不同 ,唐卡画可分三大流派。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 ,唐卡绘画艺术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有所创新 ,更具时代感  相似文献   

19.
“绘事后素”典出《周礼·考工记》:“凡画繢之事,后素功”,是古代一种普遍的绘画工艺规范。《论语·八佾》中,子夏问诗,孔子以“绘事后素”为喻言礼,古人注释多以“先素质”或“后素功”为争论的焦点,并未对“素”做出清晰且详致的解析。通过对先秦绘画工艺中“素功”的考证以及相关文本具体语境的分析可知,“素功”实为用“极色(传统多用黑、白两色)”点、勒、勾、描,以修整画面的一种手法。孔子以“素”喻“礼”,指出“仁”是“礼”的核心内容,“礼”是“仁”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1.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总体教学内容. 师专函授<中国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在学员现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进行知识更新,进一步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理论与表现技法,拓展知识容量,了解美术信息,提高审美能力与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将中国画教学分为技法教学与理论教学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