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按照萨特自己的说法,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和法国存在主义者)的共同命题,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出发点” 。实际上,萨特也正是从“存在先于本质”这个“第一原理”出发,演绎出他的“自由哲学”和“行动哲学”,并形象化为存在主义文学的。同时,这个“第一原理”基本上是贯彻于萨特  相似文献   

2.
萨特尔明确提出“存在先于本质”,是所谓存在主义的哲学第一原理。这一“原理”按萨特尔的说法,并非他个人的观点,而是所有存在主义者的基本倾向,只不过是他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通俗化而已。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入手,评述萨特“行动的和自我承担责任的伦理学。”论述先从他的自由观引出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点,然后评述他关于自我承担责任理论,指出这种理论与其自由本体论是格格不入的,无力掩盖其伦理观的个人主义实质,说明萨特的人道主义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相互交织的、无法实现的。文章着力剖析、批判萨特的存在主义,纠正青年人“自我设计”的思想偏差,消除存在主义对我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萨特哲学的中心是人生哲学,人的“自由”是萨特关注和研究的最核心问题。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的自由观具有绝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等几个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辩证地剖析萨特的自由哲学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一旦觉醒,成为自为,便发现自己处在自在的包围之中,便感到“恶心”。世界是荒谬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自由选择、自欺、多余的人生,萨特的这些基本哲学命题都建立在“恶心”之上,都以“恶心”为前提,“恶心”是进入萨特文学和哲学世界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萨特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人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教导人们不能拘于旧的制度框架与命定论;萨特从其存在主义“介入”思想出发,试图剖析资本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人道主义“补充”。  相似文献   

8.
自由和责任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推出人是绝对自由的观点。他说:“假如存在确实是先于本质的,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为,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他指出了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由是不可能同‘人的现实’的存在相区别的。所以萨特的结论是:人永远是,完全是自由的,否则就不存在。这种自由具体体现在一个人对其存在方式的选择上。不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当人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他是在进行选择,而且是自由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其目的在于肯定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最后解放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萨特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学","人道主义",存在主义自由观是一种人道主义自由观。它在把人投向未来的同时,人也在不停的形成与创造中,人是人自己的未来。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论文拟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及其作品与沈从文的创作进行比照,旨在从存在主义视角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尽管沈从文没有受到这一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但他的许多作品对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等重要哲学思想都做了不谋而合的诠释。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以作为研究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一个独特的理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自由 ,其自由哲学的核心是伦理自由观 ,即自由伦理学。萨特自由伦理学的内容是“行动、选择、责任”,以及由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历史的进步性和时代的积极意义 ,也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以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们假设上帝已死,人的一切言行缺乏一个可以附着的权威标准。人存在着,其本身无善恶的本质可言。人在行动之前完全有选择的自由,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条件都不能成为其作出选择的借口,而且人必须为自己作出的选择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3.
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起了其“人学本体论”。认为客观世界(自在存在)若脱离了人的主观意识(自为存在)就是一种荒谬的无意义的存在;它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和真实的存在。用他的话讲即:“世界上没有一种真理能够离开‘我思故我在’”。接着他又进一步从他的“人学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充分反映其“自由观”理论基础的著名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即:人不是由上帝或别人来决定自己的本质,而是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也就是,人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造成自己的本质。由此,萨特构成了自己“自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文主义者、继海德格尔后现象学存在主义代表人物的萨特 ,其哲学观和教育观是市场经济和商品消费异化人的产物 ,是对科技主义中“无人教育”的否定。在“存在先于本质”第一哲学原则下 ,萨特的教育个性化思想主张学生的自由选择 ,自我发展 ,自主生成 ,而反对社会和教师对学生的外塑。这对我国当前教育中学生、学校无主体性 ,无个性 ,“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状况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须吸取其精华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所用  相似文献   

15.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基本观点是,人作为存在者,是自为的存在、有意识的存在。在存在过程中,人进行自我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即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不仅在其哲学论著中得到详尽阐述,而且在他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形象、具体、生动而充分的展现。本文通过对《苍蝇》的赏析,分析了萨特自由选择理论的积极意义,认为萨特倡导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自己通过自觉选择的行动去模铸自己的生存价值,去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有助于人为获得有价值的本质而作出主观努力。同时,也分析了萨特自由选择思想的局限,指出萨特漠视个人和历史、时间的关系,脱离历史和社会孤立地研究人。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他们的活动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趋向和自由的范围等各个方面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现实中的人的选择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社会关系内的选择。选择是有限的,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萨特在《存在主义哲学》一书中谈及的“自由”、“意志”、“人的本质”等伦理观点,具有一定的迷惑力。因此,对萨特的伦理观,认真地进行分析,揭示它的实质和社会背景,乃是十分必要的。一、关于道德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在大学校园里流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其中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理论的影响与危害是明显的。对这种理论进行分析批判,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 首先,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种观点之上的。它来源于萨特的唯心主义的存在观。萨特说:“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这就是说,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先有人的存在,然后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造成自身的本质。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我们认为,存在和本质是相互联系和互为依存的有机统一体。无存在的本质与无本质的存在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进行了辩护,并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本文从萨特的自由观入手对其"存在先于本质"的论点进行论述,进而评述他关于自由选择和自我承担责任的理论,最后指出其绝对自由理论最终走向了唯意志论,他的自我承担责任理论也是空设的、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9.
(1)“他人就是地狱”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1905—1980)关于人际关系的著名论断。国内外评析这一命题的文章虽多,但并不中肯,没有完全揭示萨特赋予它的意义,或者没有把它放到萨特存在主义的整个体系中去理解,因而甚至有所误会。本文是要指出,萨特乃是用这个命题对人际关系的三个方面进行哲学概括,就是说,“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那里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涵义,即人我之间的“主奴关系”、“超越关系”和“认同关系”。笔者认为,确认本文的理解将有助于对萨特作更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对他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论述《黑暗的心脏》所展现的自由和责任这一存在主义主题.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所以,人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和本质.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者又强调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萨特认为人被抛在绝对自由中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价值.本文揭示了在《黑暗的心脏》中康拉德塑造的库尔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最后被没有约束的绝对自由彻底毁坏了的库尔茨,与萨特绝对自由不承担广泛责任的理论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康拉德笔下的马洛是充分享受自由并承担责任的人.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存在主义者的作品中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